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短距离速滑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研究现状

2013-04-29 00:44:03陈立秋华立君
冰雪运动 2013年2期
关键词:力量素质训练研究

陈立秋 华立君

摘要:短距离速滑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在体能、技战术训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运动员的专项力量与核心力量素质水平是评价其竞技能力的重要标准。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我国速度滑冰短距离量训练的研究内容、方法进行分析,认为目前速度滑冰运动员力量训练的研究内容广泛,但系统的、针对个体的研究相对较少,借助先进的仪器和设备进行研究的成果较少,与国外优秀运动员的对比研究较少;指出了力量训练研究的焦点、方法与趋势。提出短距离速滑运动员力量研究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使得力量训练科学化、系统化和个性化;研究要运用动力学、生物学等多种方法,通过与专项技术的相关指标对比来分析专项力量训练方法和手段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适应性。

关键词:短距离速度滑冰;力量素质;训练;研究

中图分类号:G86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ˉ3488(2013)02ˉ019ˉ04

1引言

速度滑冰是我国冬季体育运动项目中开展最早的项目之一,有很好的群众基础,近些年来在国际上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短距离速度滑冰项目是我国速度滑冰运动员冲击冬奥会金牌的重点项目[1]。但中国速滑短距离运动员的总体技术、 力量耐力能力与世界高水平运动员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对于如何能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成为国内学者争论的热点。短距离速度滑冰本身属于速度力量性项目,运动员的力量素质对在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至关重要,力量对运动员体能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更是掌握冰上专项技术的重要基础。速度滑冰运动员的力量素质水平直接决定该队员的蹬冰效果,已成为决定运动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世界速滑强国高度重视速度滑冰运动员的力量训练[2]。因此,研究发展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的手段和方法应该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基于对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关键词检索,以国家科技部 “对短距离速滑运动员力量训练专项化设计与应用研究”课题的文献综述为基础,对我国速滑短距离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研究状况归纳总结,具体分析力量研究内容比例与平衡性对指导实践的影响。

2研究力量素质的文献数量与内容

2.1文献数量

针对研究内容以“速度滑冰”、“速滑”、“力量”、“短距离速滑”,及“短距离速度滑冰”等为关键词,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进行检索,了解1999~2012年关于速度滑冰与力量素质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等。1999~2012年涉及速度滑冰运动研究的文献量为1 265篇,其中有关短距离速度滑冰运动员力量素质研究的文献为44篇,占文献研究量的3.48%;2008~2012年有关速度滑冰运动研究的文献量为364篇,其中有关短距离速度滑冰运动员力量素质研究的文献仅为12篇,占文献研究量的3.3%,见表1。

优异的运动成绩是竞技体育所追求的目标, 所有运动员参加比赛都力求创造理想的运动成绩。为提高运动成绩所进行的一切训练活动都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3]。在速度滑冰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中, 力量素质是最基本的运动素质, 是各项素质的基础, 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基本保障。因此,具备良好的力量水平, 尤其是专项力量水平是每一位优秀速度滑冰运动员的共同特点[4]。尽管一直以来人们都知道力量素质在在提高速度滑冰成绩中起着重要的作用[5],力量训练是速度滑冰训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有效的专项力量训练方法和手段是速度滑冰运动员创造优异成绩的前提,但从1999~2007年速度滑冰及速度与滑冰力量素质研究的数量统计看,针对速度滑冰项目力量素质的研究相对来说还比较少(包括速滑全能项目),只占了速度滑冰研究的3.55%;且近6年来,关于速度滑冰运动员力量素质研究仅占了速度滑冰研究总数额的3%,没有增加的趋势,可见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中的力量素质研究的发展态势不容乐观。

2.2研究的内容

对于短距离速度滑冰运动员的力量素质研究,目前的研究在数量上尽管不算乐观,但在研究内容方面,从各个不同层面都有研究,涉猎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力量训练的理论研究、专项力量研究、青少年的力量训练研究、一般力量研究(耐力力量、最大力量、速度力量等),同时还从生物力学、化学、器材、药物多角度进行力量训练研究,也有针对优秀运动员的独立个体或团体的研究,研究的内容涉及十几个方面,但针对力量训练理论概述的研究所占的比例最大,针对青少年运动员的力量训练的研究所占的比例次之,针对专项力量训练、核心力量训练的研究所占的比例却较少,见表2。

