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根
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是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发挥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往往是问题提出了,学生却讨论不起来,也回答不上来,一问三不知。当然,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设计得不合理。所以,我们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问题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要具体、有层次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明确、具体。大而空、笼统模糊的问题,放手给学生解决,只能让他们束手无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分层次、有梯度的设问。如在学习“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我这样设计问题:1.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什么我国现阶段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你认为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有什么重要的意义?这样设计问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学生就能够思考、有话可说,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作用自然的就得到了发挥。
二、问题的设计要以学生的发展现状为依据
问题的设计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综合考虑学生各科教学因素,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对素质较高的学生要偏难些,对素质较低的学生要浅易些。总之,要让学生学有信心,或乐得“蹦一蹦”摘桃子,这样学生才会学有希望,学有热情,否则便会课堂沉闷,思考与不思考一个样——都不会。那样,学生怎能活跃起来?
三、问题的设计要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敢于、乐于参与课堂
我曾参加了两位七年級教师关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男生、女生》的同课异构教学PK活动,这一课主要是针对学生进入青春期后在男女同学交往过程中的困惑,教师进行正确引导,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异性同学,明确男女生交往的必要性,树立健康的异性交往观念。在教学中,通过坦诚交流、出谋划策、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来达成教学目标。但在同一问题上,两位教师不同的问题设计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教师A在“坦诚交流”这一活动中设计的问题是:
男生男生听我说:我喜欢和这样的男生交往。
女生女生听我说:我喜欢和这样的女生交往。
在组织形式上采取男女生原来的插秧式的座位,教师始终站在讲台前操作多媒体,由于担心时间不够、学生不配合出现冷场等问题,教师自己比较紧张、态度比较严肃。结果,学生反应冷淡,课堂气氛沉闷,教学中出现冷场,没有达到预计的效果。
教师B在“坦诚交流”这一活动中设计的问题是:
男生男生听我说:我们喜欢和这样的男同学交往。
女生女生听我说:我们喜欢和这样的女同学交往。
在组织形式上采取了男女生两队分座的形式,并开展男女生队竞赛,发言一次只要观点正确都可获得加分10分,发言精彩者还可获得奖励分,为避免冷场,并提出哪一队首先发言还可获得20分,比赛结束后将评出优胜队和最受欢迎的女生、最受欢迎的男生以及男女生最佳明星队员,老师还要给这些队员和表现优秀的同学分发奖品。教师除负责记分和进行必要的操作外,不再始终站在讲台上而是站在男女生队的中间,教师情绪放松,语言优美,富有激情,并始终保持面带微笑。学生反应热烈,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参与积极性强,参与率高。教学高潮不断涌现,教学获得意外的成功。
四、问题的设计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疑问
课堂教学中学生产生的疑问,往往是我们在课堂教学时调整和临时设计问题的火花,这既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达到“解惑”的目的。前不久听了傅永元老师的一节公开课,在学习我国“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目标时,课本上的内容是“我国先后实现了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此时,大部分学生都说,“老师,我们的生活哪有达到小康水平”?这时,傅老师不是急于解释,也不是急于讲解下面的内容(下面的内容就是目前我国的小康水平的特点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是设计问题“那么你们认为你们心目中的小康社会是怎样的”?并且分组讨论。因为是大部分学生的疑问,此时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就会非常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中就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经过讨论分析,既解决了学生中的疑问,又完成了下面的教学内容,还发挥的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一举多得。
(作者单位 福建省晋江市晋江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