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
内容摘要:该文结合作文教学实践,针对农村高中学生作文现状,从师生两方面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以评促写”作文教学三轮训练法,即激发兴趣,个性涂鸦;细化评点,学习积累;习作演练,以评促写。
关键词:高中语文 作文教学 以评促写 三轮训练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就课程的“交流与表达”目标明确指出:“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为强化农村高中学生的作文训练,有效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笔者在分析现状,找出原因的基础上,探索实践了“以评促写”作文教学三轮训练法。
一.农村高中学生作文现状
笔者所在单位是一所农村三星级高中,学生来自各个乡镇,语文素养参差不齐。在文理分班后,笔者任教高考理科生选课班,本班学生作文水平普遍不高,没有能力特别突出的。半数男生与小部分女生字迹潦草,辨认费力,行文中错别字频繁出现,思绪紊乱、内容平乏、情感粗疏、语言无味。总体来说,在文章架构、主旨立意、语言驾驭等方面均需全面提高,而在材料的选择上,问题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素材陈旧老套,文章内容局限于学习压力,父母师长的殷切期许,童年往事等,缺少对广阔社会生活的观察与思考。一些用滥的名人事迹被学生不厌其烦地使用,司马迁、杜甫、辛弃疾、李清照等人的例子“俯拾皆是”。内容老旧的弊端在理科班暴露无遗,少数同学运用的材料仍停留在过去的基础上,习作中还会出现爱因斯坦制作小板凳、牛顿被苹果砸中等“耳熟能详”的例子。而在下发一些作文素材后,学生又会不约而同地用上,有段时间,笔者发现,学生笔下一下子涌现出了大批“感动中国人物”。
二.农村高中学生作文现状的原因剖析
1.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
学生课业负担重,生活单调,没有丰富的课外活动,知识面狭窄,缺少阅读积累,致使写作时明显感到捉襟见肘,逐渐就产生畏难情绪,进而失去兴趣与信心。这种消极心理急需教师及时给予有效的矫治,否则在日益增强的高考压力下,就会愈演愈烈,直到难以收拾。
2.作文教学本身的问题。
语文教师都知道作文重要,但真正有多少老师在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推进作文教学呢?很多教师对一学期总体的作文训练基本上没有系统的教学设想与安排,更不用说高中阶段的整体规划了。“西一榔头东一棒槌”,使得“一课一得,得得相扣”成为形式,虽然每次辅导都会涉及正确审题,把握文体,谋篇布局、材料选择等内容,看似很齐全,实则每次都似蜻蜓点水,收效甚微。作文教学的无序与枯燥使得学生对作文也产生了厌倦情绪,习作时随便拼凑一篇勉强成文。
三.“以评促写”作文教学法的探究与实践
针对农村高中学生作文现状,笔者尝试采取“以评促写”作文教学方法,具体步骤包括激发兴趣,个性涂鸦;细化评点,学习积累;习作演练,以评促写三轮训练过程。
1.激发兴趣,个性涂鸦。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指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教育心理学研究显示,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但取决于智力因素,而且与非智力因素有关。后者是指智力以外的对学习活动起着起动、导向、维持和强化作用的个性心理,包括理想、信念、兴趣、动机、意志等。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激发学生内在兴趣,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转变对写作的态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笔者先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入手。笔者发现,当学生在写他们熟悉或喜欢的事物时,总是兴致勃勃,滔滔而谈,很多学生在QQ空间里的文字也是极富文学色彩,或温婉动人,或张扬激昂,抑或幽默诙谐,这与平时干涩无味的作文判若云泥。这启示我们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布置一些便于学生发挥个性,抒写一己之情怀的作业。为此笔者选用《作文通讯(高中版)》作为评点用书,要求以“涂鸦感想”(个性评点)的方式,来“我手写我心”,写出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以激发兴趣,提高阅读能力与写作水平。之所以选用《作文通讯》是因为:①该刊的文章都是学生佳作,值得学习借鉴,以期取得引他人之活水,浇灌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的效果。②阅读同龄人的文章,更容易产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也更能找出与其他学生的差距,就学生习作进行点评相对就名家名作来说更容易上手。具体做法是在品读完每一个专栏的作文后,就让学生任意选取一篇自己喜欢的作文来“个性涂鸦”,就在旁边写出阅读时的随思随想,题目自定,字数不限,但字迹要清楚。
