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2013-04-29 00:44李焦明
江苏教育研究 2013年9期
关键词:工学结合思考

摘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因材施教,先点后面,不折腾;不能“空中漫步”,要“落地”、“生根”;应以德为先,树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观;着力基于企业典型任务进行高职课程和教学装备开发;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兴趣”和“任务”双轮驱动。不能打着“工学结合”的幌子,行“劳务中介”之实。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思考;工学结合;企业典型任务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3-0014-03

目前职业教育各项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教学改革究竟应该何去何从?笔者从一线教师的视角进行了思考,希望能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职业院校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因材施教,先点后面,不折腾

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基础的学生、不同课程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实现错位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的学生爱动手,我们就以实践教学促进其理论的提高;有的学生爱学理论,不爱动手,我们就以理论教学为突破口,引导其动手实践。以学生学会、能力提高为最终评价标准。

折腾,比喻为折断腾空的翅膀,花再多的力气也飞不起来;不折腾,比喻为不飞则已,一飞腾空而起。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折腾,就是对不同基础的学生、不同特点的课程采取相同的教学模式,一刀切,套八股文,不顾学生利益,追求无意义、无效率的形象工程,急功近利。如有的学校只是把学生拉到企业教室里上课,美其名曰“企业现场教学改革”。又如,一会儿请个专家说这种教学模式好,全校上下“一窝蜂”搞这种教学模式;一会儿又请个专家说那种教学模式妙,全校上下都搞那种教学模式,反反复复、翻来覆去,毫无目标,除了没有必要的损失外,一无所得。不折腾,就是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集中精力搞教学,一心一意谋教学,实事求是,因材施教,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应用知识,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能力为根本,而不是乱出“新花样”、“新点子”,为改革而改革。教学改革,要先点后面,稳步推进,不能一窝蜂、一刀切。

二、不能“空中漫步”,要“落地”、“生根”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评价只有将“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落到实处,才是真正地“落地”。各类教学成果奖、精品课程的评比,不只评比纸上的东西,不只看谁方案做得好,不是看谁网站建多好、上传的几节课上多好,要深入学生中间进行调查研究,看学生有无收获,有无提高,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不能是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单方面说了算,要由学生、企业、第三方说了算。学生普遍感觉如果一项改革收获不多、很多知识没学到的话,那么改革一定是失败的。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如果缺乏国家顶层法制的支撑,就难以由点到面,全面开花,真正地“生根”。如果在国家制度设计上,高职教育只是个大学专科层次,那么无论您如何宣传高等职业教育不是高等教育中的“劣等教育”,是另一类型的高等教育,无论如何让全社会都来重视职业教育,都无济于事。当在国家制度设计上,高职教育有了学士、硕士甚至是博士时,高职教育作为区别普通高等教育的另一类型的高等教育,才会被人们所接受,高职教育才不会被社会所歧视。再如,虽然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申要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改革,但因缺乏国家顶层制度设计,企业缺乏积极性,所以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的现象难以从根本上改变。

三、要树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观

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观,应以德为先。这里的“德”不仅包括人才对企业的忠诚度、团队精神、勤奋务实等方面,还包括不能有急功近利、投机取巧、损公肥私、个人英雄主义等思想行为。在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的企业中,所有企业人力资源经理都把人才的“德”作为人才第一位的素质加以强调。他们说,品德决定一切,一个人的品德是否端正,往往决定了一个人能发挥出多大的专业水平、能创造多大的业绩,也决定了他在企业中的位置;而能力是第二位的,因为能力可以通过培训体系培养。世界上许多企业都有因为用错一些品德有问题的人而毁灭的教训,以前的英国巴林银行,就因为一个员工挪用了巨额资金而破产。因此,企业宁愿用一个品德过硬、对企业忠诚、有职业操守而能力略低的人才,也不愿冒风险用一个专业才能很高但品德有问题的人。

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观,更注重培养人的自学能力、悟性、创新精神等。一个人原来的能力大小并不太重要,而他的自学能力、悟性、创新精神则很关键,一个不善于学习的人会很快被挤出人才的行列。

