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落实到写作教学中,就是要重视个性化的作文教学。
一、对个性化作文的理解认识
个性化作文是指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等具有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会、富于新意、富于真情实感的作文。它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创作的主体性。个性化作文教学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主体性是其最根本的特点。个性化作文教学以个性化人才的培养为最高目标,把人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有真正成了作文活动的主人,才能按照自己的理解,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说自己想说的话,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不拘一格,任意挥毫。
第二,思维的创造性。作文的好坏,绝不仅仅是语言好坏的问题,它更是思维的优劣的问题。写作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心智活动。写作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具有一定规律的创造过程。要想让学生写出别具一格的作文,关键在于如何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灵活的联想力,培养丰富的想象力;下一步,才是如何指引学生在灵活的联想和丰富的想象中生成自己独创的思路,写出有自己个性的作文来。
第三,形式的独特性。形式主要指语言形式。写作是一种释放,是自己的思想、情感、智慧的输出,个性化作文的语言要求活、新、豐富。语句通顺,用词准确等是学生作文中语言文字的基本规范和要求。这些只是基础性的、共性的要求。有特色的语言是属于自己、属于个体生命的活的语言,是个人语言风格的个性化。
二、个性化作文教学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作文教学的内容,具有鲜明的人文性、时代性、实践性,贯穿了作文教学的新理念和新精神,代表了作文教学的改革方向。其中一个主要精神,就是倡导学生作文教学的个性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与内容关于习作要求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其中 “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自己的”就是个人的、独特的、个性化的,是作文教学的总纲领和总要求。
这种对作文个性化的要求在分学段的目标与内容中具体表述为:
第一学段(1~2年级)写话: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等。
第二学段(3~4年级)习作: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等。
第三学段(5~6年级)习作要求: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其中第一学段“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第二学段“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第三学段“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等都是要求作文一定要坚持个性化。
三、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写作
作文教学要回归到少年儿童的自然社会生活中,他们面对陌生的环境,充满好奇心,自然地激发出强烈的探索欲望,而我们的教育环境,所提供的往往是书本和教师讲授的间接经验,学生很少有直接的、原始的经验体验,很少有从这种体验中获得的良性刺激,以及从第一手材料中得到解决问题的满足和快乐。
因此,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去认识、感受丰富的生活,不断扩大写作领域。教室之外、图书馆、阅览室、体育场、风景名胜、农贸市场等,都应成为学生主动求知、感悟生活的课堂。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生命主体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在社会这样一个大环境中,去细细品味“社会文本”这本“书”,把自己当作社会的人,融入到社会中去,用作文来反映自己的所感所悟,在这样一个比较宽松的氛围里,学生的笔应该是自由的,他们的思想也是自由的,所表达出来的内心感悟也是有个性的。
(二)指导学生坚持个性化阅读
个性化阅读是指对所阅读文本及文本所涉及的自然、社会、人生等具有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会,能形成富于创意的思想认识的阅读。个性化阅读一种是间接的人生体验。对学生来说,光有对生活的了解和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良好的语文素养。良好的语文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是阅读积累。这里的阅读积累也是广义的,实质包括听、读、摘抄、记诵这样一个过程。
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阅读,从根本上完成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积累,启迪学生的心灵,完成文化继承和再植。总之,是要还学生一个个性阅读的空间。读书的延展是班级举行读书报告会,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之间交流读书的书目和体会,形成竞争读书的好习惯。摘抄名言警句,名家名段,进而记诵,写读书笔记,目的是为了积累阅读中的所得,完成思想上的传承。在学生个性化积累的基础上,实现学生作文个性化的表达。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思维个性化的根本特征。思维是需要训练的,增强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作文训练的核心。在作文训练设计中,教师应把如何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放在设计的首位。这种设计,应充分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尤其要注重启发思路,传授方法,以此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何培养个性化的思维呢?思维是“想”的过程,写作思维是对社会生活的思考,是经省察的人生。不经思考省察的人生,不是真正的人生。如果学生在写作中没有对人生的思考,文章就没有灵魂,就不会有鲜活的生命。文章要有新意,联想思维、想象思维、多样化思维、逆向思维、创新思维的训练必不可少。
(四)提倡个性化作文评价
所谓个性化评价,是指评价主体对评价对象(即学生个性化作文)作出的具有独特鲜明个性特征的评价。其本质特征是与众不同。在个性化作文评价有针对性的指导下,学生个性鲜明的语言表达得到肯定,于是千人一面的“公话”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个性张扬的“私语”。他们阅读社会、阅读人生的个人感受得到保护,于是促使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他们的文化视野由狭隘变得广阔,他们的思辨能力由肤浅变得深刻,感受能力变得敏锐,想象能力变得丰富,创新意识得到加强。他们在评价中学会了尊重,学会了学习,学会了赏识,这不仅是语文素养的提高,更是一个人综合素养的提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写作的评价,应按照不同学段的目标要求,综合考察学生写作水平的发展状况。第一学段主要评价学生的写话兴趣;第二学段是习作的起始阶段,要鼓励学生大胆习作;第三、第四学段要通过多种评价,促进学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对于作文的评价还须关注学生汉字书写的情况。写作的评价,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级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采用展示、交流等多种方式。
作者简介:
林玲,女,四川成都人,大学本科,小学一级教师,成都高新新源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