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荣胜
摘要:“人本观”、“发展观”、“质量观”是职业学校发展现代化的理论基础。建立“一主两翼”现代学校制度,围绕“三观”创新现代制度,建设优秀教师团队,运用目标、组织形象、价值观等激励方法促进教师成长,实现有学校特色的教产结合、校企合作和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等可促进学校高质量、有内涵地发展。
关键词:“三观”;职业学校;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3-0063-04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而职业学校的现代化是其发展的重要内容。职业学校发展现代化是一个动态指标,是由具有现代职业教育品质的诸多要素构成的体系。它既包括环境、设施、实习基地、实训设备等硬件要素,也包括理念、制度、模式、课程、技术、手段等软件要素,更包括校长、教师、学生等人的要素。学校发展中体现“人本观”是学校现代化的核心要求,学校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发展观”是职业学校实现现代化的指导思想,这是由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质量观”是现代职业学校发展理念的根本保障,它体现的是一种价值追求和执行要求。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办学效益观也发生了变革,即由单纯注重经济意义上的规模、数量的投入与产出效率核算转变到注重整体教育质量的充分性和满足教育需求多样性等方面来。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立并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应是职业学校办学的“真命题”。
一、“以人为本”的现代学校制度是
学校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现代职业学校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学生本位的倾向性,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安排课程与教学,高度重视教学与研究,以教育教学的高质量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让教师在教学、管理、服务中得到专业成长。学校现代制度的建立为学校现代化提供了必要条件。
(一)建立“一主两翼”现代学校制度是前提
坚持制度引领、创新发展是职业学校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始终,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坚持依法办学,是学校加强民主管理、科学决策、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建设和谐校园,促进科学发展,实现职业学校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一主两翼”的学校制度就是一种创新,它是“校长负责制”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与“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校企深度融合,社会资源充分整合,形成了社会、家长、学校的有机整体,获得了“1+1+1>3”的办学发展力。
(二)围绕“人本观”的制度创新促进现代化发展
1.学校教育教学督导制度的创新。我们坚持实行三级督导,即校、系、教研室全员覆盖,构建质量标准系统、组织保障系统、监控运行系统、信息反馈系统和整改运用系统;注意内容齐全,包括教育教学及管理等方面,并充分利用督导的数据信息于考核、评先中,注重发挥“导”的作用,促进师生主动快速发展。
2.积极引进教师“逢进必考”、公开招聘制度。坚持标准、严格考核,优先录用热爱职业教育事业、专业对口、有较强教学科研能力和发展潜力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同时从行业企业招聘专业基础坚实、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业教师,制订破格录用政策,引进高技术技能人才。
3.有特色教科研制度。
(1)超前性。学校在制订教科研工作制度的过程中,非常注重组织行为团队正能量的引导,注重将职业教育的特性与产业发展对接相结合,注重推动职教科研工作对接前沿信息,从而真正以制度的超前性带动科研工作的前瞻性,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工作等跃上新台阶。
(2)创新性。我们创新教科研管理手段,改变传统“科研处——教学系(部)——教研室——教师”复杂繁冗的模式为分阶段、分层次、扁平化的“科研处——教学系(部)、“科研处——教研室”、“科研处——教师”的科研管理工作的快速通道,提升教科研工作管理效率;创新教科研组织方式,改变教科研工作原来的“各自为政,‘放羊式、‘单兵式”为“有组织的兵团式”,通过科研管理部门的系统组织、方向指导、统一把关,将学校科研工作做大、做强,做得更系统化。
(3)多元性。多元性表现在制度评价标准、激励方法、解释角度、执行方式等方面。如在评价标准上,专利、论文、课题、精品课程等多种形式的研究成果不仅有量的评价、级别的评价,更为重要的是实效性的评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了什么样的积极影响,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是否做到了全市、全省甚至全国范围内该论题的领先性等等。
(4)全员性。出台了《教科研工作条例》、《教科研奖励办法》、《专任教师教学工作考核办法》、《课题申报、管理办法》等制度,丰富了教育教学研究评价标准、激励方法和管理手段,调动了全员参与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5)指导性。将科研工作前瞻性的方法、好的做法制度化、固化已有的经验,形成科学的方法论范式,对教科研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如《教科研工作条例》就“鼓励产业前沿与教学科研相对接,开展‘产教、‘产研一体化的科研工作”,鼓励指导教师及教学团队对接产业前沿开展好科研工作。
