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绍志 区结桃
阅读教学要强化思维训练,提高学习的思维能力,必须自觉坚持抓好如下几个方面:
一.抓咬文嚼字训练,促学生思维发展
当代著名教育理论家刘国正先生在为于漪老师著的一书作序中这样说:“‘咬文嚼字一语,一般认为是贬义的,但是,就语文教学来说,却应该奉为圭桌,大大提倡的。”我们认为刘国正先生的话说到了语文教学的点子上。于漪老师上阅读课实施“文道统一”的教学原则时,有一个成功的经验是“推敲关键词句,闪耀思想火花”。
郦道元的《三峡》,有这样一段描写:“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特级语文教师蔡忠贤老师在教读这一课时,凭借教学经验,意识到一般学生读到“清荣峻茂”,很容易一带而过,不能形成具体的形象。他便抓住这四个字,首先指出这是四个形容词,又是省略了主语部分的四个主谓短语。接着蔡老师把这四个字写在黑板上,先用手遮住“青”露出“氵”,问学生“清”指什么清?学生顿时恍然大悟是“水清”。以下三个字也利用字形结构进行启发,学生很容易知道是“木荣”、“山峻”、“草茂”。主语补充起来了,学生便比较顺利地对“清荣峻茂”四个字有了透彻的理解和形象的感受。
作为语文教学重要部分的阅读教学,在教学中要着重抓好关键词语的教学。为此,苏立康教授很有见地,她提出了4种具有关键意义的词语作为教学的重点:一是在文中具有高度概括作用的词语;二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具有特殊意义的词语;三是一般文章中很少用到的新鲜而生疏的词语;四是在文中具有对照、比较和呼应关系的词语。我们认为苏教授的概括是很科学而实用的。在阅读教学中能抓住关键词语来个咬文嚼字,不仅有利于加深理解,还能强化思维的准确性和深刻性。
二.抓思路训练,促学生思维发展
阅读教学有个“思路教学与教学思路”的问题。思路教学,即课文谋篇布局的教学;教学思路,即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策划与安排。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就文章本身而言,了解文章里作者思想发展的途径最为切要。”又说:“看整篇文章,要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个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绝不乱走的。看一篇文章,要看它怎样开头,怎样写下去,跟着它走,并且要理解它为什么这样走。”他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把这一思想概括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他甚至强调说:“能够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语文老师。”
由此可见,叶老把思路的教学与训练看得很重。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思路的教学与训练是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的最好的办法之一。
如有位老师在教读《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时,就抓住了思路教学,指导学生去把握作者的思路,理出头绪。他做了这样的设计:上课伊始,学生读课文之前,教师依次提了几个问题:(1)请围绕“新装”概括出故事情节(皇帝爱新装——骗子织新装——大臣看新装——皇帝展新装——小孩揭新装)(2)骗子为什么能行骗成功?(3)小孩为什么能揭露骗子的骗局?(4)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从这个教学设计来看,整个教学过程就着围绕着作者的思路来展开的,前后衔接紧密,推进合理。学生在教师这样的思路教学指导下,思维得到了顺畅的发展,顺利地读懂了课文,把握住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不同文体的课文有其不同的思路(谋篇布局)特点,议论说明体的课文主要用抽象 (逻辑)思维来谋篇布局,记叙体的课文主要用形象(直感)思维来谋篇布局,文学体的课文除用形象思维外主要用灵感思维来谋篇布局。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它们文体多样、齐全,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狠抓思路的教学与训练,就能牢牢抓住并突出“思维训练”这条主线,促进学生思维力的发展。
三.抓问题教学训练,促学生思维发展
所谓“问题教学”是指在阅读教学中依据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设计课堂提问的教学方法。心理学认为:“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精心设计的巧妙提问是训练、培养学生思维力的重要途径。
