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正
摘 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我国新开办的研究公共事业管理活动、制度、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学科,主要是致力于公务员和管理干部的培养,它属于管理学大类,公共管理类。这个专业学制四年,修业期满且达到国家学位条例规定条件者,即可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中国也在一步一步走向世界,国内市场急需公共事业管理方面的人才,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显得刻不容缓。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3)-12-0117-01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源头
随着时代进步,人民的独立解放思想也越来越成熟,人民开始为自己更好的生活做打算,开始思考新的变革,当然更好的教育也在变革行列之内。法国人民在这个改革潮流中身先士卒,他们提出国家应该把国家的教育事业形成一个既定的制度进行规范管理,可以开设专门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培养并任用专业的教育人员,实施相应的措施推行教育,做到真正的文明教育规范化。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
这个专业初始是很单一的,但是经过二战后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上各行各业都得到了飞速发展,并产生了一些新兴的公共行业,社会上这些行业的兴起与人民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因此国家政府也赋予的极高的重视,这极高的重视程度就表现在公共事业管理方面的工作人员都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要经过一定的培训具有专业精神才可以上岗,至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建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同时,社会上所有的公共事业得到了专业的指导和保障。
三、中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建立
二十世纪,新中国的建立解放了华夏儿女,抗战和内战全部宣告结束,中国人民终于可以拥有独立的生活,拥有全新的奋斗目标,但是此时,刚刚经历过战乱荼毒的中国大地,没有经济的发展,没有工业的进步,没有军事的强大,公共事业管理显得没有必要。此后中国又经历了十年文革,使中国经济落后了好几十年,并且文革也改变了人们的思想,教育事业也因此滞后,这更使公共事业管理无用武之地。直至二十世纪后期改革开放,这一现状才得到改变。中国开始对外开放经济特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以先富带动后富来实现全民富裕,此后的十年內,中国的医疗卫生,文体教育,社会保险,环境保护等机构逐步建立,促进了中国公共事业管理机构的出现与发展。此时,由于中国经济的开放,与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接触日益增多,国外已经成熟的公共事业管理经验也传入我国,我国吸收国外成熟的先进经验,再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整改,也制定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方案。
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必要性
现今的二十一世纪,我国经济发展逐渐成熟,也已建立起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上的各个行业都要求有专业人员的贡献,公共事业管理方面更是如此。我们迫切需要这个方面的专业人才,拥有专业知识技能,有着敬业专业精神,且有协调组织决策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能够适应这个社会的工作模式,熟悉不仅国内,还有国外相关的法律政策,方针目标,愿意为这个社会,为我们的国家而努力。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二十世纪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员培养方案已经无法适应二十一世纪的要求,如今国内的各大高校大多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这个专业,大家都在努力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来适应现在的社会,这已是时代发展的潮流,势在必行。
五、高校创新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注重公共事业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的专业性
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应该至少能够“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工作,这些部门所涉及的行业,工作岗位就已经十分广泛,在学生四年的大学教育培养中已经很难成为这么多领域的通才。因此,有必要在该专业学生培养的过程中注重某一方面的专业化教育,以提高学生自身能力和专业水准。
(二)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在专业培养的过程中,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只有着眼于学生能力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有目的推动学生身心的积极发展,唤起学生不断追求新目标的需要、兴趣和意向。在发展、变化的思想指导下编制的教学目标,应能体现“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的能级转换、梯度渐进,不断开掘更新的“最近发展区”,从而促进学生获得大限度的发展[2]。
(三)满足个性化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创新的特征落实到教育环节上就是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提供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服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对学生的培养要重视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发展,处理好教学的公共性和培养的个性化的矛盾,为学生成才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公共事业管理本身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专业,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让学生的个性与教学相结合是公共事业发展的需要。
(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
现在各个高校都在强调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职业生涯”教育的特点是:注重个体的特别性;强调教育过程的终身性;要求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整体性;面向教育个体的全面性,避免歧视;突破传统,注重培养实际性的职业能力;注重促进学生的发展和特殊才能的充分发挥。“职业生涯”教育理论的前提条件就是针对受教育个体的特殊性,这与我们国家传统倡导的“因材施教”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五)满足用人单位选择的需要
面对“千人一面”、“广谱抗菌”的培养模式,用人单位早已经提出了自己的异议,同时这样一种培养模式也给用人单位招聘选择时带来了很大的选择成本。
突破这样的培养模式,让大学重现自由发展的时代是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尤其是公共事业管理这样的新专业,本身就给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因此更加应该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多层次、多元化地凸现个性,也给用人单位更加丰富的选择。
六、加快推进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确定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新目标
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可以发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新目标应该是培养更多的“从事基层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设置合理的学科体系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思想。公共事业管理所涉及到的新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普通教育的课程、专业课程、综合课程和实践性教学四个模块。
(三)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和学时
社会对该专业有主要的两个要求:其一就是要有实践经验,其二是要有实际工作能力。社会上对专业的设置有许多的看法,主要就是要求该专业要有明确的方向以便适应以后的岗位工作,其次还有学其它的专业知识以便适应不同的岗位。
六、结论
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法及教学模式的改进尚需在不断总结实际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并成熟,并将在今后的实践教学环节中给予尝试并积累经验,以期完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 陈泳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公共事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福建工程学院为例[J].《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13
[2] 罗文宝 张杰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2013
[3] 裴乐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运行机制研究[J]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