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理解《师说》中的几组对比

2013-04-29 23:08:54魏亚军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3年9期
关键词:师说

魏亚军

摘要:《师说》是一篇学生们非常熟悉的文言文,文中的诗句也是每一位学生所熟悉的。本文对《师说》中的一段文字加以分析,并谈了笔者对该段文字中的几组对比关系的简要理解,希望能得到同行的指正与建议。

关键词:重新理解;《师说》;几组对比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9-0121

让我们先回忆一下《师说》里的一段文字:“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这段文字是用来说明韩愈面对的社会现状的。当时的特点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韩愈举了很多概括事例,并运用了几组对比来进一步说明问题的严峻性。一般的说法都认为这一段文字用了三组对比,但是笔者认为应该有四组。在此,笔者想针对此段文字中的对比关系表达一些自己的看法。

教学参考书认为这段文字里的三组对比是:“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即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某些人因“爱其子”而帮孩子选择教师与“于其身”却以从师为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对待从师学习的观念。其中第一组是纵向对比,即跨越时代进行比较;第二组是自比,即对在同一个人身上出现的两种做法进行比较;第三种是横向对比,即在同一时代里不同身份的人之间形成的对比。如果按照这种理解来给文段划分层次,那么“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这几句就不知道表达的是哪一层的意思了。

因此,笔者认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应该包含着另一层对比,即“学习次要的(句读)”与“遗弃重要的(惑)”。这层对比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也应该属于自比。那么文段中就该有四组对比:“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爱其子”与“于其身”,“小学”与“大遗”,“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

既然中间两层都是自比,那么韩愈这样的大家是否应该讲究行文的简洁,删去其中一组呢?实际上,这两组对比取角还是有差异的。“爱其子”与“于其身”者,自己是不从师的(耻学于师)。“小学”与“大遗”者还是从师的,只不过对待“句读”肯从师,对待“惑”却轻视了。所以这两层对比之间有着明显的递进关系,前者是自己“不学”的典范,后者是“不会学”的典范。作者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学者”不仅是从从师学习中发展过来的,还应该要比一般人更懂得从师学习的要旨。

那么,第一组和第四组的对比与中间两组的对比又构成什么关系呢?

首先这四组对比应该都是带着指责的语气在写的,所以身份应该基本一致。今之众人,“爱子择师、己身耻师”者,小学大遗者应该都指“士大夫”。那么“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中的“师”也不应该解释为“从师”,而应该解释为“学习”。否则,就变成了第三组对比中受批判的人是愿意从师的,只是重点没把握好,就与上下文中批判的对象不在一个范畴了,作者的思路也会显得怪异。课下注释为“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应该改为“有的学习,有的不学习”,那样就可以使此段前后内容保持一致,因为学习可以是自学,肯学习的人未必肯从师。

如此,再来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就比较容易了。今之众人,“爱子择师、己身耻师”者,小学大遗者,士大夫;依次下来,针对的对象越来越鲜明,不仅是具体的做法,连带身份都揭示了。此时再来理解“其皆出于此乎?”、“惑矣!”、“其可怪也欤!”分别表达了质疑、责备、讽刺的语气就比较容易了。行为与身份的鲜明化发展告诉我们作者的情感也正变得越来越汹涌,呈现出递升的趋势,可以说写到这里,韩愈已经是义愤填膺了。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是自然引出,但是又不属于四组对比中的任何一组的组成部分。它是此段中唯一表达作者对“老师”看法的一句,这句话讲明了作为一个教师最重要的应该是“传道解惑”,“授业”倒是次之的事情了;而且作者也借此告诉我们,这篇文章是写给成年人看的,这成年人包含了四组对比中受批判的人,李蟠以及“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学者”。那么,作为成年人的士大夫该怎样从师学习,也得到了反面的暗示。

(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三和初级中学 235129)

猜你喜欢
师说
从韩愈的《师说》分析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师说》“受”字探析
听《师说》公开课之我见
南北桥(2016年10期)2016-11-10 16:43:01
重置《师说》段落?巧化作文结构
求知导刊(2016年17期)2016-07-27 12:29:29
高中语文古文教学有效策略探析
从《师说》谈韩愈的教育思想及其影响
《师说》教学案例分析
读《师说》谈为师之道
从《师说》看韩愈的师道观
浅谈韩愈创作《师说》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