教高中十几年了,6次教授《再别康桥》,但前5次是越教越让自己不满意,要么是老师使尽浑身解数,将文章大卸八块,但“教课的是病子,听课的是哑子”,不知所云;要么师生热烈互动,但结果“讲课的是疯子,听课的是傻子”不知学了啥。我一直在苦思有没有一个方法,既体现出热烈的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学到实实在在的知识,更能保持诗作的整体性,长期艰苦的摸索,自认为找到了可行的方法,写出来大家共享。
师:(导入新课)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人生无处不别离。
古有:李商隐《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难分
近有:《戴手铐的旅客》中“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声两眼泪”。——难舍
今有:告别母校时缠绵不舍,肝肠寸断,催人泪下。——难离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杰出才子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师:老师领起,齐读《再别康桥》的第八节。(大声,慷慨激昂)
师:先找一个男生读。
生:男生激情地读。
师:再找一个女生读。
生:女生温情地读。
师:大家说读得好不好,感觉满意吗?
生:还好,不错。
师:还不错,大家找找第一句中的一个关键词,再看上面读得好不好。
生:轻轻的。
师:找一男生从教室外边进来,边走边读第1节,大家看动作到位没有。
生:还好。
师:老师再走一遍,大家比较一下我和前边的学生哪个走的动作到位。(老师大幅擺手,大声念诗)。
生:老师表演得不好。
师:大家说如何表演才到位呢?
生:(七嘴八舌)
师:我们读时要抓住“轻轻的”一词,应“踮着脚尖”,不能大声,怕惊着什么似的,怕的就是破坏这静谧美好的氛围。(师边走边读诗边“挥手作别”)
师:老师这次表现怎么样?
生:很好。
师:大家一起来一遍如何?
生:齐读。(声情并茂)
师:第1节好啊,大家说好在哪儿?
生:奠定感情的基调:依依不舍。
师:找一个感情极丰富的男生读一下第2节,大家看读得到不到位。
生:他读出了那种“喜爱、愉悦”之情。
师:老师讲个故事,我们小时候特别喜欢撵到看新娘子,大家说为什么?
生:新娘子漂亮,可人。
师:“金柳”咋和“新娘”有联系呢?
生:表明金柳也很美。在作者心目中具有极高的不可取代的地位。
师:说得极好,还有补充的没有?
生:有。作者运用了暗喻的手法,使无生命的景语变成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
师:暗喻手法,说得到位。比喻的手法还有哪些?
生:明喻、借喻、博喻。
师:“柳”在古诗中是一个表示“送别”的意象,你知道还有哪些写柳的诗句?
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渭城朝雨浥轻尘”,“杨柳岸晓风残月”。
师:老师来读3节,大家从中找出此节所用的意象是什么。
生:青荇。
师:注意“荇”的音、形、义。
师:我们常说“招摇过市”,是个贬义词,为何此处用了“招摇”?
生:不是贬义,而是极合水草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师:为何要用“油油的”来修饰“招摇”?
生:微风轻拂,水质清澈,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随波轻摆,自在安闲,这是怎样的一幅美景啊!而这美景全赖诗人的“招摇”。
师:为何诗人要说“甘心做一条水草”。
生:投身其中,留恋忘返,不舍离去。
师:找一女生读第4节,想想这节中的关键字眼是什么?
生:“虹”、“梦”。
师:运用了什么手法。
生:喑喻。
师:作者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的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成了“彩虹似的梦”。——这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如痴如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句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更是诗人无拘无束的生命追求与美的精神的吐露和象征。
师:(总结)诗人在第2、3、4节选取了哪些典型意象?抓住了什么特征来抒写康桥风光。
生:(归纳)金柳、青荇、潭水、梦。
师:揣摩第5、6节应如何来读?
生:激动——高歌——沉默。
师:这两节是怎样来抒写自己对康桥的深情的?
生1:这两节抒写的是追寻与离别的静默。
生2:“寻梦——放歌——沉默”三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的水一波三折!康桥的美景挑逗起了诗人想在康河里寻梦、放歌的强烈冲动,终未成就。
生3:诗人仿佛在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惜别的情绪完美地统一在一起,而此时此刻的静默与无言,正是一曲深情的离别歌,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
生4:“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人用欲放即敛(欲放还收,欲说还休)的方法,采用警句和新颖飘逸的比喻以及朴实无华的直接抒情,突出了全诗赞颂的“宁静美”,并由景的宁静转为情的宁静,使诗人至深至爱的别离情绪,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体现,浓缩成了古诗中独特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给人一种潇洒与深沉相结合的美。
师:说得太好了,有理有据,引用精当。
师:自读第7节,和第1节比较看看二者的异同。
生1:照应开头,挥之不去的离情。
生2:构成复沓,一唱三叹。
生3:“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诗人在经历了漫溯后产生的灵性,使其对康桥的爱和眷念化成了一个洒脱的意象,一个极富动感的姿态,给全诗平添了几份诗意,增强了几份飘逸与潇洒,并在出人意外的奇想中,透出了诗人独特的个性美,全诗由此完成了一个美丽的圆形抒情结构。
生:(热烈的掌声)
师:带着感情,深情地读课文。
生:(深情地读课文)
师:通过刚才的赏析,这诗美不美?作者是不是太了不起了?全班一起读《世纪金榜》上的作者介绍。
生:(学生读)
师:通过刚才的读,我们知道了作者是新月派的代表作家,还有谁?
生:闻一多。
师:通过刚才的读,我们知道了新月派的作家在创作诗歌时十分擅长运用诗歌的“三美”,分别指什么?
生: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师:大家在文中分别找出这三美来,并分别指出各自的作用。
生1:“音乐美”主要是体现在诗歌的押韵上,如:“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朗朗上口,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回环复沓。
生2:“绘画美”主要是体现在诗歌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上,如:“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色彩斑斓,目不暇接,给人以美的享受。
生3:“建筑美”主要是体现在诗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上,全文共七节,每节四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无论从排列上,还是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错落有致。
师:徐志摩除了我们上边学的外,还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出示课件)
生:(齐读)《沙扬娜拉》《偶然》。
师:这节课我们品了佳文,陶冶了情操,得到了美的享受。一起再有感情地读一遍课文。
生:(热烈地读)
师:这节课就到此结束。(老师边读诗边挥手边向外边走)“轻轻地我要走了,明天我再悄悄地来。”
生:(大笑)(起立)(掌声雷动)
郜国旗,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房县。责任编校:左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