对短距离速滑运动员来说,专项力量、核心力量在实践训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专项力量训练、核心力量训练是其力量训练的核心内容,但目前针对此类问题的研究比较薄弱,是当前速度滑冰专项力量训练理论与实践中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3力量素质研究焦点、方法与趋势

3.1力量训练研究的焦点

专项力量训练一般是指运动员在陆地或在冰上用接近冰上的速滑技术动作用力方式、过程进行抗阻训练,以提高腰部、腿部的蹬动力量。其专项力量中也包含耐力力量、最大力量、核心力量、速度力量。从力量素质分类的角度看,关于耐力力量、最大力量的研究文章各有1篇,尽管文章的数量不多,但像严力、陈小平的文章“对我国优秀短距离速滑运动员力量耐力的研究验”是多年来少见的佳作。严力[6]在关于速度滑冰专项力量训练方法的研究论文中指出了黑龙江省速滑队速度力量训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一,整个训练周期内专项力量手段不系统,在夏季训练时采用多种方法,但到冰期训练后各种手段的采用明显减少,有的甚至不再采用,因此不能满足速度转换训练的要求,对速度的提高产生屏障影响;其二,专项力量训练的效率问题,教练员比较重视专项力量训练,特别是专项模仿动作的训练,负荷比较大,质量很高,但是由于手段的单一,运动员的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效率比较低,影响了专项量的效果。当前,由于受到器材的限制,力量训练局限在杠铃和卧蹬器械,无法完成退让力量训练和等动力量训练,这在客观条件上造成了训练手段的单一。

陈小平[7]等在对黑龙江省速滑队力量训练研究中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专项力量没有得到有效地发展,最突出的是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没有得到优先发展。在以发展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为主要任务的训练单元中,教练员在负荷质量、次数、组数和间歇时间等对训练目标和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的因素上缺乏科学依据,导致有些训练课并不能达到预定的训练目标,甚至与训练目标相悖。另外,在确定负荷量和强度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因此而产生的失误很多,如快速力量的次数过多,耐力的次数又偏少,快速力量的间歇过短,而耐力的间歇又过长等等;其二,在我国速滑项目的力量训练中采用了大量与速滑技术相近的练习手段,如负重侧蹬、单腿深蹲和跳等等,在训练中也十分强调静力性的练习,显然是考虑到速滑技术中的支撑动作。但是,这些练习在参与肌肉和肌群、不同肌肉或肌群的动员顺序以及收缩的速度等方面是否真正体现了速滑技术的特点并没有得到科学的证明。同时,他还发现,在进行这些力量训练练习时,教练员缺少对动作的姿态、角度和速度等肌肉收缩力度方面的要求,长此下去极易形成错误的技术定型。其三,在力量训练中片面注重大肌群的发展,而忽视小肌群的训练,注重单一肌肉或肌群的发展,而忽视肌肉和肌群之间协调的训练,其结果导致神经系统对肌肉运动的支配能力不能同步发展,神经-肌肉系统发展不均衡,给未来的持续性发展造成了隐患。

陈小平[8]等研究者还运用“最大力量能力阈”的测试方法, 对我国国家队部分短距离速滑运动员的最大力量阈值及其下降率进行了测试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男、女速滑运动员的最大阈值与深蹲最大力量的比率分别是:男子为61.49%;女子为59.06%。从这一指标来看,我国优秀速滑运动员的快速力量能力还是可以的,这也反映出我国运动员为什么在短距离项目上,尤其是100 m和500 m项目具有一定优势的原因所在。然而,力量耐力的测试结果表明:我国运动员均处于较低的水平,20次深蹲前5次与后5次冲量的平均落差(冲量下降率),男运动员为18.95%,女运动员为13.60%,明显高于世界优秀运动员5%~10%的水平。这一结果说明我国速度滑冰运动员的力量素质发展不平衡,具有较好的快速力量能力,但在力量耐力能力上表现出明显的不足。力量能力的失衡也可以在专项成绩上反映出来,我国运动员在同属于短距离项目的500 m和1 000 m项目上处于截然不同的水平,我们的500 m项目可以达到世界水平,而在1 000 m项目上与世界水平却存在较大的差距。