在什么地方设疑问好呢?最好的有如下几个地方:一是在既重要而学生又易忽视的似懂非懂的地方设计提问,这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风和深入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二是在教学的重点处设计提问,这能训练、培养学生善于抓主要矛盾的读书习惯和对重要问题精心思考的思维习惯;三是在既重要而学生又理解不一,有争议的地方设计提问,这能训练、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什么时机抛出问题最好呢?抓住学生心理处于“愤”、“悱”之时抛出问题为最佳时机。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者,即指学生心求通而不得之状(通俗说,即指学生心里急切想知道、想明白却偏偏不知道不明白的状态);“悱”者,即指学生口欲言而不得之貌(通俗说,即学生心里急切想说出来却偏偏找不到恰当而准确的语言来加以表达的神情)。切中学生“愤”、“悱”之情来精心设计并抛出提问,学生的思维就会处于积极状态,探索问题的兴趣就浓。如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程翔老师教读《背影》一课时,从中间的文眼段着手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写人物肖像从正面写人物面部比较容易把握,而朱自清先生为何却偏偏选父亲的“背影”来写呢?意义何在?这个提问既新颖又有思维力度、思维价值,立即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议论纷纷,有的在交头接耳,有的在争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完全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在老师恰到好处的启发、点拨后,学生最后取得了共识:父亲转身去给儿子(朱自清)买桔子,儿子眼看到的只是父亲的“背影”,这是特定环境下的特定“背影”,即肥胖的背影、蹒跚的背影、努力往上撑的背影;另一方面因朱自清是男孩子,男孩子向父亲、母亲表达感情的方式往往比较隐蔽,而不像女孩子那么外露,那么直接。(这或许也是原因之一)这样写更表达出朱自清与父亲的深情:父亲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儿子,儿子心中深深地敬仰着自己的父亲,非常准确地表达出全文的主题。从两个答案来看,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选材剪裁的写作技巧,更学会应如何仔细地观察事物,把握事物(人物)的特点与本质,从最佳的角度切入从而表达出深刻的主题。这样精彩的牵动全篇的课堂提问,自然会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力。
四.抓比较阅读训练,促学生思维发展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乌申斯基),比较可打开思维的闸门,点燃思维的火花。比较方法在生活中运用广泛,通过比较,人们思想开窍,能准确识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比较法也被广泛融入语文学科的阅读教学。正如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方法不仅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原则,最重要的是多比较多归纳。”比较阅读不仅形式灵活,而且效率高,它能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
如有位語文老师引导学生对杨朔的《茶花赋》和《荔枝蜜》进行比较:
《茶花赋》借茶花抒发对祖国热爱的心情,《荔枝蜜》借蜜蜂表明甘做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愿;前者线索不是茶花而是“我”寻求爱国之情的寄托和慰藉的情感历程,后者的线索不是蜜蜂,而是“我”对蜜蜂的情感变化轨迹。比较可见,托物言志的散文,多以“感情变化”为线索,而珠连引起感情变化的外部事物,在张弛起伏中,编织成寓意深刻的篇章。通过比较,充分体会出杨朔散文的显著特点是:巧于构思,善于立意,精于营造创设诗情画意美。这对训练、发展学生求同思维、求异思维是很有裨益的。
总之,比较阅读,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我们语文教师可从教学实际出发灵活加以运用。
还有第五点抓评价阅读训练,促学生思维发展。第六点抓预测阅读训练,促学生思维发展。第八点抓创造阅读训练,促学生思维发展。我就不再一一详细表述。总之在阅读教学中训练、提高学生思维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以上七种训练方法可操作性强,是最主要最有效的。
主持《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试验课题的特级语文教师赵谦翔老师在给他的实验班的学生讲“悟”字,认为“悟”字是“思之吾”与“吾之思”的结合,亦即思考和思维的统一。他的一个学生给自己定的座佑铭:“没有创造,不如死去。”据此,我们认为阅读教学必须抓住一个“悟”字,花大力气去开发学生的“悟”性——即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力。
邓绍志,区结桃,语文教师,现居广东佛山南海。责任编校:老 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