第一轮作业选用《在路上》、《痕迹》、《凡妮的爱好》、《缘来缘去缘如水》四篇文章。因其内容贴近生活,所以学生评点活跃。下面摘录三篇:①刘同学评点习作《在路上》:这篇文章让我回忆起了我上小学时也经常和别的同学一起在路上快速地骑车,开心至极。作者也在上学路上寻找快乐,与我产生共鸣,让我很好地融入文章中,仿佛身临其境。②李同学评点习作《开天窗》:这篇作文让人一看就发现有一种新意。为自己开一扇窗,给自己一缕阳光、一丝希望、一丝温暖。作者借自己的亲身经历抒发内心感受:不管黑夜如何漫长,白昼总会到来,让心灵开一扇窗到前方寻找我笃定的光明。③许同学评点习作《镜头》:“家是最温暖的地方。朝夕相处几十年,确实有一种亲人的感觉。作者对家有很深的怀恋之情。他离开的似乎不是旧家,而是一个故友,一个感情很深的故友,现实总是与理想有差别,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当作者离开的那一刹那,感动挚爱令人油然而发,令读者处于感动之中。
以上评点都出于成绩处于中下游的男生之手。他们的文字很细腻,品读也很到位。当然,也有一些特别简单的一二句话的评点,但总体来说很让笔者深感欣慰,从学生与作文的思想碰撞和情感共鸣中,不难发现,此次作文训练的初衷应该是达到了。课间去教室,偶尔也会发现一些学生在繁重的课业负担下还是抽空在看作文书,这更使笔者对后续的训练信心十足。
2.细化评点,学习积累。
学生涂鸦作业初见成效后,笔者着手安排第二轮作业:在涂鸦感想基础上要求细化评点范文内容。根据每一版块内作文的特色,要求从以下角度有所侧重地细化评点:
(1)评点作文的行文结构。具体内容包括:分段落,析思路,学习谋篇布局的方法。
(2)评点作文的语言特色。要求做到:细品味,悟效果,学习使用修辞手法。
(3)评点作文的素材选用。这是该轮训练的重点,具体做到:①新素材,勤积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作文内容应与时俱进,鲜活的素材会给文章增色不少。农村高中学生在视野的广阔、思想的深度、语言的丰富上与城市高中学生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阅读生活在城市中的同龄人的习作,可以为学生们打开一扇了解外面世界的窗户。《作文通讯》中的很多文章取材新颖丰富,对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很有帮助。②旧素材,翻新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素材,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分析其内涵。《作文通讯》上的很多文章,虽然选材不新,但内涵新颖,学生也能从中受到启发。
3.习作演练,以评促写。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器而后识器。多看好的习作后,只有多实践和运用,才能促进作文水平的提高。在以上“涂鸦感想、细化评点”的过程中,笔者穿插了一些作文练习,其中之一是以《我喜欢》为题写一篇日记,对主题、字数等无任何要求,唯一强调的就是放开手脚,酣畅淋漓地表达内心的感受。学生对自己喜欢的事物比较熟悉,有话可说,有话可写,而且对这样的写作会比较感兴趣。果不其然,作业收上来之后,笔者发现很多学生都换了装帧很精美的笔记本,字迹清楚大方,纸面整洁,字数远远超过了800字,段落清晰。学生洋洋洒洒写下近千字,没有丝毫的抱怨,反倒很有兴致。许多学生写到自己的兴趣爱好:阅读、音乐、编织、篮球、足球、旅游等。
在日记的基础上,笔者布置学生们把日记修改成作文,要求段落安排得当,内容详略清晰,主题明确,适当使用修辞,字迹清楚,字数800字左右。修改成文后,笔者在批阅中发现有两篇作文不错:《我喜欢凉白开》和《我喜欢草情花意》(因篇幅限制,附文省略),一篇清新纯朴,一篇幽雅动人,各具特色。稍作修改后投稿,不久就发表在《常熟日报》上。这对大家来说都是不小的鼓励。
作文训练一定得有序进行,有序的教学才能有良好的效果。笔者的“以评促写”作文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仍在继续,希望结合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实践,通过师生的不懈努力,构建合理有效的作文训练体系,实现写作知识系统化,作文教学有序化,训练计划个性化,让每个学生都能走出写作的困境,全面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取得语文素养和高考成绩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李洋.彭晨.杨欣蕊.张帅.在路上;痕迹;凡妮的爱好;缘来缘去缘如水[J].作文通讯(高中版)2010(10):4-8.
[2]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省常熟市梅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