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冬季滑冰课是黑龙江省学校的特色体育课程,教学实践表明滑冰课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运动技能的掌握具有积极促进的作用。在中学女生滑冰课程教学中,由于教师教法简单、形式单一,滑冰技术的难度较大,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弱势导致其极易产生心理障碍,极大地降低了冬季体育教学的效果与质量,无法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的总体目标。从培养和激发女中学生良好的滑冰学习动机入手,在教学中实施区别对待的原则,适当降低技术教学的难度,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逐步提高其身体和心理素质,克服她们对滑冰课的心理障碍,从而达到提高冬季滑冰课程教学的质量,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
关键词:中学速滑教学;女生;身体素质;不安;恐惧
中图分类号:G807.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ˉ3488(2013)02ˉ0081ˉ04
1引言
东北地区冬季漫长寒冰,丰富的冰上资源为学校开展速滑课提供了优质的物质条件,滑冰课在东北地区具有近五十年的发展历史[1]。体育课教学实践表明,冬季冰上体育课程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2-4],是许多中小学、高校最具传统与地方特色的冬季体育课程[5-7]。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参与程度与过去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广大中小学、高校体育教师在不断探索速滑课教学的新思路、创新教学方式[8-11],以适应广大学生的需求。由于中学生身体、生理和心理发育的不平衡,导致中学生在滑冰课中心理状态的改变、身体素质提高和运动技术掌握形成较大的差异,这一点在女同学身上表现得尤为显著。其中心理状态的改变主要表现为对滑冰体育教学课程存在着不安和恐惧心理[12-13],从而给速滑教学带来了较大困难。心理障碍是指介于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之间,无法保持正常人所具备的心理调节和心理适应能力的状态[14-15]。由于速度滑冰技能本身所固有的特征和其特殊的教学环境,女中学生在速度滑冰学习中易产生紧张、畏难、自卑、厌烦等心理障碍,导致中学女生身体素质整体水平呈下降的趋势,此时,教师应认真分析其产生心理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问题所在,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女中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滑冰课的学习中。
笔者从中学滑冰课教学的实践入手,结合当前冰上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研究的最新成果,针对滑冰运动的技术动作特点,对中学女生参加滑冰课程心理障碍产生的动因进行分析,试图为广大中学体育教师能有效地解决女学生滑冰课心理障碍提供借鉴,为冬季体育教学实现“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理念,全面推进中学生素质教育进行有益的探索。
2女生滑冰课产生心理障碍的动因
对多年的冬季滑冰课教学实践进行分析、总结,我们认为引起女中学生滑冰课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总体上可以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个主要方面。滑冰课引起女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客观因素主要表现为教学过程体育教师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外部干扰、场地和器材等因素;主观因素主要表现为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生理机能水平、自我认知的能力、心理的不安情绪等因素,其中主观因素对克服女中学生心理障碍起决定性作用。
不安和恐惧的心理概念是人们对事物不能感知危险的心理反应叫“不安”;能够感知危险的心理叫“恐惧” [4]。速度滑冰是一项技术比较复杂,锻炼价值比较高的运动。但同时又极易发生伤害事故,因此速滑教学中,大多数女生会产生“不安”和“恐惧”心理,我们对齐齐哈尔市第四十五中学初中三年级100名女生中有90名存在此种心理反应。在中学速滑教学中,引起不安和恐惧的心理因素较多,但主要是来自教师和学生两方面。
2.1教师教法简单、形式单一
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对滑冰动作的示范与讲解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但这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比较简单,不容易激发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的兴趣,很难再适应现代中学生的求知需求。另一方面许多体育教师在滑冰课教学中不能采取区别对待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过于重视形式,多采用多人集体练习的方式,使许多身体素质稍弱的女学生产生了畏难心理与畏难情绪,从而影响女中学生对滑冰课程学习的信心与学习滑冰技术动作的积极性。
任课体育教师自身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动作示范的水平能够影响到中学生的课堂学习情绪。如教师在速滑示范过程表现得紧张、吃力或失误;不考虑男、女生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心理特征等差异,不能区别对待进行教学。滑冰场地小而不平滑,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安排不合理,不能循序渐进,对女生要求过高。教师对场地检查不够,使学生缺乏自我安全感。
