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方工科院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016-12-12 11:48朱立光张锦瑞卢育红
成才之路 2016年35期
关键词:内涵建设高素质人才培养

朱立光+张锦瑞+卢育红

摘 要: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目前高等院校面临的共同问题。文章在对提高教学质量的迫切性——教学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地方工科院校亟待解决的学生培养、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社会需求,人才质量与企业和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提出了“面向工程、强化实践、贴近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拟定了相关的针对性措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实践效果。

关键词:高素质;应用型;教学质量;人才培养;内涵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4-0014-02

一、提高教学质量的再认识

1. 提高教学质量的迫切性——教学工作面临新形势、新问题

(1)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实施对高校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质量工程”为今后高校教育教学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教育部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把教学工作始终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形成重视教学、重视教师、重视质量的良好环境和氛围。(2)大学生全面发展与成才的迫切需要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在动力。高校实行成本分开,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对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不断攀升,与目前学校的教学经费、师资力量、基础设施等有限的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将学校教学工作不断向前推进的内在因素。(3)严峻的就业形势呼唤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以不断地提高人才质量。当前,怎样把社会需求与对学生培养之间的距离缩小,改变当前教育理念、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滞后,甚至与企业和社会需求脱节等现象,是高校特别是地方工科高校非常现实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向工程、强化实践、贴近需求”是地方工科高校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的必经之路。

2. 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加强内涵建设,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作为地方工科高校,一方面要切实端正办学指导思想,适时调整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在一定科学教育的基础上着重加强现代工程技术教育和训练,重点培养第一线的工程技术应用人才或实践工程师;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学生为本,把教学质量、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办学的根本点。没有高水平的学科就没有高质量的教学,没有高水平的教师也没有高质量的教学,因此提高教学质量要以内涵建设为突破口,要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要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增加投入、加大支持力度,同时在提高管理水平和质量监控方面狠下功夫。近年来,河北联合大学始终坚持“崇术重用,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明确自身所面临的宏观背景和社会需求,明确自身的学科基础和发展资源,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化内涵建设,努力强化特色、转变发展方式,以和谐促发展,以创新促发展;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学科建设为龙头,走出了一条以“特色立校、人才兴校、质量强校”的发展之路,形成了“根植矿冶,面向基层,崇术重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为河北省和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更新理念,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发扬办学特色

1. 坚持“崇术重用、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

河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学校”)作为一所地方工科大学,必须坚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优质人才和技术支撑”的学校定位,在“科学—技术—工程—产业”这一知识链上,明确把人才培养的主体和科研工作的重点定位在技术、工程、产业的嫁接点上。不仅要提倡“学术并举”,更要突显“崇术重用”;在人才培养上,致力于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同时注意因材施教,尊重个性发展。在教育管理、科学研究上,强调以应用性研究为主,同时鼓励基础研究,提倡学术自由。学校始终围绕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50年的实践,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办学指导思想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实施特色立校、人才兴校、质量强校的发展战略,努力把学校建设成在全国同类院校有较大影响,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立足河北,面向全国,主动为环渤海及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充分发挥地方大学的文化辐射功能,努力把学校办成地方社会的“人才库”“技术库”和“动力源”。

2. 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创新教育理念融入实践教学

工程的本质是利用各种要素进行“造物”的一种实践活动,是以实用为目的,是“综合、创造和实践”。学校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育全过程。整合资源,建设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创新实践教学平台;精心设计,构建了认知技能层、 基础应用层、综合提高层和创新研究层四层次实践教学新体系;采取拓宽实践教学外延、加深实践教学内涵、丰富实践教学方式、强调课内外以及校内外实践相结合等措施,将以往零散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纳入到规范的教学体系中,并使之逐渐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三、以内涵建设为突破口,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1. 顺势应求,加强学科专业内涵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以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的,坚持学科专业建设的适应性、前瞻性和可行性,积极贯彻“发扬优势、改造传统、支持重点、扶持新兴”的学科专业建设思路。一方面,依托重点学科,注重老专业改造。重点建设冶金与材料学科群、资源与环境学科群,加快发展化工与生物技术学科群、建筑与土木工程学科群,适度拓展人文与艺术学科群、商学与法学学科群,强化完善理学等基础学科群,构建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形成了国家特色专业、省级重点学科、校级示范专业三个层次的重点建设平台。另一方面,积极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结构。学校依据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河北省、唐山市沿海经济强省建设的要求,结合曹妃甸建设和南堡油田开发建设,大力发展包括海洋类、化工类、机械类、交通运输类等专业,以原学科专业为基础,向有关海洋科技、石油化工、过程装备制造、国际物流等学科专业交叉和延伸,进一步体现了“崇术重用”的办学理念。