(6)实用性。教科研成果要突出实效、实用性,最终要适用于指导实践教学、实验生产等工作。如果没有科研成果的转化,那么再优秀的理论也将是“空中楼阁”,教科研制度的实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建立一支现代化水平的职业学校
师资队伍是关键
(一)打造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团队为教师成长服务
建设现代化职业学校,优秀教师是关键。以优秀教师团队建设为平台,以专业教研室、实验室、实习基地为建设单位,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基地建设为内容,促进教师间的合作交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学水平。建立名师引领的成长长效机制,用专业前沿技术和知识、先进的教育理念、创新的改革精神打造专业带头人队伍,促进优秀的办学传统得以传承,高尚的师德得以培养,优良的教学风格得以形成,教师的教育特色得以彰显,教师队伍的结构更趋优化。
(二)“人本观”在教师管理中体现的是精神激励
1.目标激励是前提。我们将学校的“高职化、特色化、国际化、现代化”作为“十二五”厚基础、新跨越的整体目标,用国家示范校作为阶段目标,并化解成每学年每学期的各项工作目标,分解成使全体教职工都熟悉并且能完成的具体目标,引导教职工有计划、有步骤地围绕目标展开工作。在细致的目标推动下,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热情将被激发出来。
2.情感激励是动力。情感是人的基本需要,关注教职工活动、关心教职工的举动等都能使人产生感情的共鸣,增强情感的融合,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运用情感激励就是要增强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情感沟通与联系,坚持领导深入教育教学和管理的第一线,关心、爱护和帮助教师,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
3.学校形象激励是“加油站”。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南京高职校)是全国职业教育的一面旗帜,是温总理亲临并赞誉的一所高职类学校,是国家首批示范建设校,是全国最早与德国合作成功进行“双元制”办学的学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的训练基地学校,是全国教育及职业教育的先进集体。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充分激发了教师的光荣感、责任感、自豪感,增强了教职工奋发向上的力量,增强了学校的内部向心力和发展力。
4.竞赛激励是有效途径。将竞赛作为一种机制,做到竞赛全覆盖,特别是专业技能比赛、“二课评比”、信息化教学比赛等项目的全员参与,激发了教师的潜能,促进教师刻苦钻研业务,主动深入企业实践,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能,加快专业成长。学校一批中青年教师已成长为行业领军人才。
5.价值激励是核心。这是精神激励的最高层次。校长通过价值引导,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让每个教师都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教育工作是最有利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生活幸福的工作,也是最光辉的职业,激发教师追求崇高理想,为实现自我价值而奋力拼搏。
精神激励是“人本观”的最好体现,它能让教师品尝到职业的“幸福”。尊重教师劳动,信任教师工作,挖掘教师潜能,鼓励教师创新,成就教师的追求,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职业学校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三、“发展观”是现代化职业学校的核心标志
当前,我国正经历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这是一种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对职业教育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决定着职业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决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第一要素是人,职业学校的现代化就体现在培养出面向现代生产方式、现代服务方式、有技术技能传承积累和创新的一线岗位人才。如何实现现代化发展要求,可从两个方面予以突破。
(一)采用新型多样的集团化办学,让发展可持续
职业学校现代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可持续发展是核心标志,而通过新型、多样化的集团化办学,可打破部门、行业、区域和院校类别界限,推动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以南京高职校为例,若成立建设类办学集团,可面向南京地区的支柱特色产业,以产业链和优势特色项目为纽带设置新型专业,强化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科研院校等社会组织主体间的协同和深度合作,推动南京高职技术院校、中等职业学校的统筹与衔接,助力南京各相关高职院校错位发展、特色发展。
(二)着力技术创新的产学研结合,抢占职业学校现代化的制高点
