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但是,语文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具体体现,又如何在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理念下开展中学语文教学与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让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呢?其实,语文课完全可以上得生动,吸引人。我认为如果能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语文,才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增强他们的语感,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我希望能在不断的探索中,寻求到一些有益的东西。
一.自主地合作探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在课堂上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首先必须转变学生乃至教师多年沿袭而成的教学观念。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教授”,而是“促进”学习者自我实现其潜能。学生学什么,怎样学,都应由他们自行讨论决定。教师的作用只是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提供资料等。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做一些必要的提示,给学生以适当的点拨,然后把课堂还给“主人”,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让他们去感知、领悟、联想、想象;让他们完全融进作品之中,从而增强对语言作品的理解、感悟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给学生留下更多的独立思考的空间。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告诉学生,教师的意见只是个人的看法,学生应该通过思考形成自己的意见,不能以别人的思想代替自己的思想,即使教师或参考书上的看法也许更全面一些,但仍比不上自己独立思考获得结论那么真切。比如在讲授寓言故事《杞人忧天》时,我先把全文串讲一遍,疏通文意,让学生理解故事讲了什么内容。但我并不急于把寓意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先思考,想想通过学习这篇寓言,从中可以学到些什么。很多学生经过自己的一番思索,都能够说出一些富有教育性的启示。甚至还有些同学就杞人忧天这一行为在如今社会,是否真的一点进步意义都没有进行了讨论。一些同学说,如今的社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我们头顶上的那片天空早已不再蔚蓝,如果大家没有杞人的那种忧,天空早晚会落下酸雨等有害物质,让人类无法生存下去。有的同学则认为,杞人的忧在我们现代,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因为现在的科技飞速发展,从而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我们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小,如果人类再不考虑环保问题,那么将来的人们可能真的会身无所寄了。学生在讨论中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我对他们的认识给予了肯定并加以点评,最后再介绍大众性的一般理解,摆出自己观点与见解,供学生参考和借鉴。这样,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灌输知识到主动探索研究并获得知识。一旦老师给予了学生更多的独立思维的空间,学生将主动的去思考问题,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的身份就转化了,确立了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二.独特的创新意识,张扬学生的主体个性
新课标要求特别注意求异思维的培养,改变学生只满足于教师的讲解、满足于现成的结论的求同现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分析问题,因为同一问题,同一文学作品本身带有多重性,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学生对同一篇文章或同一问题的感受是不相同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教学不应求同过多,而应尽量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独辟蹊径,尽量避开常规思维,立体地、多方位地审视文本,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让他们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如我教李商隐的《无题》时,就让学生对“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思”(丝)究竟是什么进行探究。结果同学众说纷纭,有人说是思念妻子,有人说是思念亲人,有人说是思念朋友。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了拓展,发挥了创新的潜能。为了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还上了很多活动课,比如《走近寓言》,在这节活动课中,我打破人们对传统寓言的理解,鼓励同学们对寓意进行大胆的新解,去挖掘寓言内部的多种含义。让学生的声音成为课堂的主旋律,最大限度的张扬了学生的思维个性,丰富了学生的生命体验,可以让他们把自己的理解大胆地说出来。
三.丰富的活动实践,提升学生的主体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所以语文课程应该植根于现实,体现语文课程的综合性特点。不断发展的社会要求教师主动去用新视角、新观念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打破语文课堂以往的枯燥沉闷。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更充分的体现他们课堂主人公的身份,我努力将一些很值得借鉴的教学方法融入到我的教学当中,希望我的语文课堂能够成为学生们的“说”坛。
1.將表演运用到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说话的兴趣。
有些小说、戏剧、童话和文言文,比较适合改编成舞台剧。如《我的叔叔于勒》、《威尼斯商人》、《邹忌讽齐王纳谏》等。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体现他们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我在教这类课文时,会适当地采用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们自己先熟读课文,理解大意,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改编,做一些添加和删减。学生们都很积极,写出的剧本甚至还有方言版、现代版、音乐版、传说版之分,让人看了不禁佩服学生们的想象和创造能力。剧本选定后,便交给各组去排练,角色选定,给予足够的民主。课本剧的表演可放在活动课内进行。让其他未表演的同学作评委。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表演能力,而且也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尤其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去演绎自己的思想,表达出自己的心声。
2.将组间竞争运用于自读课文,让学生储备说的素材。
本人认为,自读课文是锻炼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机会,我让学生自行组队,自己命名。这样一来,他们的组内荣誉感就加强了。然后给他们一周的时间去准备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要求数量多、质量高,在没有教师的任何指导下,学生自行搜索并设计出了大量具有可思考性的问题。有的组去图书馆抄录,有的组上网查询。在比赛之前,学生可以说是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准备一旦充分,充满自主性的语文课就开始了。在这节课中,教师只起个连接的作用。学生们唇枪舌战,连平日最胆小的同学都举手提问、发言、回答,学生们往往会在竞争之中提出一些细微但很有深度的问题。这说明学生去思考去研究了,他们所获得的,不再仅仅是竞争后的荣誉感,更是一种主动的求知能力,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有了较大提高。
3.强调体验,以读促写。
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是生本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要做到这一点,就离不开一系列的研究与实践活动。尤其是让学生把自己想说的清楚地表达和记录下来,即写作,就是新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我会尝试一些新的作文课的上法,希望可以打破老式作文课的那种“一堂课讲评、一堂课作文”的传统模式。比如,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我会指导学生再创作,以读促写。其形式很多,如仿写、扩写、续写、改写等。以改写为例,其教学流程可为“阅读-发现-创作-交流-阅读-修改”,这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是没有终点的,可以一再进行,使学习处于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之中。以读促写是以个性化的解读为终极目的,它变被动读为主动读,并且能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说话能力。另外,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从网上下载一些影像资料,在作文课上播放给同学们看。比如,播放一段飞人乔丹打球的场面。播放完后要求学生根据画面过程,配上解说词。又如我会播放一段孔乙己的故事,让学生们观看后,评价一下孔乙己的人物性格。字数400字。或者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根据音乐,描述出头脑中想象到的画面。这些新的作文教学尝试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选择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喜欢上作文课,而不再去咬笔头,绞尽脑汁地拼凑字数了。学生能把自己心中想说的话流畅的表达出来,这也是对他们能力的一种提高。
当然,中学生没有完全脱离幼稚期。学情调查显示,他们希望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孔子在《论语》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申斯基也曾说:“毫无兴趣,只是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于是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我会尽量上一些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课,让他们自己主持,自由组合,就语文知识的学习采取游戏方式进行。如对对联、以物咏诗、成语顶真式续接、语文知识猜谜、词语辐射、辩论赛和每天的即兴演讲等。让学生乐学,在游戏中竞赛中主动地获取知识,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说”坛,真正提升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综合能力。
总之,生本思想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它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更能体现出语文教学的综合实践性,这种教学与学习方式,必将“通过长期的、大量的、平凡的研究训练,让学生养成严谨的态度、批评的意识、独立的精神,以及相应的合作能力和实践习惯”。我相信,这样坚持下去,我们的语文课堂,最终会还给孩子们,学生终将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也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展示出自己的特色。
黄娟,语文教师,现居广东广州。责任编校:舒 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