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蕊 高鹭 邱霞萍
【摘要】本文在对幼儿园新入职教师职业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新教师职业适应的危机与困难,在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及教师观的启示下,对新教师入职培训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实践:引入沙龙活动及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帮助新教师敬业乐业,坚定职业信念,增强职业归属感;成立教育、保育实验室帮助新教师在做中学,在做中求进步,促进新教师成为儿童的引导者、参与者与合作者。为寻找实现幼儿园新教师有效入职培训模式提供一些新思路。
【关键词】“活教育”思想;新教师;入职培训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9-0035-03
【作者简介】张蕊(1969-),女,陕西岐山人,西北大学幼儿园副园长,小教高级;高鹭(1984-),女,西安人,西北大学幼儿园教研助理,小教高级,硕士;邱霞萍(1957-),女,上海人,西北大学幼儿园园长,中学高级教师。
一、近年来幼儿园新教师职业现状
新人职教师一般指入职两年以内的教师。目前相关研究表明幼儿园新教师职业适应的现状不容乐观,教师在此阶段的角色转化与适应过程充满危机与困难。根据在各大幼儿园调研发现,目前我市幼儿园新教师流动性较大,流动比例达到了50%左右。新教师的流失究其原因有社会因素也有个人因素,但从幼儿园稳定教师队伍促进学前教育良性发展的角度出发可以从以下几点分析:从个人生存发展状态来分析,新教师此时职业感较为模糊,职业信念尚未稳定,对工作的热爱程度较低;从个人工作能力方面来分析,新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基本可以满足教学的需要,但他们往往缺乏把已有的知识有效地运用于教学实践的能力;从个人心理状态来分析,新教师容易形成压力大应付工作的退缩态度,常感到焦虑、困惑、力不从心甚至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及离开教师工作岗位的念头。
二、新教师入职培训的意义
大量的研究表明,新教师的头几年(入职期)是他们未来教育生涯的关键期,入职期是连接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桥梁,是由学校教育走向工作岗位的过渡期,直接影响到他们将来专业发展的程度、水平和方向。如果这一阶段不能顺利过渡,就会影响到他们日后的专业发展。陈鹤琴先生曾指出:“我们希望新师资的培养,富有劳动生产的技能,富有组织建设的技能,不但人格、行为,可做人家的楷模,而且服务、为人,都可做人家的榜样。不但要做一个优良的儿童教师,而且要做一个优良的社会工作者。”可见新教师作为教师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成长直接影响到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稳定。
可见探索有效的新教师入职培训模式,探讨合理的新教师入职教育措施,使新教师更快地适应幼儿园日常工作,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达到稳定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素质和幼教质量,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三、关注新教师全面成长:“活教育”思想下对新教师入职培训工作的探索
“活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是研究与了解儿童.热爱与尊重儿童。活教育理论在“敬业、乐业、专业与创业”四业目标体系指引下提出做人民幼稚园教师的各项要求。陈鹤琴先生认为对儿童的纯爱和感情,对从事幼教工作的认识和决心,具有敬业、乐业、专业与创业的精神是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否则很难成为一名好的教师。要不断强化职业意识,对自己的人生目标进行科学定位;要有高度的工作热情,高情感可以让教师更加热爱专业、热爱孩子、敬业爱生、刻苦钻研。我们借鉴陈鹤琴先生“活教育”的基本内容,即“活教育”的目的论、课程论和方法论,论述了这种教育思想对新时代幼儿教师师资培训的意义,即强调“做人”的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实用,在教法上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并强调注重教育研究,勇于大胆开拓,以推动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
基于陈鹤琴先生的理论,我园特别关注新教师的生存发展状态及心理状态,将团队心理辅导和互动式的沙龙活动纳入到培训活动中,改善自上而下的培训模式中新教师被动接受的状况,在解决新教师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础上成立保育、教育实验室,有效地进行工作能力的实践培训,解决以往入职培训只关注新教师实际工作能力培训,缺乏人文心理关怀的培训效果不良的人职培训问题,打造我园敬业、乐业、专业、创业的新教师团队。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建立新教师职业认同
陈鹤琴说:
