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碎的美国梦:《推销员之死》中的“谎言”

2013-04-29 17:00杨雯颖
文学教育 2013年9期
关键词:推销员之死美国梦谎言

杨雯颖

内容摘要:在美国戏剧大师阿瑟·米勒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中真实地揭露出社会不过是一场大骗局。剧中有各式各样的谎言——善意的、恶意的、自慰的、期待的、虚假的。人想要在社会之中生存就必须要学会和各种各样的谎言打交道。生活在这种环境里,人已经失去了作为万物之灵的优秀品质,而沦落为说谎的机器。然而谎言毕竟不是真理,当它被揭穿的时候,一切都烟消云散。推销员的生命也就走到了尽头。本文将探索《推销员之死》中各种各样的“谎言”,从而进一步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

关键词:美国梦 资本主义 谎言

美国当代剧作家阿瑟·米勒作品中的人物或多或少的有一点缺陷——精神上的缺陷或者身体上的缺陷,正由于此,他们大多都需要依赖于幻想来填补自己的内心世界以便能对抗残酷的现实。小说描写的主人公是有三十余年推销经历的威利,一直被美国商业文化虚幻的光晕所笼罩,盲目估计自己的能力,幻想通过商品推销得到名望以及并不现实的美好前景,以至他常处于吹嘘、夸耀、谎言连篇的心态,直到临死都以为一定能达到功成名就,而对自身毁灭的原因却浑然不知。而且他的周围也弥漫着谎言的空气:他的妻子琳达制造善意的谎言来不断地鼓励和赞美他;他的老板霍华德想辞掉他却欺骗他回去等消息;他的大儿子比夫从奥利弗那里借钱碰了钉子,试图欺骗父亲说他见到了他,还请他一起共进午餐。生活中到处都是“谎言”的阴影,小说中比夫在认清现实,揭开事实真相的那一刻,达到了全文的高潮。

一.琳达善意的谎言

剧中的琳达是一个好妻子的形象,她生活在现实中,盘算着丈夫挣的每一分钱,来维持家里的生活。她经常无辜地忍受丈夫的责难,但是她用尽办法使丈夫开心,她的整个生活都是围着丈夫转。琳达深爱她的丈夫,尊敬他是一位可靠的辛勤工作的人,同情他的痛苦。她努力去分享、支持威利的理想,但是看到威利的逐渐衰落和失败,她又深感无能为力。琳达已经察觉威利总是迷失在自己的幻想中,但是她没有把他拉回现实,甚至她总是夸奖他,使得威利产生盲目的幻想。当威利觉得自己不能驾车了,琳达却找了很多借口来安慰他,使得威利从现实中分散自己的注意力。看下面的对话:

威利:(停了一下)忽然间,我开不下去了。车总是往公路边上甩,你明白吗?

琳达:(顺着他说)噢。可能又是方向盘的关系。我看那个安杰罗不大会修斯图贝克车。

威利:不是,是我,是我。忽然间我一看我的速度是一小时六十英里,可是我根本不记得刚刚五分钟是怎么过去的。我——我好像不能集中注意力开车。

琳达:也许是眼睛不好。你一直没去配新眼镜。

威利:不是,我什么都看得见。回来的路上我一小时开十英里。从扬克斯到家我开了差不多四个钟头。

琳达:(听天由命)好吧,你就是得歇一阵子了,威利,你这样干下去不行。

威利:我刚从佛罗里达休养回来。

琳达:可是你脑子没有得到休息。你用脑过度,亲爱的,要紧的是脑子。(阿瑟·米勒7)

琳达在威利心灰意冷时总是不断地鼓励和赞美丈夫,让他重树信心。如:威利感觉销售业绩下降,琳达不断地支持他鼓励他。虽然威利一家经济状况入不敷出,有很多的债务和税收需要支付,威利赚的钱相对来说太少,但是琳达仍然安慰威利。威利担心自己的外貌,琳达安慰他是世界上最帅的男人。从这一段来看。我们清楚地发现琳达一直在制造着谎言,来给威利以精神上的安慰。但是威利的悲剧结局,琳达似乎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James 63)琳达的谎言只为威利而存在,她过度强调对他的关心,而间接地酿成了悲剧的产生。

二.霍华德恶意的谎言

霍华德继承父业成为公司老板。威利年轻时为他们公司做过很大贡献,替公司打开了新英格兰市场,创下了良好的销售业绩,很受当时的老板老瓦格纳器重。现在的老板霍华德这个名字都是他取的。可威利现在老了,他的货卖不出去了,公司不再付给他薪水。当他要求调到纽约上班时,霍华德不但拒绝了他的要求,还毫不手软地解雇了他。

威利想跟霍华德谈谈关于他工作的事情,霍华德故意转移话题,说什么你不是又精神失常了吧。他曾经许诺给威利在城里找个差事,但是现在却想办法打发,嫌弃他现在老了,没有以前的能力和魅力了。他不但没有想办法帮助他的长辈威利,而且还寻故离开办公室,让威利马上回家。其实这里的事实就是威利已经被炒鱿鱼了。

我们都知道威利是这个公司的大功臣,霍华德身为公司老板,不但没有感谢他多年来为公司所做的贡献,反而以假言敷衍,解雇了威利。从这里我们看出,霍华德已经完全被这个物欲横流的资本主义社会所吞噬,在他的眼里只有利益与金钱。