四、警惕打着“工学结合”的幌子,行

“劳务中介”之实

我国国情与德国不同,德国的“双元制”,学校主要负责理论教育,企业主要负责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企业工学结合的“学生”已经是企业的准员工,企业为自己培养员工当然是“尽心尽力”,相当于我国的“订单培养”。我国进行工学结合的学生,都不是该企业的正式员工,所以很少有企业愿意为竞争对手培养人才。愿意工学结合的企业不可能是技术密集型企业,而是劳动力需求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让学生从事的是经过简单地培训即能上岗的简单劳动,学生在这类企业进行工学结合学不到真正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唯一能学到的是体验工作的艰辛,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干的是农民工都会干的活,做的工作与自己的专业基本没有关系,如有些学生下工厂天天就是拧螺丝。即使有社会责任感的技术密集型企业愿意进行工学结合,由于它需要的人比较少,也不可能整班制接受学生,从而给以班级为载体的教学带来了困难。

学生在劳动密集型企业打工期间,学生向学校交了学费,学校在工学结合中起了什么作用?难道只是起到联系愿意进行工学结合企业,做学生思想工作、让学生安心在工学结合企业工作这样的作用?如果真是这样,学校不就成了中介?学生在劳动密集型企业打工期间,学生向学校交了学费,学校却不承担教学工作,“收钱不上课”,指望和依靠企业进行培养、教育;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生产产品是企业的主业,教学和为社会培养人才不是企业的任务。企业愿意工学结合,看重的是学生廉价的劳动力。劳动密集型企业把工学结合学生当正式员工使用,不用给学生交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可以不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学生的工资,有的学生工资只是正式员工工资一半,有的每月只发给学生300 — 400元的生活费。个别学校甚至从企业发给学生的生活费中提取所谓的“管理费”。这种“工学结合”模式,虽实现了校企互利共赢,但亏的是学生,损坏的是学校的声誉。

五、要着力基于企业典型任务进行

高职课程和教学装备开发

“工学结合”对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意义在于,充分利用了企业的资源(设备、技术、师资),使学生所学与企业实践进行有机结合。由于职业技术教育一般不是面向某一个企业的“订单培养”、岗前培训,而是面向一个职业岗位群,学生学的是一般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仅靠与一个企业进行工学结合,加之该企业的产品、工艺和岗位的局限性,不能满足学校的培养目标。但是,学校同时与行业内不同类型、不同生产工艺的企业进行工学结合,也是不现实的。此外由于企业的工艺和装置具有专用性和复杂性,而学生的学习需要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工学结合”有一定的局限性,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在基于企业典型任务进行高职课程和教学装备开发上下功夫。

职业技术教育装备和生产工艺,既要来源于企业,符合企业规范和标准,又要高于企业;既要以职业技能活动为导向,又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此,需要对职业典型任务进行浓缩、集合、提炼和处理,对企业真实设备进行控制功能提炼、典型应用集中、趣味化等系统化教学处理,才能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训练。

六、职业教育教学教材建设,以学生为主体,

实施“兴趣”和“任务”双轮驱动

当前,高职院校项目化课程改革如火如荼。但是,如果没有与之相配套的项目化教材,项目化课程改革的效果将事倍功半。目前,一些所谓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项目化教材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把传统学科型教材的“章”称作“项目”,把传统学科型教材的“节”称作“任务”,把传统学科型教材的“节”下面的内容称作“教学情境”;二是把传统学科型教材的“章”称作“学习情境”,把传统学科型教材的“学习目标”称作“情境描述”,把传统学科型教材的“节”称作“任务”,把传统学科型教材的“节”下面的内容称作“活动”。这两种模式的“项目化教材”与传统学科型教材相比,换汤不换药,只是形式上的改变,而内容上未做任何更改,不是真正的项目化教材,不能满足项目化课程教学要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项目化教材的编写要把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放在第一位。只有学生有了强烈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才有可能克服困难完成学习任务。否则,即便是企业真实的生产任务、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也无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必将事倍功半。

同时,许多学生单凭兴趣往往难以坚持下来,一遇到困难,就把“它”作为额外的负担,就想放弃,容易半途而废,中途夭折。因此,还需把“它”作为任务,以完成学生感兴趣的任务为载体,实施任务驱动,将知识和技能贯穿其中,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和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李焦明.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装备建设的现状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0(6).

[2]李焦明.高职项目课程改革与工学结合问题探讨[J].成人教育,2008(11).

[3]李焦明.当前我国高职课程改革难点剖析[J].职教论坛,2008(20).

(责任编辑:方健华)

猜你喜欢
工学结合思考
工学结合模式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对于少儿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中“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