2.2滑冰技术的难度
学生对速度滑冰项目的特点、动作的性质和难度了解不够;身体素质、速滑基础差,力不从心;对速滑场地及此项运动的危险感和创伤感到过于担心;有些同学意志品质薄弱或曾发生过运动损伤。
中学滑冰课教学以学习花样滑冰或速度滑冰的滑行技术为主导,对于初学者主要是以冰上站立、冰上行走和冰上借助支撑器械的行走为基本教学内容。当初学的中学生基本掌握冰上站立、冰上行走技巧,克服了“到踝”动作时就开始进入教学的中级阶段,逐步开始学习单腿支撑蹬冰滑行、惯性支撑滑行和双腿蹬冰滑行等滑行技术动作。这个时期女生一般会出现掌握不好平衡而骑身体重心滑行,或因技术还不熟练、失去身体重心平衡发生跌倒现象。骑身体重心滑行、失去身体重心平衡产生跌倒现象都容易造成女中学生的肌肉拉伤、皮肤挫伤的发生,导致学生产生对滑冰的心理恐惧。
2.3女中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弱势
每个中学生的身体力量素质、耐力素质、平衡能力、支撑能,以及协调能力的水平是学习、掌握滑冰技术动作的基础条件,其中下肢关节的支撑能力对中学生在滑冰课初期掌握冰上基本的站立姿势起到关键性作用。因此,在冰上教学的初期,许多力量素质、支撑能和协调能力稍差的女中学生穿上滑冰鞋后,由于两脚的踝关节过于向内倾斜,而导致无法在冰面上站立或行走,这时极易出现对滑冰课畏惧的不良心理状态。滑冰课教学实践表明,当女中学生身体的基本运动素质暂时无法适应滑冰技术动作练习的要求时,女学生对上滑冰课产生对自生安全的担忧,诱发她们在心理上产生害怕胆怯、心绪紊乱、丧失自信心、造成一定心理负担[16]。当女中学生在滑冰课上产生这些心理负担时,如果体育教师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克服这些学生的心理障碍,就会造成女中学生对滑冰课程的抗拒,影响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3克服心理障碍的途径
3.1培养和激发良好的速度滑冰学习动机
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女中学生参加滑冰课程学习的动机是推动她们主要动力,是激发她们学习兴趣的内驱力。女中学生良好的滑冰课学习动机是提高其学习动力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在滑冰课程教学中,体育教师应善于观察女中学生课堂技术动作学习的表现,积极了解们她们的心理变化、对教师看法和学习需求,针对女中学生的不同教学需求采取针对性教学手段,不断满足她们增强身体素质、掌握运动技能和锻炼意志品质的需求,力求通过冬季滑冰体育课程教学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在中学冬季滑冰课教学中,只有任课体育教师善于调动女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就会能比较自觉、主动地去参与学习,并能积极地去面对各种困难,有效地去克服对滑冰的畏惧心理状态[7]。可见体育教师清晰论述冬季体育运动的作用、意义是有效调动、激发女中学生的滑冰课学习动机,吸引女中学生产生滑冰意向有效手段[8]。同时体育教师在课堂上用生动、有趣的讲解,形象直观的师范教学来吸引女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学习滑冰的动机得到巩固[9],达到掌握滑冰技术的教学目的。
3.2区别对待降低技术教学的难度
由于男女身体构造、生理机能的先天性差别,女中学生具有与男中学生完全不同生理、心理特点。女中学生除柔韧素质外,其它身体素质都与男中学生有较大的差异;在意志品质、勇敢程度等心理素质方面也与男中学生有一定的差距[10]。中学任课体育教师在冬季滑冰课教学中一定要认识女中学生与男中学生的这些差别,观察、了解和分析每个女生的身体、生理和心理特点,要根据每个学生特点实行区别对待。只有考虑每个人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手段,才能把每个人的潜在能力充分挥出来,所以心理的练习应考虑区别对待。
速滑技术较为复杂,教学中女生往往技术不正确,动作完不成,在速滑教学的前几次课为了消除女生的恐惧心理,应加强陆地穿刀的行走、蹲起、冰上穿刀行走、蹲起等熟悉冰性,、降低难度的练习[13]。可运用各种辅助练习,陆地模仿练习等,把难点分散,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学习,使其顺利地掌握速滑技术。
认真研究教学方法,从实际出发,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女生身体素质差异较大,如果速度滑冰教学中不从实际出发,其结果是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吃不了”,后者易引起“不安”和“恐惧”,严重地影响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12]。要达到消除女生“不安”和“恐惧”心理,必须认真贯彻循序渐进、区别对待原则。
为了避免女生因滑冰技术难度大而产生心理障碍,在女生上冰前,教师向女生讲授滑冰基本技术动作多采用陆地模仿练习法,让学生在陆地多体会冰上技术动作。上冰前的陆地模仿技术练习很重要,对冰上练习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强化教学中的保护与互相帮助有利于女生的恐惧心理的消除。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摔倒或因摔倒而发生伤害,每次课教师都要强调自我保护和课堂安全注意事项。“冰感”是指人穿上冰鞋后对冰的感觉。强化“冰感”教学阶段重要性,可有效避免和克服女生心理障碍的产生。教师以“口令“提示女生集体做半蹲起练习,待女生能独自站立时,除半蹲起动作外,还可做滑行摆臂、外八字走、小步滑行等练习。
3.3增强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
在中学滑冰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女中学生在掌握技术动作上、在健康人格形成上和身体素质增长上存在一定的差别,但总体上看,通过滑冰体育教学胆怯的女同学变得大胆勇敢,意志薄弱的女同学变得意志顽强;掌握动作慢的女同学掌握动作变得加快;身体素质差的女同学身体素质差有较大的提高。这些教学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在滑冰技术学习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较多地采用辅助训练和降低条件学习,使女中学生在掌握技术动作的练习中减少了恐惧心理,从而逐步地学习、掌握了基本滑行技术。在女学生掌握滑冰的基本技术动作后,任课体育教师要通过多样的技术动作练习方法、内容和手段,适当增加运动负荷,实现在技术动作练习的过程中增强女中学生的身体素质。
