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艺术

2013-04-29 19:21:43徐定华
新校园·上旬刊 2013年8期
关键词:化学教学新课标

徐定华

摘 要: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新课改使化学课堂教学姹紫嫣红、色彩斑澜,结出丰硕的成果。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一个具体问题的抽象、一个同类问题的联想、一个耐人寻味的实验、一个充满智慧的幽默、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所折射出人生哲理,使化学与人文精神达到“鱼和熊掌兼得”。这就是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育人艺术。

关键词:新课标;化学教学;育人艺术

一、润物无声——渗透的艺术

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五彩缤纷的焰火,当学生沉浸在庆盛世佳节、赞祖国之美的喜悦中时,问:1.我国有五千年文明史,其中四大发明指的是什么?答:指南针、造纸、印刷、黑火药。2.黑火药为什么会爆炸?答:气体体积膨胀。3.宋代诗人王安石《元日》中“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佳句,广为流传,脍炙人口,但为什么北京、上海等城市禁止节日燃放鞭炮?答:环境污染。通过学习黑火药的爆炸原理,学生掌握了单质硫的化学性质。介绍了我国的四大发明,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使知识性、人文性交相辉映。同时,带动学生在充满神奇与奥秘的化学知识宝库里不断追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以德激趣、以趣启智的教学效果。

二、于无声处——激励的艺术

对看似平淡、枯燥、繁琐的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教学情境,使课堂教学闪现智慧的火花、思想的涟漪,它能化无声为有声,化抽象为具体,化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介绍碳酸氢盐化学性质时有个化学方程式:Ca(HCO3)2+Ca(OH)2=2CaCO3↓+2H2O通过实验,学生看到白色沉淀,接受这个知识并不困难,可是,教师却提出:“这是复分解反应吗?”就像在学生平静的脑海中投下一粒石子,激起疑问的波澜。因为当学生判断出不是复分解反应时,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为什么会生成CaCO3沉淀的疑问,使他们进入“愤悱”的情境,教师再逐步启发学生,让他们自己加以解释。

接着研究第二个方程式:Mg(HCO3)2+2Ca(OH)2=2CaCO3↓+Mg(OH)2↓+H2O学生就提出为什么生成Mg(OH)2沉淀而不是MgCO3沉淀的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回答是由于离子的增多,而应该引导学生分析碳酸氢镁的溶液里会产生哪些离子,有哪些电离平衡。然后启发学生加入石灰水后,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变化情况,并总结归纳复分解反应进行的条件,再比较MgCO3和Mg(OH)2的溶解度大小。至此,理解以上问题就水到渠成了。发散联想:热水瓶中水垢的成分以及用厨房试剂除去水垢的方法。由设疑一启发一解惑一归纳思维过程,让学生领悟到感知、理解、构建化学知识的方式和方法。激励学生肯动脑、爱动脑、会动脑。

三、培养意志——“不讲”的艺术

教育家波利亚说:“教学生解题是意志的教育,当学生求解那些对他来说并不太容易的题目时,他学会了败而不馁,学会了赞赏微小的进展,学会了等待灵感的到来,学会了当灵感到来后全力以赴,如果在学校里没有机会尝尽为求解而奋斗的喜怒哀乐,那么他们的教育就在最重要的地方失败了。”在求解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教学中,学生害怕运算,列出式子就只“坐”不“做”。有一次,笔者一边让学生计算,一边对同学说:“最近中央电视台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播放多部关于抗日战争的电影,在战斗中只要冲锋号一响,我军指战员就奋不顾身地向前冲,迅速将日军打败,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现在你们见到这样的题目应该意识到,考验我们意志的机会到了,要分秒必争,快准解题。”

四、化学之美——创新的艺术

化学作为自然学科中思维性极强的一门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学中必须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教师本身应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即教师对每个问题的提出及教学过程必须是再现式思维和创新思维有机结合的典范。为此教师要尽可能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间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创造型模式,着力营造“情感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活跃流畅,创新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

五、学会合作——交流的艺术

《课程标准》倡导高中化学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维,在多元、探究、开放、协作的大课堂中求得全面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时代的要求。以化学实验构建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在交流的过程中,要广开言路,让各种思想火花得以交流碰撞,师生共享成功的喜悦。在执教有关“铁的氢氧化物制取”的内容时,笔者原打算通过大屏幕直接告诉学生,这样省时省力,但能否起到师生“双赢”的效果呢?在学习了“Fe2+”“Fe3+”相互转化的基础上,学生更需进一步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外部条件。于是,笔者改变了原先的设想,将铁的氢氧化物的制取拓展成了对教材上“制取氢氧化铁”实验方案的会诊与改进。学生对教材上实验设计方案的会诊讨论异常激烈,而对教材上实验设计方案的改进,也是各抒己见、众说纷纭。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强化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焕发了课堂的互动气氛和生命活力,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整体性和严密性,又使师生关系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从制取“氢氧化亚铁”实验的失败中寻找灵感,通过尝误、会诊、改进、实践,学生参与了实验的全过程,在热闹快乐的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中,学生获得终身受益的基础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谢燕娟.中学生物网络学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

猜你喜欢
化学教学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趣味(语文)(2021年10期)2021-12-28 09:34:35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师道·教研(2021年2期)2021-03-28 02:20:53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5:04
化学史在初中化学教科书中的渗透
浅谈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方法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29:37
多媒体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
化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构建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