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建设: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中之重

2013-04-29 00:44陈育中
江苏教育研究 2013年9期
关键词:内涵建设职业教育现代化

陈育中

摘要: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三观”内涵建设有板有眼。队伍建设、专业建设、教学科研、德育管理、校企合作等各项工作不断推进该校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对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内涵建设;职业教育;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3-0067-04

职业教育“三观”,即基于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的人本观、发展观和质量观的现代学校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办学理念、队伍建设、专业建设、教学科研、德育管理和校企合作等6个核心内涵要素。加强职业教育内涵建设,要以先进的办学理念引领航向,通过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人本化的创新管理,形成职业教育的特色及优势,积淀厚实的校园文化底蕴,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及素质提高,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使其保持强大的生命力。[1]加强内涵建设是职业教育适应社会新形势、提高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也是职业教育寻求特色化、高品质、现代化发展的重中之重。

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南京高职校)在30年的办学历程中,尤其是“十一五”以来,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现代化办学体系,办学质量不断提升,取得了令同类学校和社会瞩目的成绩,被教育部誉为全国职业院校又好又快发展的典型和风向标,引领全国职业教育向着一个又一个新的发展目标迈进。

一、办学理念: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灵魂

30年来,南京高职校坚持不断内化“双元制”办学精髓,逐步确立了“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科研强校”的办学理念;坚持“面向市场、服务社会、校企联合、多元开放”的办学模式和“一主两翼”现代学校制度管理体系,形成了“重技能、重实践、重企业、重能力”的“双元制”办学特色;坚持以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努力探索出“内涵求规模、质量求数量、服务求发展”的办学道路,培养了一大批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很强动手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尤其是近3年来,学校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不断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加强专业建设,稳步推进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合理、专业特色更加明显、师资队伍进一步优化,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学校成为首批全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学校、国家级实训基地项目学校、国家级“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实验学校、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先后被国务院多部委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

二、队伍建设: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生命之源

南京高职校通过实施继续教育工程、德育队伍建设工程、名师团队建设工程等建设,建立并实施多层次、多方式、多渠道、多维度的队伍建设方案,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精心打造“尚德精教,双师品格”的“双师结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

以师德师能建设提升教师素质。2006年以来,学校全面启动研究生引进工程,来自国家“985”、“211”工程重点大学的70多名高素质硕士、博士研究生相继加盟南京高职校,成为学校教师队伍的生力军。学校围绕“教师个人成长规划”目标,开展以“正师德、强师能、树师表”为主题的师德建设活动,从农村教育和农村教师身上,让青年教师感悟到艰苦条件下教育的可贵和师德高尚;从综合素质拓展训练中,让青年教师感悟到团队的重要和合作的意义;从“我心目中的教师职业”主题演讲和“高职意识——校风解读”ppt活动中,让青年教师系统地思考教师职业的神圣感和职业教育的使命感。

坚持走技能大赛培养名师之路。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学校高度重视技能大赛,大赛已经成为教学科研的常态化工作,坚持技能大赛与日常教学相结合、与社会培训相结合、与实训考证相结合、与教师成长相结合,覆盖每个教研室、每个专业、每位教师、每位学生。技能大赛有效地提升师生技能水平和科研能力,促进了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精心搭建教师梯队成长平台。学校搭建了教坛新秀、优秀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学科)带头人和市级以上优秀教师的“五阶梯”教师成长平台,促进教师个体快速成长,形成梯队发展优势。在两年4个学期内,学校分别进行了教龄3~5年的“教坛新秀”、3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教师”、中级职称以上的“骨干教师”、“优秀实验室实训车间管理员”,以及高级职称教师参加的“专业(学科)带头人”评选活动。评选以常规课堂教学与专项教学竞赛相结合,通过教学水平、专业技能、教科研能力和班主任工作业绩等方面综合评定。两年一个循环的教师评优活动使各个层次的优秀教师脱颖而出。[2]

以教学团队建设引领教师成长。2011年,南京市教育局启动了市级优秀教学团队创建工作,南京高职校先后申报了工程造价、物联网技术、基础通用能力、电子商务、楼宇智能化、建筑设备等6个市级优秀教学团队并获得审批,成为南京市优秀团队数最多的职业学校。学校以市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为平台,加速以校企共建工作室、教学工场等为载体的产学研工作,依靠教学团队的合力促进教师个体与团队的共同成长。