2012年初,南京市委、市政府联合省教育厅、省科技厅出台了“科技九条”,同年9月出台了创新创业若干政策的细则,为高职校师生创新创业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学校抓住机遇,利用专业优势与人才优势,建设集建筑行业先进技术、建筑智能化、新型材料研发、实验性生产、成果应用推广、技术咨询、人员外包和培训为一体的科教园,通过产学研结合促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促进知识创新等技术成果转化。例如利用与欧盟商会SWICH-ASIA建筑节能项目,引入同济大学中欧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与江苏省建筑节能化协会深入合作,在园区共建“中欧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亚洲应用基地”,为建筑领域与行业提供服务,以师生为主进行节能项目设计,完成了建筑耗能测试、节能运行、专家咨询、节能工程改造、能源合同管理、二氧化碳交易活动评估等研究与服务项目。同时,开放式平台的建立促进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了学校现代化发展的新突破。
四、坚持提高质量,才能实现职业
学校的内涵发展
南京高职校30年来,坚持德国“双元制”模式办学,坚持“重实践、重技能、重能力、重企业”的办学思想,构建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体系,以BSH项目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形成了有国际化特色的育人新标准。学校提高办学质量的经验值得总结与思考。
(一)规范的教学管理是提高质量的基本保障
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其最终都将通过课堂教学这一基本而又极其重要的环节来实现,如何将先进的教学、课改理念转化为有效的课堂教学过程,使学生通过课堂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培养素质,必须落实江苏省教育厅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两个规范”,建立校、系两个质量管理体系,推进“质量立校”、“质量强校”,创立“五三”教学质量规范管理模式,即“三践并举、三层监控、三项检查、三重反馈、三级考核”,将规范管理转化为质量追求。
(二)一流的信息化条件助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数字校园建设是南京高职校作为首批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的特色项目,也是学校硬件建设的重要抓手。学校接有万兆校园网,集数字化安防系统、数字化广播系统、学生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等平台于一体,建有网络化多媒体教学系统、物联网化的会议系统、SMT实训录播系统。尤其是刚刚完成的“一卡通”工程,让校内师生身份认证、宿舍管理、图书借阅、生活消费、停车场管理、电控等,校外公交刷卡、业务数字化、电子化,方便、快捷。这些功能,通过超市消费等强大的信息集成系统及实际应用,引领学校管理的现代化。2012年11月,学校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首批信息化试点学校”。
(三)打造高效的课堂,才能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高效课堂是在执行规范的前提下,从课堂实际出发,教师自行寻找教学水平的“最近发展区”,采用“先会后懂”、“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顺学而教”、“当堂训练”、“先简后繁”、“即时评价”的方法教学,让学生在操作探究、观察思考、猜想验证、讨论交流、归纳类比、实践应用、任务驱动、案例解决、产品制作中经历建构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四)对接地方经济产业发展方向,切实提高学生就业质量
专业设置应当具有产业前瞻性,要服务于战略性企业,服务于新兴产业,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完美对接,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2012年11月,南京地铁有限责任公司来校招聘65名编制内技术人员,涉及专业有道路桥梁、楼宇智能化、环境工程、建筑设备、计算机网络等,这是学校在改变专业布局,主动对接产业调整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的重要体现。
(五)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
切实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放在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制订实施学校德育工作督导标准非常重要,必须推进全员育人制度,形成人人育德、事事重德、处处有德的机制。发挥德育课程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在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社会实践课和实训教学等环节中,注重有计划渗透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模式,贴近社会生产与就业,开展实践教育、体验教育、生活教育和养成教育;强化学生社团建设,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促进传统文化、创业文化、优秀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的有机融合,用新型的高职校文化营造出最适宜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的“生态系统”。
(责任编辑:章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