三.“瘸子”威利

随着身体慢慢变成“瘸子”威利精神上也变成一个“瘸子”,正由于此,他依赖于幻想来填补自己的内心世界以便能对抗残酷的现实。他是一个最大的谎言家。他的谎言也是有多种表现形式的,如期待的、自慰的、虚伪的谎言。威利习惯说谎,不只是对别人说谎、对家人说谎,他也对自己说谎,试图以美妙的谎言在不甚美妙的现实生活中,制造全然不切实际的伪桃花源。

威利年轻的时候,为了跟买主接上线,通上话,并拿下订单,与一妇人鬼混,这里没有真实的感情,只有利益与目的。但这个同时,威利也一直对他的妻子琳达隐藏实情,有一点点欺骗感情。威利一直不能接受查理比自己强的事实,老是拒绝查理给他提供工作,还一直强调我有职业,不错的职业。当威利被霍尔德辞退,转而向查理寻求经济援助时,他在查理办公室里遇见久未谋面的柏纳德,并对之编造关于毕甫近况的美好谎言:“他在西部混的不错,可他决定还是到这儿来成家立业,大买卖,我们今天一道进晚餐。”但是他的34岁大的儿子比夫,并没有跟上父亲所走过的道路,而小儿子哈比总是成天无耻撒谎,假装是一个完美的罗曼家子嗣。即便这样,威利也经常说一些充满期盼的谎言。

威利的事业每况愈下,但是他仍然对家人、甚至对自己说着谎话:你、哈皮和我,我带你们看看美国所有的城市。美国到处是美丽的城市,到处是了不起、正直的人,而且他们都认得我,等我把你们两个小家伙抚养大,你们走到哪儿都会受欢迎。为什么,就因为我有朋友。孩子们,在新英格兰,我可以把汽车停在随便那条马路上,那儿的警察就像对自己的车那样保护他。”

从个体心理的角度来说,任何内心的需求都可能给谎言提供推动力。放眼生活,人们难免会有压抑、厌恶、焦虑、恐惧、怯懦等感受,但内在的自我必须遵从一定的表现形式,变成“给人看”的样子(仲村祥一、井上俊)。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谎言的蕴意:一,威利试图借谎言支撑起可悲的尊严、维护人前人后的面子,以利用面子巩固自己脆弱的自卑心态;二,他其实是以新的谎言,去充填从前对于柏纳德日后成就的错误预言。从前的大话或谎言到了当下已然发酵成为幽深的无底洞,不肯面对现实、持续逃避真相的威利于是不停圆谎,用买空卖空的谎言炒作持续制造肤浅的表面现象,以寻求继续逃避的过程中得以喘息的狭小空间。

文章随着比夫的话揭开了“谎言”的面纱,从而使文章达到高潮。美国梦的虚假谎言,在美国梦这层光环的笼罩下,无数的美国普通人也在做着同样的梦,但能够实现的人寥寥无几。大多数人都成为美国梦的直接或间接受害者而不自知。《推销员之死》是米勒戏剧创作的巅峰之作,荣获普利策奖和纽约剧评界奖,为他赢得国际声誉。亚瑟·米勒曾经说过:“如果说一个人的悲剧是这个人不顾一切要求公正评价自己所导致的话,那么他因此而遭受的毁灭就揭示出其所置的社会环境中的缺陷或邪恶。”(Author Miller 145)推销员威利·洛曼因年老体衰,要求在办公室里工作,却被老板辞退。威利懊丧之下,责怪两个儿子不务正业,一事无成。儿子反唇相讥,嘲笑他不过是个蹩脚的跑街罢了。老推销员做了一辈子的美梦,现在全都幻灭了,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他梦呓似的与他那已故的、在非洲发财致富的大哥争论个人爱好的事业,最后他为使家庭获得一笔人寿保险费,在深夜驾车外出撞毁身亡。该剧体现了米勒的悲剧现实化、生活化的特点,揭示了美国梦的真谛,告诫我们单纯地追求物质的富足并不能带来精神的自由和充实;否则,梦成虚妄,必然导致毁灭。随着威利撞车死去,“谎言”也随之烟消云散。比夫去了西部追寻自己的梦想,哈皮也离开家,只剩下琳达一个人在一座空荡荡的房子里,而这座房子已被周围的高楼大厦所包围。《推销员之死》剧所描写的是一个普通的美国推销员在竞争激烈和世态炎凉的商品社会里,由于错误的梦想,而惨遭失败的悲剧故事,揭示了资本主义商品社会残酷无情的竞争对人性的摧残。

参考文献:

[1]Author Miller.“Tragedy and the Common Man” in Death of a Salesman: Text and Criticism. Gerald Weales 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79

[2]James L. Roberts. Cliffs Notes on Miller s “Death of Salesman” . Lincoln: Cliffs Notes Incorporated, 1964

[3]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英若诚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4]仲村祥一、井上俊:《真诚的迷惘——谎言心理分析》,文成峰、韩立译。知识出版社,1991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语学院2011级应用语言学硕士)

猜你喜欢
推销员之死美国梦谎言
创意谎言
预设在戏剧文本《推销员之死》中的语用功能
电影《推销员之死》的艺术悲剧特色
《推销员之死》中的现实主义元素
真实的谎言
谎言
《推销员之死》中的非语言交际分析
揭穿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