三、专业建设: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之本

南京高职校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将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和新兴专业拓展作为规划的重点目标。同时,结合师资队伍、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等办学实际,统筹规划专业发展,形成了以国家级、省级示范专业和省级品牌特色专业为核心的4大专业群。

建筑专业群:以国家示范专业工民建专业和省级优秀示范专业、省级品牌专业工程造价为核心,依托建筑工程技术、工程监理等传统优势专业,与欧盟Switch-Asia“培训培训师”项目合作重点打造绿色建筑、外墙外保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专业方向;与南京地铁公司合作重点打造轨道交通、轨道电气化等专业方向;与日本八重樱公司合作重点打造工程算量、CAD软件服务外包等专业方向。

电子专业群:以省级优秀示范专业、省级品牌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核心,依托应用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骨干专业,与熊猫电子合作重点打造SMT表面贴装与工艺、通信技术等专业方向;与中国电子集团十五所合作重点打造物联网技术、照明亮化工程等专业方向;依托建设部紧缺人才试点专业、省级示范专业楼宇智能化专业,与南京电梯协会合作重点打造建筑电气、电梯维修保养等专业方向。

环保专业群:以省级示范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省级特色专业装饰艺术设计为核心,依托“中德合作”实验班经验,与德国菲斯曼供热公司合作重点打造建筑设备工程技术、太阳能与风力发电等专业方向。

财贸专业群:以省级示范专业电子商务为核心,紧紧抓住南京软件谷建设机遇,依托南京市软件人才培养基地,着力打造会计、文秘、营销策划、计算机网络、动漫设计与制作等具有广阔就业前景的财经商贸与信息服务类专业群。

四、教学科研: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关键要务

近年来,南京高职校以丰硕的科研成果,成长为同类院校的4大“首批”,即省级技能教学研究基地、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建筑项目江苏集训地、世界技能大赛砌筑项目中国集训地、南京市教科研先进单位。

健全质量监控体系,提升教学质量。学校创建了由组织、内容和运行3个子系统组成的“三三模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组织系统包括校内和校外、校级和系(部)级、个体和整体三方面。内容系统由质量标准、监控运行、反馈整改等三个分系统组成。运行系统实行“三线并举、三层监控、三级评价”。“三线并举”,即教科部、督导室和系三线并列;“三层监控”,即自我反思、教研室监督和系(部)督察;“三级评价”,即学生评、系(部)评和学校评。其中教学质量评价是关键,为改进教学、提高质量提供了直接的依据。[3]

实行内引外联、自主创新科研管理模式。科学制订并实施《产学研工作条例》,按照“相互需要、互惠互利、相互参与”的原则,探索产教结合的办学机制。依托以建材测试中心、数控仪器厂、南京南高培训中心、SMT教学工场为代表的“产学研”项目载体,组建可操作性强,并能产生一定经济效益的技术研发中心、教学工厂和工作室,提升学校科研氛围和服务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2012年,学校正式启动“南京高职校科创园”建设工程,孵化产业成果,发展生产力,构建南京高职校的“科技梦”。同时,4名博士(后)领衔组建材料检测、材料分析实验室,争创首批职业学校省级、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健全科研奖励机制,提升科研绩效。制订了《教师教科研工作条例》、《教师教科研奖励办法》、《课题立项与管理办法》、《校本教材开发制度》、《精品课程建设办法》、《产学研工作条例》等,把科研成果作为系(部)及教师教学工作考评的重要指标,力求做到科研理念明晰化、科研意识习惯化、校本教研规范化、课题研究实践化、考核奖励常规化。[4]大力开展各级各类课题申报、研讨活动,近3年共有20项校级重点课题、30项市级课题、10项院级重点课题、10项省级课题获得立项和结题。教师累计公开发表论文近800篇,出版教材10部,出版专著1部,省级实训教学视频资源1份,省市级教学成果8项。

五、德育管理: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首要内容

教育的核心是育人,是培养学生,学生也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南京高职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健全“三自”管理体制,积极探索时空开放、分层管理的高职德育工作管理体系和开放、多维、有序的高职教育新模式。

