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2013-04-29 17:34:26黄健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3年9期
关键词: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提高

黄健

摘要: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发现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关系着中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也关系着口语能力、写作能力、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本文通过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转变课堂教学方式、丰富课外活动、师生情感交流、阅读方法指导这五个方面阐述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阅读兴趣;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9-0073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教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范围的拓宽、阅读能力的提升,对于中学生各方面的健康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纵观现行的阅读教学,不容乐观。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试被放在了教学目标的第一位。教师主要指导培养学生重点章节的死记硬背、阅读方面的答题技巧以及作文中的应用,而忽略了学生自身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面的拓宽以及正确阅读方法的掌握。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首先要有一桶水,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前提,教师自身应具备知识面广,阅读能力较高,表述能力清晰等特征,而现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大量的时间放在了提高学生成绩上,往往忽略了自身素养的提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实现学生从“要我读”转变成“我想读”,其中发现学生阅读兴趣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一个关键,学生有了阅读兴趣,主动积极寻找书目、报刊等材料,自主阅读。

一、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由于电视以及电脑的普及,中学生在课余时间所接受的大部分信息都来源于电视以及电脑,对于阅读产生了较大的惰性,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对于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十分重要。中学生在课外书本阅读方面基本上仅限于漫画、杂志、言情小说……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应局限于教材中的内容,墨守成规。教师可适当根据所教授文章,拓展介绍相应经典书目,并且对这些书目进行简要介绍,引起学生兴趣,让其自发阅读。如在七年级语文上册《寓言四则》的教授过程中,教师可引入古希腊寓言故事,针对中学生对神话的好奇心,简单介绍几篇古希腊寓言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课后自主深入地阅读相关书籍。

创设图书漂流、设立图书角。学生购买的书籍各不相同,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课外书拿出来,进行登记,放置于班级的图书角。全班分享、互相借阅,发表读后感,相互探讨。在每本书后,附带一本便签本,学生在阅读后,可摘抄优美语句,也可将自己的感想写在便签纸上,粘贴在书中感触较深的段落,这样下一位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也能看到别的学生的心得,相互交流,从而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二、转变课堂教学方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在快乐中学习”的教学理念落实到实处,多些赞美教育,少些批评教育,将笑容带进课堂,让学生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对于文章的理解、阅读兴趣的方向也是不同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观点和理解的角色,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畅所欲言,让课堂变成教师和学生相互探讨的新天地,让学生爱上课堂、爱上语文。

三、丰富课外活动

语文,不仅仅是教授语文基础知识、古文知识、口语能力、写作能力等等,在学生身心发展历程中,语文教师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教学任务完成的前提条件下,教师应安排适当的课外活动,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1. 组织班级辩论赛。中学生对时事以及一些社会新闻有着较大关注度,教师可积极利用这一点,选取当前较为热门并且与学生生活也较为贴切的话题,组织班级内部辩论赛。赛前,教师可利用此次话题,布置学生将自己的观点、想法写成一篇小论文,进而确定辩论题目,学生自由分组,进行辩论。在这个班级辩论赛的过程中,学生首先对辩论有了一定的了解、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并且在准备辩论赛的这个过程中,各组积极查找资料,对各种资料的阅读、筛选和提炼总结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2. 对联比拼。中学生在小学期间,就已经接触到古诗词,在初中,学生对于古诗的了解更加深入,但是所了解的古诗词都是古代诗人的著作。教师安排一本对联本,一周可出一到两副上联,学生课后自主完成下联,将自己对出的下联写在对联本上,并且学生都有各自的笔名。一周后教师评选出最优秀的下联,但是在评选的过程中,较为优秀的下联也应进行鼓励和点评。一学期结束时,教师可将本学期的所有对联制成对联册,放置于班级,相互传阅。对联比拼,让古诗走进学生的生活中,以前仅仅是朗诵古人的诗词,现在,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到对联中,增强学生对古文诗词的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古文阅读的兴趣。

四、师生情感交流

中学生情感丰富、好奇心强、思想活跃,教师应积极利用这一点,安排学生完成每日一记、每周一记。日记与周记的内容、形式不应多加要求,学生可采用画图、诗歌、论文、小说、摘录等等形式完成。日记、周记的目的在于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心情、性格,发现每一位学生的兴趣所在。教师对于学生日记、周记内容应当保密,保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那份信任。此外,教师还应让自己以一个学生的角度去看待这些心情,并且在每一个学生的日记里,写下自己的读后感,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和尊重,从而养成学生日常写作的习惯。学生在写日记、周记的同时,对文章的阅读需求量也会相应增加,并且教师在读后感中,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介绍相应书目,此时也就要求教师本身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广阔的知识面。

五、阅读方法指导

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学生发现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的保障。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对课文的讲解应做到精讲精练、多读多写。朗读,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播放音频,学生自主朗读等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做到授之以渔,让学生独立去掌握学习方法,从一开始的教到最后的不教,学生在课堂中掌握了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才能够运用自如。(下转第56页)(上接第73页)此外,教师在阅读方法的教授过程中,有几点教学要点是需要反复强调的。如:文章先讲什么,后讲什么;文章主要内容介绍的是什么;文章核心思想;读后感。这四个部分是学生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必须要了解的。此外,对于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条件,学生也应当了解。想要更确切地去了解、理解一篇文章,学生对于作者、写作背景的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授课文之前,可以利用多媒体,形象的向学生展示作者的个人生平以及写作背景,引起学生对课文和作者的兴趣,并且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使学生课后自主查阅该作者的相关信息和资料。

叶圣陶先生说过:“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字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学的技能。而这一切的基础,就在于阅读书籍习惯的养成。”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它不仅能提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可以进一步促使中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鉴别能力。一本好书,足以影响人的一生。中学生在进行阅读时,潜意识地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书中所描述的人物进行对比,发现自我的不足和优点,在无形中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和道德素养。

(作者单位:广西崇左市龙州县民族中学 532400)

猜你喜欢
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提高
中班幼儿绘本阅读兴趣巧培养
兴趣引领,快乐阅读
考试周刊(2016年89期)2016-12-01 12:30:42
初中英语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探究如何培养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7:28:41
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策略研究
让作文互评提高能力
漫谈初中作文教学
提高变电运行供电可靠性的相关管理措施
试析提高二外日语阅读能力之对策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38:58
分层导学有效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