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健梅
摘要:“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能够恰到好处地把握最佳教学时机,对学生加以点拨、引导。本文通过教学实践,探讨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如何准确地把握启发时机,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关键词:化学课堂;启发式教学;最佳时机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9-0025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中,往往会遇到各种疑惑而不解,遇到各种认识的障碍而无法跨越。运用启发式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把握恰当启发的时机,让启发落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这对学生思维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论语》中谈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古人肯定启发式教学的教育理念。但不可否认,即使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这种“启发式”教学在教学探究中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
那么,在什么时机下进行课堂启发,才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呢?
一、浅层认识向深度理解转换时启发
由于学生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对问题往往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往往只停留在浅层次的认识水平上,所以常常会一知半解。面对知识难度加大,学生无法跨越“知识障碍”,就会有“欲速则不达”的感觉。这时教师要及时发问、步步紧扣,采用对比、跟踪、暗示、发问等手段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使学生能更深刻更透切地认识事物。
教学实践一:在《分子和原子》一课中,学生在学习分子的定义时,往往似懂非懂。对分子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物理课上学过的“物质由分子构成”,而有关分子深层的意义并不清楚。“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到底怎样保持?为什么特指化学性质?这是很多学生所迷惑的。很多学生都仅仅认为,同种分子,由于都保持了原来的化学性质,所以化学性质一致。但当发生化学反应的时候,分子还是否能保持化学性质,处于一种很模糊的状态。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及时启发:化学性质是在化学反应中体现出来,如果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分子改变吗?学生立刻从化学反应中,分子被拆分成原子的角度进行思考,分子发生改变了,化学性质也随之改变。能够达到这样的理解层次的,全班大概有1/3的学生。为了让其他学生更清楚地理解,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水蒸发成水蒸气,这一过程,水分子依然是水分子,水分子在这个过程中的化学性质有没有改变?航天技术上利用氧气作为火箭飞行的助燃剂,在氧气液化过程中,氧气的化学性质有没有保持下来?通过一系列启发,学生对分子的定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通过浅入深出的引导,突破学习“瓶颈”,学生豁然开朗,课堂的教学目标将顺利实现。
二、理解上的片面性向全面性转换时启发
学生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认识领域狭窄的影响,认识新的事物,容易出现“错位”的现象,也就是认识的片面性。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地给予启发,及时扭转学生认识方向,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全面辩证地看问题。
在启发的时候,教师尤其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对事物关键的正确理解。所谓关键词,是指对帮助知识的理解有重要性的、或学生摸不透的字眼,抓住关键词进行启发,可牵一发而动全身,使认识提高一个档次。
教学实践二:在《质量守恒定律》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往往会认为,质量守恒是指反应前和反应后物质的质量相等。教师可以及时启发:“参加”在这里意味着什么?这里的“物质”是不是“所有的物质”?不参加的能不能算?教师再举实例,3克碳在10克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得到11克的二氧化碳,为什么不是13克的二氧化碳?一系列问题的指引,诱发学生思考——物质在反应过程中的质量关系并不是按任意比进行的,存在质量关系;质量守恒只是针对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而言,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是不能计算在内的。
接着,教师又问:“各”字怎么理解?多数学生理解成“很多”,可为什么镁燃烧,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的镁大?而加热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的时候,剩下固体的质量反而比原来的高锰酸钾的质量小?经过启发,学生认识到氧气的质量要计算在内,这说明在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每一种反应物和生成物都不能遗漏,否则,就会出现质量不等的现象。这样,学生对定义的理解又加深了。在学生思维产生“错位”,片面地认识事物时,及时抓住关键词采用反问或实例诱发学生反思,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三、在旧知识和新知识的衔接处启发
在学习新的事物时,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衔接最容易出现“断层”。这个断层就落在“最近发展区”。要缩小这种断层的落差,需要教师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引导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把握新知识的生长点,适时启发,帮助学生实现认知迁移。新旧知识的联系可以选择在新旧知识间有逻辑关系的、可以类比的知识点。
教学实践三:在学习《二氧化碳制取装置的探究》一课中,可以这样运用启发来引导学生找到新装置的选择思路:
教师先问:氧气的制取装置分几部分?(引导学生从学过的氧气的制取出发)
接着问:实验室用什么药品来制取?(从原理思考制取问题)
紧接着问:不能不用酒精灯?为什么?(热源的选择,暗示在制取中,可根据需要来选取)
再接着问:收集方法是什么?利用什么原理?(一连串的问题,激发学生大脑中旧知识的触点,在两个知识间建立紧密联系,促使新知识拍案而起)
在启发时,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追问“你能否在通过改进氧气的制取装置,设计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让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制取。因为受到之前的启发,学生在脑海里已经建构了制取知识模型,在教师一再引导下一促即发。
这节课里,教师通过一系列的启发,用学过的氧气制取作为旧知识的铺垫,顺利地引申到二氧化碳的制取,由于启发及时、到位,学生的思维活跃,能在短时间内让旧知识和新知识产生碰撞的火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深深地体会到,启发时机的选择在这节课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在疑惑之间适时启发
在学生产生疑惑的时候,骤然启发,学生将眼前一亮,如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教学实践四:在学习离子形成化合物的过程时,先布置预习作业:画出钠原子和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讨论两种原子的稳定性。提出问题:如果两者形成化合物时,如何使得两种原子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学生在思考钠原子和氯原子形成化合物的过程,容易得出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但在镁原子失去电子的个数和氯原子得到电子的个数不一致的时候,学生就迷惑了。
这时,教师可以事先用小卡片代表钠原子和氯原子的原子核,在卡片周围贴上几个小磁铁代表电子。通过挪动电子,启发学生,氯化钠形成后,两种粒子都处于相对稳定结构。在形成过程中,它们之间的电子发生怎样的转移?通过在疑惑不解的时候,给予学生若明若暗的启发,使得教学获得异曲同工的效果。
五、抓住最佳时机,实现由量变到质变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由于认识有限,往往会产生各种疑惑。教师把握时机适时启发,给学生的各种疑惑搭建了思维平台,减小了新旧认识之间的落差,诱导学生主动思考,跨越思维障碍,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使课堂效率实现由量变到质变。
因此,在课堂上选择一个好的时机,通过启发,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追忆、联想,进行创造性思考,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实现学生“自己学、自己思”的学习模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吴良根.化学“启发点”的选择及启发方式的运用[J].湖北教育,2009(4).
[3] 沈绍波,胡志刚.开启思维的钥匙——化学课堂“启发最佳时机”初探[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7).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萝岗区东区中学 510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