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云
摘要:课文后面的探究练习题是课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问题、选择教学方法、检测课堂教学效果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它,为提高教学质量而服务。
关键词:探究练习;教学目标;教学主问题;教学方法;课堂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9-0127
语文课文后面都有探究练习题,很多教师都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只是在上完课文后让学生做一做,或者干脆置之不理,真是一大遗憾。笔者认为课后探究练习在课文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引起每位教师的高度重视。
一、制定教学目标
课后探究练习就是学习的重点、核心所在。以苏教版七上语文课文《七颗钻石》为例,课后探究练习总共有四道题:
1. 小姑娘的水罐是神奇的,神奇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要把水罐写得这样神奇?
2. 体会下面这个句子表达了小姑娘怎样的美好愿望。
——而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熊星座。
3. 童话中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如果小姑娘这时候做了一个梦,她会做一个什么样的梦呢?发挥你的想象,说说梦中的情景。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仔细研读这四道题,不难发现这一课的学习重点依次是:理解故事情节和主题;品味含义深刻的句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综合归纳,可以得出本课的教学目标:理解故事的内容和主题;品位含义深刻的句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样的教学目标的制定,既符合本单元“奇思妙想”的学习要求,又贴近课文内容,很好地执行了本单元的学习任务,落实了课标的能力要求。
不仅这一篇课文如此,纵观初中三个学年段的课文,第一大题的问题都与课文内容或者是文章主题有关,第二大题涉及到语言品析,第三大题或是感悟或是写法、写作能力训练,第四大题是语言文字的诵读和积累。总体上把握了这一课后探究练习题的排列和设计,就能高屋建瓴地把住学习的方向。
二、设计教学问题
明确了教学目标的制定方向,教学过程主问题的设计这一核心问题也就可以迎刃而解。最直接的就是引用探究练习中的问题,如前所举《七颗钻石》的示例,教学问题的设计就可以直接用课后的练习题,直击教学的目标,又可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发挥了问题的导读作用。
如果探究练习的问题提得很含蓄,教师可以稍加提炼些,使问题具体化,便于引领学生解读文本。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文《阿里山纪行》探究练习一:“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如果你置身阿里山中,你对阿里山和阿里山的神木会有哪些认识和感受?这道题涉及到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可以此为依据分化出由浅入深的几个小问题:1. 课文介绍了阿里山的哪些风光?这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2. 你对阿里山和阿里山的神木有哪些认识?这是课文重点,也是题目设计的内容。当然问题的设计要源于学生的具体情况,只有适合学生的问题才能很好地发挥导读的功能。
三、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只有根植于这样的思想的教学方法才是有效的,反之则是过度设计。教师们都反感语文教学的花架子,厌恶华而不实的表演教学耗费学生们的青春年华,呼吁返璞归真的语文教学。笔者认为依托课文探究练习,确定适宜的教学方法,是一条较为有效的途径。以苏教九上第一课《鼎湖山听泉》为例,第一单元的单元主题词是“吟哦讽诵而后得之”,课后探究练习四题目为:“在“吟哦讽诵”课文第八段的基础上,背诵下面一段文字,看谁背得快”。由此可以看出本课文的教学主要采用“吟哦讽诵”的方法,引导学生放声读,读流畅,沉浸其中,读出文章的味道来。这样既可以达到背诵的要求,又能感受到文章的意韵,体会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至于课后的第一道题感知内容、体会主旨,第二道题品味句子,也就水到渠成地完成了。贯穿整个课堂的是多样的诵读,在读中品,在读中悟。
再如《七颗钻石》第3题,“发挥你的想象,说说梦中的情景”,可以采用口头交流,也可以采用当堂写作,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调控,把读写训练有效结合,渗透到课堂的学习中。
当然,如果两篇课文在某个方面存在共同点,课文探究练习题也有所涉及,则可以采用比读法进行思维训练,如苏教八上第四单元《小石潭记》课后第一题是“文章既写出了小石潭的特征,又在写景中融进了自己的感受。请联系具体语句说说小石潭的主要特征和作者的感受,以及这两者之间的联系”。《记承天寺夜游》第一题是“这篇文章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你认为哪些语句与‘闲有关?”同样的人生遭遇,同样的寄情山水,同样是感悟景中传递的情,所以可以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定好比较的内容:景、情、心境,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深刻了,而且学会了一种阅读的方法。
两篇文章可以比读,一篇课文也可以,只要你找准切入点,这个切入点课后探究都有所提示,只要你独具匠心、独具慧眼。如《一面》三次外貌描写,《孔乙己》人物前后的外貌描写,这些在课后练习中都有所提及,都可以把它融进教学方法的设计中。
只要依托文本特点,根据学情,考虑课后探究练习,就能够很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这样的教学方法就是切实有效的。笔者相信从课后习题去考虑,教学方法的选择就不会偏轨。
四、检测课堂学习效果
如何设计一节课学习效果的检测题目,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课后探究练习题,它提供了思路和方法,有阅读、仿写、摘抄、背诵等,既是教学目标的载体,又与教学方法暗合,可以说课后探究练习题是一节课的主线,理所当然应在收课时好好检测。如苏教版八上第一课《七律·长征》第一题:“这首诗展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征服困难的一幅幅威武雄壮的画图。请你各用一句话把每幅图的主要意思概括出来,并选择最喜欢的一副说说感受”。可以采用练习法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从学生的解答中了解诗意是否理解,从说感受中知晓学生对每幅画面的内容和情感的把握。第四题:“背诵并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特别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和写法”。有背诵检测,有书写练习,有字音字形的强调,一举多得。
课堂学习效果的检测,除了直接沿用课后练习题外,还可以由课后习题延伸到课外,学以致用,拓宽知识面和阅读面。如苏教版八上《始终眷恋着祖国》探究练习三:“课后了解钱学森回国后为祖国科学事业作出的主要贡献,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副对联或用一句比较精彩的话评价他的功绩”。这道题既有对联的知识,又有人物的评价,评价必须有课外阅读做基础,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阅读和写作。
综上所述,课文的探究练习题,贯穿在课堂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渗透在每个学习活动中,充分利用它,应该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愿每位教师都能在教学中用好它并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作者单位:广西柳州市十二中 54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