健全德育工作体系,提高德育工作水平。学校认真贯彻《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班主任工作的意见》精神,进一步加强德育队伍建设,选聘劳动模范、有德育工作经验的技术能手担任专兼职班主任,尝试实施“导生制”,选派优秀高职学生干部、学生党员担任班主任的工作助手。学校通过加强德育理论研究,开展德育论坛、主题活动研究,不断拓展德育途径,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载体,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得到了大幅增强。

丰富学生文化生活,提升学生品位意识。学校坚持以活动为抓手,通过开展高职辩论会、周末文艺、社团巡礼、创新设计大赛、风采大赛、疏散演习、安全讲座等高职特色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意识、人文素养、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在学生文化活动中,学校高度重视社团建设和管理工作,现有各类学生社团51个,其中省市优秀社团1个、校级精品社团10个。每年开展社团巡礼活动,全校师生共同评估社团建设工作,有效发挥学生社团在师生交流、专业成长中的桥梁作用。

重视文化融合,提升校园文化内涵。学校坚持“五大校园”建设,即平安校园、文明校园、文化校园、技能校园、节能校园建设。通过营造氛围、礼仪教育、活动参与等,打造新型的高职校园文化。尤其注重营造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校园、教室、实验实训车间,将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着重将企业文化融入专业建设,以环境氛围来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

六、校企合作: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指标

学校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合作共赢”为主线,加强与博西华、菲斯曼等国际知名企业开展校企一体办学实践,共同实施教学,共同进行评价,共同组建基地,共同培育师资,共同开展研发,校企合作深度融合。[5]

学校实施基地资源共享,做到“车间与教室合一”。坚持“企业建在学校,学校搬进企业”的基地建设理念,与博西华家用电器有限公司深度合作。该公司投资1200多万元建设了1600平方米的校外BSHEA家电园区企业培训中心和校内BSH客户服务培训中心、机加工培训中心。学校还与博世力士乐、吉博力、布德鲁斯、菲斯曼等企业共建传感器与自动控制实训中心、液压与气动实训中心、SMT教学工场、建筑综合实训中心等66个国内先进的实训基地,生均设备值1.5万余元,位列全省同类学校首位。

实施师资资源共享,做到“教师与师傅合一”。学校建立了把行业企业专家“请进来”教、校内教师“走出去”学的继续教育制度,形成系级领导班子是“老总”,专业带头人是“总工”,骨干教师是“项目经理”,青年教师是“能工巧匠”,企业师傅是“监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6]先后安排140位教师到德国进行“双元制”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研修。他们既是学校的教学实施者,也是企业的生产者。一方面,他们参与专业培训,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另一方面,企业义务接受教师参与企业的科研和员工培训,为企业创造生产和科研价值。

实施科研资源共享,做到“技术与产品合一”。学校和企业派出强大的科研团队,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解决企业生产与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难点、疑点问题,开发研制出新颖、可靠、实用的科技产品,把技术力量转化为生产力,开拓“产学研”水平的新局面。此外,学校还加强与同济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等知名高校的产学研合作,以欧盟Switch-Asia“培训培训师”项目江苏中心、德国菲斯曼公司供热技术南京培训中心为示范,不断引进科研项目,充分发挥技术载体和产业实体的作用,实现学校办学理念和手段的全方位创新。

职业教育现代化除了要具备上述6条“硬指标”外,还必须有国际视野、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等“软实力”的支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职业教育勾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我们正处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好时期,作为全国职业教育第一方阵学校,南京高职校理当成为首批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成为南京职业教育走向全国的领军者,成为引领中国职业教育走向国际的先行者。

参考文献:

[1]王金毫.加强学校内涵建设 努力提高教育质量[J].职教论坛,2012(11).

[2]张宁新.把握重点 抓住关键 扎实推进国家示范校建设[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2(5).

[3]张宁新.“三三模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当代职业教育,2010(11).

[4]张宁新.以创新教师发展机制提升学校整体水平[J].当代职业教育,2012(11).

[5]张荣胜.关于职业教育课程评价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9).

[6]张宁新.基于BSH项目的校企一体办学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1).

(责任编辑:章跃一)

猜你喜欢
内涵建设职业教育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四四模式”推进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内涵建设
论地方工科院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高校引智工作机制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探索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