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师说》谈为师之道

2015-09-10 12:36陈华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5年34期
关键词:从师师说人师

陈华

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韩愈,针对唐朝后朝“师道之不传久矣”的社会现象和“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著《师说》,阐明了从师的必要性和教师的任务、标准、师生关系等。社会发展至今,国民教育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及家庭的重视。尊师重教,已经与当年的“耻学于师”天壤之别。从教师的视角再读《师说》,对我们做好教书育人工作不乏启示。

为人之师,应将育人放在首位。“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句话为大家所熟知。这是韩愈界定的教师三个方面的职责和任务。那么,在韩愈看来传道、受业、解惑这三者孰轻孰重呢?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从中可以看出,在韩愈看来,授业是“小”,传道、解惑是“大”,重授业,轻传道、解惑是不明。韩愈所讲的“传道受业解惑”,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教书育人。其中,教书是授业,育人就是传道解惑。这告诉我们在处理教书与育人关系时,应当将育人工作放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这与我们现代教育思想是相契合的。而今,教师是从师而学的主渠道和主要承担者,是传道授业解惑综合功能的实践者。我们常说,教师是崇高的职业。为什么要将这个职业摆在如此位置?其实,职业真无所谓崇高与低贱。每个人所受的教育和掌握的技能不同,在社会分工中从事着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通过合法劳动,取得合法收入,这都体现了他们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存在。说教师是崇高的职业,是从其特殊的工作对象和工作任务来讲的。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

为人之师,应当教有所长,教有所专。《师说》中,韩愈所言之师,其外延是较为宽泛的。其中,有学堂中的专职教师,类似我们今天在各类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队伍,如“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有我们今天讲的各行各业技能技术的掌握者、传授者,即民间称呼的“师傅”,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有学问悟道比我高深、比我更早的人,如“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从中可以看出,不管何种意义上的师,但之所以能为师,必定是在“道”或“术”上先于我,高于我之人。这是为师的基本条件。那我们如何理解《师说》中另外一句看似与此相矛盾的话“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呢?应当说,弟子不如师,师贤于弟子,这是一种常态。而“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是有限制条件的。教师所任学科之外的知识,可能不及学生。学生今天青出于蓝而将来胜于蓝,也属正常。但在当下,在你任教期间、在你所任的学科范围内,你应当是“贤于弟子”,而你的绝大部分学生应当是“必不如师”的,否则,你就是一个不合格不称职的教师。

为人之师,应当做从师而学的表率。韩愈作《师说》的目的,就是批评当时普遍存在的以从师为耻、相师为耻的社会风气。我们教师已为人师,在我们为他人之师时,也应当以他人为师。我们既为人师,就应知道从师而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不应以师自居,不愿从师。“闻道有先后”,我们应当向比自己经历、阅历、教学经验比自己丰富的同行前辈学习;“术业有专攻”,我们应当向其它学科的老师学习,尤其对自己所任学科所涉及的其它专业知识虚心向他们请教;现实中,很多学校、教育主管部门都十分重视教师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创造条件,采用观摩、比赛、晒课、网络培训等多种形式,拓宽教师从师而学的渠道。但部分老师认识不足,敷衍塞责甚至存在抵触情绪。“圣人无常师”,成为“师圣”的孔子尚且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又有何理由因循守旧、固步自封、闭目塞听呢?

猜你喜欢
从师师说人师
鲍贤伦
浅析《论语》中的治学之道
老来学艺
加强师德建设,锻造“经师”兼“人师”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机制构建新视角探究
从韩愈的《师说》分析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胡贤华
《师说》“受”字探析
听《师说》公开课之我见
重置《师说》段落?巧化作文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