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献明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必修一历史核心价值观是这样描述的:“通过学习……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为实现上述教学目标,结合人民版必修一《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实施教学策略。
一、以情入史,引发兴趣
实践表明,情趣化的历史教学可打破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时间、空间距离,让历史更加真切,历史课更加贴近生活。历史的“情趣”表现可在新课导入、在教学过程,也可在课后的反思,更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它的展现资料可是乡土历史人物、文化习俗、成语典故,也可以是历史漫画、文献、影像资料等。
案例1:引用图文导入教学
材料一:1911年4月26日,林觉民在赴广州的船上激励战友的一段话:“……今日同胞非不知革命为救国唯一之手段,不可一日缓。”
材料二:林觉民《与妻书》图片及全文(略)
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林觉民认为“革命是救国之唯一手段”的理由。为什么非革命不可呢?你能从《与妻书》中找到答案吗?学完辛亥革命,你觉得包括林觉民在内的辛亥志士们“历史功勋”又有哪些呢?
解读:这种穿越时空的导入法,图文并茂,以若干小问题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并感受到福州一中校友林觉民的身体力行“就在身边”,拉近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认知距离,为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作铺垫。
二、创设情境,体验历史
学生体验历史需要从教师教学中得到感悟,而这一感悟的关键因素就是“体验”。就历史学科而言,历史的不可重复性严重制约了学生体验的实现。那么,客观的历史事实如何才能被学生认识与感知呢?我认为通过一定的想象来实现是可行的。即通过历史的想象、情景的虚拟来还原历史、体验当时情形、体验当事人的经历与心情,这对学生理解这段历史有着莫大的帮助。
案例2:在本课讲到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移风易俗的法令和措施时,笔者摘编《回望辛亥革命百年烽火:剪辫潮起忙坏剃头匠》资料,以史实为基础,以故事形式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体验该段历史:
清朝入关后,……剃发、留辫在很多人心中成为汉人臣服于满清朝廷的标志。
辛亥革命中,独立各省很自然地把剪除辫子作为去旧图新的标志。……
把辫子藏到高帽中
1911年11月23日,重庆蜀军政府在全城贴出了剪辫子的安民告示,并告知各项杂捐全部撤销。
告示一出,一时间,全城约90%的男性都忙着去剪辫子,这下可把街上的剃头匠忙坏了。
当然,也有少数人则持观望态度,不知革命是否能成功,担心下一个当朝者又要求留辫子。于是,有人遇事就叫妇女上街,或者上街就将辫子盘在头顶上,用帕子将头全部包了,不让军警发现辫子,免被剪掉。在这种情形下,一种独特的高帽子流行起来,把辫子盘起来后,可藏到这种帽子中而不被发现。……
——重庆日报(2011-10-13)
解读:教学是通过“想象—设计”这样的步骤来体现课程要求的,而学生则是通过真实的情绪体验来完成对课程的感悟的。笔者通过民国初年剪辫子的社会各种反应,首先引导学生看社会百态——很坚决的、随大流的、茫然的、恋旧的。接着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为何会这样?这典型地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的新旧并存特殊社会现象,说明在当时革命是潮流,但在思想观念上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加深学生对革命时“头上的辫子易剪,心中的辫子难剪”的理解。
三、问题引导,深化认识
历史的魅力在于对史事的探究与思考。能否用有意义的史事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与思考,则是学生能否形成正确的批判能力与反省意识的关键。
案例3:关于《辛亥革命》这一节内容,“课程标准”的学习要求是这样阐述的:“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所以,后半部分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围绕“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展开的。
首先,笔者出示两段材料:
材料一: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当时人不禁感叹:“今日惟‘共和二字稍可卖几钱耳!”
——摘編自徐兆玮《棣秋馆日记》
材料二: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衙门听候差遣。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
——引自沈从文《辛亥革命的一课》
这两段材料,一段讲辛亥革命后“共和”大行其道,一段讲革命前后一切照旧。其实,如果放在大历史观下,这恰好说明“从专制到民主的转变”异常艰难。转变虽然艰难,却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
解读:首先,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部分。这一节内容也从属于必修一,即政治文明史。因此,在备课时就得叩问:辛亥革命在中国政治文明发展历程乃至世界政治文明发展历程中处于什么地位?再从理念角度来看,与本节内容相关的课程目标是“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
教无定法,却有常法。在历史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以历史课堂教学为载体,围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培养具有历史学科特色的方法、能力,方能落实和养成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
(作者单位 福建省福州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