深入分析严力和陈小平的研究,从力量训练的理论到一些细致具体的训练方法,代表了国内短距离速滑专项力量训练的焦点问题。二人都是通过观察我国速度滑冰运动员力量训练实践得出的结论,他们的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一是我国运动员在专项力量训练的陆冰衔接整体方面存在问题;二是基于短距离速度滑冰运动员的专项力量水平是决定专项动作速度和专项运动技术的关键因素特征[9],在具体的力量训练实践中对运动员躯干、下肢力量水平要求高,动力、静力、退让、等动训练都是必要的,并提出我国短距离速滑运动员应该在保持最大力量和快速力量一定优势的基础上,优先发展力量耐力的建议;三是提出了运动员个性化力量训练的负载重量指标适合在40~80 kg,特别指出了专项器械对训练专项力量训练具有积极的作用。

他们的研究对力量训练的专项化发展趋势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对这些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可以细化为专项力量训练中可操作的方案,这是解决我国当前短距离速滑力量训练问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对训练实践具有指导性。而欲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速滑力量训练的落后状况,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力量检测、评定和监控系统。综上问题也是我国短距离速滑急待解决的为题之一。

另外,应用器械训练提高速滑运动员专项力量能力、利用等速测试仪器测试腿部的专项力量训练以及队员膝、踝关节屈、伸肌群专项力量特征的研究[10],以及运用运动生物力学中的运动学和动力学联合测试的方法对不同的运动群体、各肌肉群组进行专项力量特点研究有一定进展,也是在未来理论与实践结合研究发展的新趋势。

关于速滑竞技体育训练中的核心力量这个方面的研究文章有4篇。主要研究问题有核心力量在速滑中的作用,速滑运动员核心力量的训练方法,注意问题都有研究。但整体还处于研究的初始阶段。宋来、王巍[11]在论文中例举了2组适合提高短道速滑运动员专项核心力量的练习方法,以此总结了核心力量和专项力量的关系,提出不能因强调核心训练而忽视专项训练的观点。在力量训练过程中,核心力量是其能力增长的基础力量,专项力量是最终目标力量,核心力量训练伴随整个训练的进程。核心力量训练需要的器材相对来说费用较高,在一般的运动队里开展起来较难,速滑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应用与实施将成为下一步研究的焦点性问题。

3.2力量素质研究的方法与趋势

针对短距离速度滑冰运动员力量素质的研究多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但借助生物力学、生物化学、药物、器械等方法进行力量素质的研究开始出现,并将成为短距离速度滑冰运动员力量素质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这些定量的研究方法能从不同角度认识力量素质的价值,特别是利用生物力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的研究方法,可以进一步高短距离速度滑冰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效果和目的性。短距离速度滑冰比赛个体之间的竞争,未来的短距离速度滑冰运动员训练将是个性化的训练,目前我国针对优秀短距离速度滑冰运动员的针对性研究只有1篇,制约着我们对优秀运动员成长、培养规律的认识。当然针对某一个人的研究不可能成为发展趋势,但针对优秀运动员的研究必不可少。优秀短距离速度滑冰运动员有他自身的特点,无论是技术、心理,还是力量素质都具有与其他运动员的不同之处,因此优秀运动员的训练都应该具有特定实施的计划,我国要实现短距离速度滑冰项目冬奥会成绩的突破就必须对优秀短距离速度滑冰运动员要进行力量训练的个体化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理解和分析优秀运动员的力量训练,从而科学、有效地解决运动员后程无力的世纪难题。说到这里其实又归结到了人力、物力、财力的问题,这些客观的因素造成了地方运动队很难为几个人投入大量的科研资金,因此需要地方、国家的共同努力才可能解决好上述问题。