在滑冰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优美的滑行姿态、自如挥洒的示范动作,能够吸引女中学生对滑冰技术学习的注意力,降低对未来冰上学习危险性的畏惧心理,对其学习滑冰技术动作产生积极地影响作用。
消除速滑紧张情绪的调节。其目的是降低女学生神经系统的兴奋程度,旨在消除速滑中过度紧张等情绪状态。在速度滑冰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方法有表情调节以及表象、呼吸暗示的调节。速度滑冰教学中激发情绪的调节。有时候也要激发女生的拼搏精神,调动自己,产生英雄感和自豪感,只有如此才能战胜自己的弱点,战胜困难,因此中学体育老师需要因人而宜,采取激将法刺激女生,用积极的动机战胜消极动机,提高女学生的心理素质。
3.4合理组织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生理、心理机能的不同情况,采用具有针对性的不同方式、不同内容、不同难易程度,合理组织教学过程,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保证女生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全面发展。在速度滑冰课教学中,上冰的第一次课因多数女生都是初学滑冰,差距不明显,可采用互助分组法,请那些学习进步较快的女生帮助较差女生尽快适应“冰感”。第二次课后,即可采用分层教学,将学生按不同的学习基础分为3~4个层次,任课体育教师根据不同层的学习基础与能力,实施不同的教学要求,制定不同的技术动作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在滑冰教学过程中注意每个层次同学的学习进步程度,按掌握滑行技术动作的好坏、熟练程度和对滑冰知识的认知适当调整每个同学的学习层次。当滑冰教学积累到一定的课时后,任课体育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使用“异质分组”教学方法,让滑行技术动作好的学生在教学中帮助滑行技术动作好的学生,形成互帮互学的良好教学氛围,这样不仅速度滑冰技术水平得到提高,也有益于克服心理障碍。
4结语
中学教师在滑冰教学过程中应当观察、了解和分析每个女中学生的身体、生理和心理特点,要根据每个学生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措施和教学手段,按每个层次同学的学习进步程度,按掌握滑行技术动作的好坏、熟练程度精心组织每一次的滑冰教学过程,使女中学生对学习滑冰技术动作不再产生畏惧或恐惧的心理状态,使冬季滑冰体育教学课程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建议中学教师在滑冰教学过程中采用新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女生自我保护能力,调动学习速滑主观能动性,用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相结合手段逐步消除女生的恐惧心理。速滑教学中女生心理障碍,是客观存在的,是个体差异的教学过程中不断产生。体育老师要深入了解女生心理反应和状态,了解女生不同的心理要求。研究其心理活动规律。在平等的教学环境中与女生主动交流,找出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女生心理障碍创新和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组织教学,使女生形成良好的心理,以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速滑教学质量。
84冰雪运动第35卷
参考文献:
[1] 刘俊一,张强.我国学校体育不同历史阶段滑冰课的核心价值取向及未来发展方向[J].冰雪运动,2009,31(6):66-69.
[2] 王淑华,雷霆,任玉梅.高校冰上课教学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J].冰雪运动,2007,29(6):75-76,79.
[3] 唐宝盛.冰雪体育教育的人文价值[J].冰雪运动,2010,32(2):70-73.
[4] 王学如,冷松.从素质教育看冰雪运动对改善北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及对策[J].冰雪运动,2012,34(2):81-84.
[5] 张武卫.黑龙江高等职业院校滑冰教学现状调研报告[J].冰雪运动,2009,31(5):82-87.
[6] 谭虹.普通高校速滑选修课分层升降教学法实验研究[J].冰雪运动,2009,31(6):89-92.
[7] 朱岩.普通高校速滑课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冰雪运动,2010,32(6):75-78.
[8] 薛红,李玉荣.黑龙江省高中冰雪体育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J].冰雪运动,2011,33(4):83-86.
[9] 冯兆波.中学速滑课引入“快乐体育”教学的若干思考[J].冰雪运动,2011,33(6):74-77.
[10] 王晓伟,李刚.元认知理论视阈下高校滑冰教学质量提高的方式[J].冰雪运动,2012,34(5):89-92.
[11] 杨忠强.“启发式”教学模式在中学速滑课中的应用[J].冰雪运动,2012,34(6):65-68.
[12] 张力,王贵成,杨香坤.高校学生冰上课心理障碍产生与克服[J].冰雪运动,2010,32(1):78-80.
[13] 王洪雷,陈文红. 冰上教学中学生畏惧心理产生机制与对策[J].冰雪运动,2011,33(3):88-90.
[14] 张明,列晓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7-70.
[15] 吴远,施春华.大学生实用心理学[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9: 258-260.
[16] 张力,王贵成,杨香坤.高校学生冰上课心理障碍产生与克服[J].冰雪运动,2010,31(1),78-79.
责任编辑:张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