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启淼
内容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的教学,那就是怎样对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的培养。学生如果具备了这种能力,一切问题将迎刃而解。我仅从引导学生读书、课堂习题训练、写作语言提炼等几个方面阐释语文感悟的培养。
关键词:感悟 读书 语文练习 写作
什么是悟?百思不得其解之时,突然灵光一闪,茅塞顿开,就是悟;透过事物表象,批求事物本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这也悟;从特殊到到一般,由典型而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更是悟。总之,悟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反复揣摩,反复思索,反复探索,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况而得出结论的一种认识活动过程。
悟是十分重要的,要学好语文,必须有悟性,切悟性的高低往往决定了语文学习成绩的优劣。因为任何一种语文学习方法都离不开一个“悟”字。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悟性呢?
一.读出悟,培养学生的语感
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深思”而“自知”就是悟。良好的语言感受能力,不是靠抽象的空谈道理的方法去培养,只能通过大量的阅读理解来提高。旧时的私塾先生,手持戒尺,强令学生一味“读、读、读”这种方法虽然板滞,但是也不是一无是处,它重点培养了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而且一旦自行悟透书中的道理,便会终身难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当然。如果阅读时讲究科学的方法,善于积极主动地从多侧面多角度去思考、感悟,那么也不需要“书读百遍”,“其义”也会“自见”了。譬如,阅读时,要随手圈点精妙的诗句,甚至写上自己的感悟;疑难之处,要反复玩味,仍不理解,则打上“?”号,以待深究(不少疑难是随着知识视野的拓展而深入领会的)。阅读后要仔细思考:文章写了什么?文章的思路是怎样展开的?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过渡?如何照应?文章为什么这样写?换一种写法行不行?等等。精读的时候,当然遵循这几点,像张志公先生所说“粗读一遍,想一遍,再细读一遍”,从字、词、句、思想内容、篇章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深入思考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悟性。
二.练中悟,形成学生的能力
知识是死的,能力是活的,语文练习的目的就是要把语文基础知识转化为语文基本能力。因此,练习的过程应是地地道道的悟的过程,如果练而不悟,就会陷入僵化、教条、死记硬背,也就谈不上形成能力。如何在练中有悟呢?首先,练习时思路要放得开,想得阔,要将相关和相似的知识在脑中一一映现,通过反复比较,进一步弄清知识之间的异同和联系,并当即用之印证题目,组织、筛选出最确切的答案。例如判断一段话属于比喻还是类比时,首先要先将两者的特点进行比较,比喻重在“喻”,是用B的某些性质来说明A;类比重在“比”,是由A与B有着相同的性质。然后用来印证练习的题目,比照出正确的答案。这样通过大量而全面的练习,就能提高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练习后要善于归纳总结,悟出规律。悟出规律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但可以收到精炼的效果,还可以更好地形成能力,拓展智力的效果。
三.写中悟,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现在的中学生写作水平普遍较低,究其原因,就是写而不悟,对于老师布置的作文,他们绝大多数是敷衍了事,应付过关。其实,写作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也不是什么天才的专利,要想写出好文章,必需痛下苦功,多写勤悟。首先,要从别人的文章中悟出写作的一些基本规律,从而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文,言之有体”。其次,写作时要反复推敲,反复锤炼,大至立意选材,谋篇布局,小至标点符号、一字一词,都绝不能轻易放过。满意的,要精益求精,不满意的要推翻重来。要有“吟安一个字,拈断数径须”的苦练精神;最后,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写后要总结经验教训,成功的要分析成功的原因,从肯定自我的角度悟出正确的写作途径,失败的要找出失败的根源,是不是思想不够深刻?是不是材料提炼不够典型?是不是逻辑思路不够明晰?是不是表现方法不够恰当?是不是语言不够准确、简洁、生动?多方位地进行反思,从否定自我的角度悟出走向成功的路子。只有通过这样大量的长期的磨练才能悟出写作的技巧。
总之,善于悟才能拓展思路,善于悟才能使有疑变无疑,善于悟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这样,学生才会对语文有着浓厚的兴趣,将学习提上一个更高层次。
(作者单位:江苏省运河中学初中部北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