关于力量训练的分类、用途、特点等的概述性文章有18篇,在2010年陈艳等对我国短距离速滑力量训练现状的研究[12],指出目前多数教练员还是比较重视最大力量的发展,从陆上准备期、竞赛期三个时间段力量训练的方法及要求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概述和总结,基于力量训练与专项技术的同一化程度是决定力量训练效果的重要因素[14],提出在个体诊断的基础上, 针对个体特点而结合专项进行训练,注意力量训练的整体性, 不可忽视上肢和腰腹力量与下肢力量的平衡发展和协调配合[13]才不失为有效手段。然而在短距离速滑专项力量训练中如何做到在用力的大小、方向、速度和节奏等数据方面与专项的同一性没有做出具体的研究,这也是后继的研究工作应该做的具体问题。

我国速滑与先进国家存在的具体差距以及我国与他们各自的优点的研究还更少见[15]。像荷兰、加拿大、美国等冰上运动开展较好的国家,他们的每个速滑运动员都有一个专门的力量训练师,他们的理论研究成果与训练实践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探索我国速滑专项力量训练自身的规律、特点和理论是指导训练实践是必由之路。

4小结与建议

任何项目的训练研究,都不能闭门不问窗外事。了解先进的训练手段和方法,借鉴成功的经验,科学合理的应用于实践才能取得最佳对的效果。我们研究内容与国外对比少,说明了目前广大的研究工作者、教练员等与国际的交流机会还不够多。

应该重视速滑运动员的力量训练研究,理论、实践及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研究,使得力量训练科学化、系统化。通过多种方法手段对短距离速度滑冰专项力量训练特征研究,深入系统的分析我国短距离速度滑冰力量训练方法、手段及其负荷安排的规律和特征,总结不同训练阶段各种专项力量方法和手段的应用效果。运用生物学指标,通过与专项技术的相关指标对比,从定量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分析专项力量训练方法和手段的科学合理性,筛选国内外短距离速滑通常采用的专项力量训练方法和手段。筛选出的专项力量训练手段。我国优秀短距离速滑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方法和手段,形成符合我国运动员训练实际和特点的力量训练专项化模式并在实践中检验其效果。建立速滑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手段库,确定多种有效的专项力量练习,构建系统的短距离速度滑冰运动员力量训练专项化模式。

参考文献:

[1] 刘万廷,具钟林,常锐.我国速度滑冰1 000 m 速滑耐力水平提高解析[J].冰雪运动,2010,32(6) : 10-13.

[2] 郭时萍.影响短道速滑运动员力量素质的因素[J].冰雪运动,2006:25-27.

[3] 张金林,邵中平.速度滑冰运动专项力量的生理特点与训练要求[J].冰雪运动,2009,31(3)20-22.

[4] 陈超.我国优秀速度滑冰运动员冰期力量训练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

[5] 梁志剑, 麻冬梅.谈速滑运动员的力量训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26(2):10-12.

[6] 严力,刘贵宝. 速度滑冰专项力量训练方法的研究:短道速滑、速滑训练探索之三[J].冰雪运动,2000(3):1-4.

[7] 陈小平.我国速滑训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析 [J].冰雪运动,2003( 3):1-3.

[8] 陈小平,严力,季林红,等.对我国优秀短距离速滑运动员力量耐力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5,25(8):46-48.

[9] 吕东,龙跃玉,张万寿,等.专项力量训练的若干问题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6(6):731-735.

[10] 李相环,周毅.速滑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的特点和方法[J].冰雪运动,1999(2):15-17.

[11] 宋来,王巍.短道速滑运动员专项核心力量训练[J].冰雪运动,2011,33(1):18-20.

[12] 陈艳, 王红英, 陈月亮.我国优秀短距离速滑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特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7):84-88.

[13] 李雨.对速度滑冰几个重要问题的初步认识[J].冰雪运动, 2006(2):6-7.

[14] 王新,夏娇阳.国家优秀女子速滑运动员直道滑行中下肢功率情况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24(4):381-384.

[15] 卢卓.中国与加拿大短足巨离速滑专项办量训练方法的对比与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责任编辑:张连涛

猜你喜欢
力量素质训练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浅议摔跤项目中力量素质的训练
未来英才(2016年3期)2016-12-26 08:29:15
浅谈力量素质与力量训练在实际训练中的方法及运用
商情(2016年42期)2016-12-23 17:21:51
浅谈高校体育运动爆发力训练策略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20:18:16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皮划艇项目运动员的力量素质训练指导
考试周刊(2016年25期)2016-05-26 00:38:49
投掷运动员力量训练的平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