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庆华
【摘 要】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语言积累不只是语言的博闻强记,它一般要经历理解、感悟、鉴赏、记忆的复杂过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中学语文教学应将语言积累作为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转变观念,引导学生重视积累好词佳句,优秀诗文,努力使学生逐渐成为拥有语言的富翁,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做到说话时好词佳句脱口而出,自觉做到阅读与思考相结合,在读中积累,学中感悟,作文时语言生动形象。
【关键词】广泛阅读 ;熟读背诵;语言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中已经把“语言积累”放在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每学段都提出了积累的要求。语文教学应将语言积累作为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转变观念,引导学生重视积累好词佳句,优秀诗文,努力使学生逐渐成为拥有语言的富翁,做到说话时好词佳句脱口而出,作文时语言生动形象。
一、广泛阅读,丰富语言
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这里的“少”字的含义有三:一是读得少,二是了解少,三是记住的少,所以说话,作文时便没词。如何解决表达困难的状况呢?首推阅读积累,阅读能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培养语感,提升思想。
首先要重视对课内典范语言的积累。熟读和内化典范语言是完成语言积累的捷径。在课内要通过朗读、诵读、赏读、熟读、背诵,使学生对课文的语言达到熟记在心,在“读”中感悟到作品语言的内涵,把别人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为此,教师要加强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使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勾画,勤作评注。自觉做到阅读与思考相结合,在读中积累,学中感悟。
其次,强化课外阅读,丰富语言积累。语言积累单靠课文典范语言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要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博览群书是许多文学上有造诣的作家、学者成功的捷径。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每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的要求。语文积累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语言积累。语言积累应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如掌握最基本的文字符号,积累大量的词汇等。积累语言材料是语言发展的基础。二是语言规律的积累。通过听、读理解语言,通过说、写表达思想感受,都有自己的规律。
了解语言规律是语言发展的关键。小学生了解语言规律,是在长期模仿学习、语言实践中通过反复多次的感性接触进行的,积累的多是近乎于模糊直觉的感性体验,而不是理论形态的语法修辞逻辑知识,不是阅读学、作文学之类的东西。锤炼语感就包括锤炼对语言规律的感觉。三是语言典范的积累,如记诵古今中外精彩的语段、篇章等。语言典范往往包蕴着丰富的语汇、深刻的思想、美好的情思,还是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规律的成功范例。积累语言典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修养,是促进语言发展的重要手段。目的之一就是促使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丰富语言积累。因此,语文教学切不可忽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只有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使学生广泛涉猎语言材料、语言的范例,才能真正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
教师要帮助指导学生制定明确的课外阅读目标,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自主阅读的意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的向学生推荐各方面的课外书籍,并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采取适合自己年龄层次的阅读方法,对于不同的阅读内容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如阅读小说可采用浏览故事情节,细读精彩片断;读诗歌重在浓情朗读,背诵品位;读散文中在体验感悟,理解内在思想涵义。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摘抄精彩片断、警句,并能熟记在新。要加强课外阅读的检查督促,了解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时予以指导,提高阅读效率。
二、加强熟读背诵,在诵读中积累语言
《教育心理学》指出:“在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的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这个‘储备的手段,就是背诵。不背诵是不会将规律的书面语言‘植入记忆的仓库,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学习和掌握语言,若能要作到运用时随心所欲,得心应手,就必须对语言文字做多次重复,强化诵读,细心咀嚼,用心体味。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的含义、使用规律、情味等在头脑中扎根。“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一俗语说明了诵读记忆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方法。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文章实质,指导学生加强对语言文字的品读感悟,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让学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将名言佳句、精段妙篇化为己有。
三、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丰富语言的积累
新课程标准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中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言的习得,需要大量的实际。积累是表达的基础,而运用则能强化、深化、发展原有的积累。只有通过运用,才能真正使语言内化,完成语言知识的构建。
(1)在练笔活动中积累语言。练笔是对学生语言积累的深化,更是一种强化积累。在练笔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已积累的信息的回忆、交流、筛选、提炼,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是更高层次的语言积累。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练笔,增加作文密度,让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激活自身的语言积淀,积累语言,深化语言。
(2)是在看、听、说的活动中积累语言。“看”,指观看荧幕。因为荧屏是特殊的百科知识窗门。学生通过观看,既丰富文化生活,拓宽视野,又积累语言。因此,经常引导学生观看的过程中记录优美的好词佳句。“听”,指学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听到别人交谈时流露出来的谚语、对联和富有哲理的语言,要做好记录,并且进行品位欣赏。“说”,就是交流。加强学生说的训练,让学生把自己从影视和生活中积累的语言,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在班上进行交流,从交流中学习语言,丰富语言,提高鉴赏语言能力和运用语言能力。积累,靠的是日积月累的功夫,需要的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四、授之以渔,形成自主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中都多次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目前它已成为人们对《语文课程标准》理解的重要内容。提到语言积累往往偏重于知识的扩充,而忽视自主积累的意识、能力与习惯的培养。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得到语言的积累,还要教给学生语言积累的方法、培养学生语言积累的意识、锻炼语言积累的能力、养成语言积累的习惯。培养自主意识、能力与习惯比增加积累知识更重要。有了自觉积累的意识,学会了积累的方法,养成了注意积累、善于积累的习惯,学生才能自主读书、积累。
语言积累对于语文的学习至关重要,在语文教学中需要时时留心学生语言能力的有效开发,充分利用各方面的学习资源,努力为学生創造良好的语文交流氛围,努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以后的语文学习创造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静.论朗读教学的运用策略[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2]傅嘉德.“沉浸”——语文教学的回归与革新[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1年07期
[3]杨永刚.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初探[J].学周刊.2011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