2. 聚贤纳才,建立“多手段、多层次”培训机制,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1)坚持引进和培养人才并举。多年来,学校坚持实施百名学术带头人工程、中青年教师博硕工程、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工程,逐步健全师资队伍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同时,严把教师“入口关”,通过采取“试讲+答辩+技能测试”的形式进行新教师选拔,保障人才引进的质量。(2)积极探索教学团队在组织架构、运行机制、监督约束机制等方面的运行模式。以国家特色专业建设为推动力,组建了以专业课教师为主的研究教学型团队;以课程改革和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建立起以公共基础课为主的教学研究型团队;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引领,成立了创新学术团队。(3)坚持对教师培养的长效性。实行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制、岗位培训制、学术研究定期汇报制、青年教师导师制等制度,有效地保障师资队伍综合水平的提高。

3. 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次、多模式”人才培养体系

(1)实施“大工程”理念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宽口径、大工程、可持续”的人才培养理念,进行学科专业布局调整和专业整合,制定符合地方工科院校特点的满足地方经济建设需求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在全校范围建设机电类、冶金类、土木工程类、经管类等多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行“订单式” “3+1”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2)实施优质人才培养计划,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积极筹建并实施“茅以升工科创新实验班”,以“知识传授、成人教育、能力培养、个性发展”为培养理念,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为目标,进行优质培养,实行单独施教、滚动培养、注重实践、全面强化等特色的培养管理模式。(3)大力开展学科竞赛,积极鼓励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每年举办英语、力学、物理、艺术和化学等10个校内学科竞赛,组织和资助学生参加校外学科竞赛,形成课内课外的良性互补。通过竞赛活动开展,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4. 以“工程师进课堂”为契机,促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1)拓展知识链,优化课程内容。针对教材陈旧,教学内容不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求的现状,学校开展“工程师进课堂”活动,聘请企业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与专业课教师共同为本科生讲授课程,引进企业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理念。一方面培养青年教师的实践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促进了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2)积极推进基础课程改革,调整课程设置。对大学英语课程进行“3+x”模式的改革,打造学生个性发展平台,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对高等数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课程内容和授课体系进行改革,突出其不同专业领域的应用性特色。(3)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教师运用模拟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教师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加强网络课程平台建设,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5. 加强实践教育、工程教育,构建“四层次、六模块、三结合”实践教学新体系

(1)构建“认知技能层、基础应用层、综合提高层和创新研究层”的“四层次”实践教学新体系;强化“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与设计、实验教学、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的“六模块”培养;坚持“学校与社会、学期与假期、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三结合”。将以往“零散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纳入到规范的教学体系中,注重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育全过程。(2)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内容、方法及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深化实验内容的创新性、设计性和综合性研究,加快实验室开发和使用、实验教学队伍建设等方面制度建设。(3)实施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形成;推进专业创新实验室建设,建立创新实践基地;设立创新实验班,探索建立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的制度。

6. 推进校企合作办学,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途径

学校与多个大集团公司签署了发展合作伙伴关系协议,寻求共同发展、谋求共同利益。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充分利用高校的专业基础优势和企业的生产实践优势,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层次,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由学校领导、骨干教师和企业负责人、技术骨干联合组建教学指导委员会、实践指导委员会和产学研指导委员会。通过校企联合制订切实可行的专业教学计划,根据合作单位要求设置和改进相关课程。通过校企联合建立实验室、建设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接受实践环节的教学和培训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校企联合开展科技攻关项目,及时了解企业生产中急需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促进教学与科研的融合。

参考文献:

[1]陈春林,朱张青.基于 CDIO 教育理念的工程学科教育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现代化,2010(01).

[2]王盛水.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质量与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0(24).

[3]刘小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建设的新方向[J].中国高教研究,2010(10).

[4]张向阳,王海军,吕延勤.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策略[J].中 国大学教学,2010(12).

[5]张相乐.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J].中国电力教育,2010(34).

[6]姚世斌,陈元艺,邓学芬.多科性大学“二位一体”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黑龙江教育,2010(10).

猜你喜欢
内涵建设高素质人才培养
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全国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
创新德法兼修高素质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引智工作机制建设研究
培养造就高素质咨询工程师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