“中外古今的教育家,都是非常注重做人的,孔子所谓修身、治国的道理,都是着重于‘做人,可是到了近世,教育本身变了质,以为去读书就是‘受教育。反而把‘做人忘记了。”所以“活教育”注重培养的是“爱国家、爱人类、爱真理”的、有着高尚情操和人格的人。“活教育”的目的论对于我们准确把握对新人职教师的培训目标有着现实意义。幼儿教师是通过培养人的教育实践活动,履行社会赋予的职责和义务,他们的职业人格应代表着社会主流的道德价值导向,同时,引导幼儿根据社会的要求,不断规范、约束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健康人格。因此,幼儿教师个体的职业人格水平,对教育的质量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新教师入职初期,加强对教师职业道德、职业操守的教育,使新教师对教师职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增强他们的职业自豪感、认同感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多种形式的集体培训:新教师教师节全园宣誓活动,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让新教师懂得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要求,尊重热爱儿童,不对孩子进行体罚或心理伤害;能够区分健康、安全、挫折;鼓励儿童学习,并为其提供多种学习的机会;鼓励、促进儿童多种社会经验的发展;学习园所规章制度,明确幼儿园对教师的常规要求,如仪表仪容、言谈举止、家长工作、考勤纪律、请假制度、奖惩制度;学习幼儿园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等。
(二)团体心理辅导注重增进新教师的归属感
在幼儿园里,园领导要重视新人职教师的到来,为新教师创造良好的氛围,让新教师有归属感,使他们喜爱幼儿园,愿意融入到幼儿园的集体中来,可以采用多种欢迎形式来迎接新教师到来的第一天。关注新教师心理状态,通过对新教师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建立和谐、温暖、理解的团体心理氛围,使新教师有安全感、肯定感、归属感。通过主题活动实施,营造充满理解、关爱、信任的气氛,创设特殊的游戏或讨论情境,使他们彼此谈论自己或别人共同关注的问题,分享成长体验,争取别人的理解、支持,利用团体互动,使成员通过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最终使成员把团体学习成果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三)保育、教育实验室在“做中学”帮助培养新教师的专业能力
陈鹤琴所设计的师范教育课程特别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精神。在课程的实践操作上,陈鹤琴主张用“活教育”的方法来实现“活教育”的目的,主张“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这种“做”绝非仅限于动手的肌肉运动,而是包括思想行为,主张把学生从知识的灌输中解放出来,还之以自主独立的人格个性,让他们自己做、自己想、自己观察、自己实验、自己去发现这个世界的奥秘;而教师的作用即在于利用各种艺术的教学手法适时地进行启发和引导,并与学生一起研究探讨和反省自己,以求得教与学的共同进步。
因此,我们特别关注新教师工作状态,成立新教师入职培训工作实验室,制定新教师成长的园本培训教程,其中包括保育员实验室培训教程(保育教师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工作技能,安全、保健护理知识等,具体到每月每周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教学工作实验室培训教程(教育计划的制定,学习设计教学主题,根据所在班级的具体教学计划设计教学活动,教学的组织和实施,教学技能和教学策略的学习和提高,教具的制作和准备等,具体到每月每周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新教师入职培训手册等。根据新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帮助他们补充师范学校课程中与实际工作脱离的部分,使新教师尽快了解工作内容,掌握工作方法,以适应工作,达到较好的工作状态。
在培训中遵循陈鹤琴先生“活教育”思想,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即学即用,活学活用。教理论时,强调联系教育现实和社会现实,启发新教师用理论分析实际,提高理论学习的现实意义及分析事物的能力;教给新教师方法时,主要采用现场观摩的方式,及时反馈。把学习、思考、实践、评析、反思紧密结合;在使新教师形成技能的过程中,注意采用多种形式,如在园内模拟教学活动,让新教师开展调查活动、教育、心理小实验、幼儿观察记录等。特别注重在园内进行“师徒”结对子及“老带新”的活动,并邀请专家对新教师进行职后教育。
(四)主题沙龙活动给予新教师表达交流的平台
培训过程中密切关注新教师成长状态,运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帮助新教师记录成长轨迹,建立新教师成长记录夹。以周为频次举办新教师专题沙龙活动。
成立新教师沙龙,提供一个新教师发言、交流的平台。将培训主客体之间的壁垒打破,平等地进行交流和对话,以互动的方式开展主题沙龙活动。给予新教师心理疏导,及时地掌握新教师的心理动态。也提供一个新教师互相之间交流、倾诉的平台。在沙龙活动中给新教师柔性地介绍幼儿园文化、劳动纪律,而不是以往的刚性讲解形式,体现幼儿园管理的开放性和人文关怀。也让幼儿教师在主题沙龙活动中分别做发言人主持和讲解自己对幼儿教师这个职业的认识和感受,增强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和对幼儿园的归属感。同时进行幼儿保健、安全知识的研究和探讨;对幼儿发展的需求(身体、心理)更进一步地加深认识,将学校的理论知识和幼儿园实际工作中的经验知识相结合。也有幼儿园领导和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与新教师在沙龙活动中面对面的活动,解决新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也将熟练教师、研究型教师的优秀实践、思考经验传递给新教师,增进教师之间以及和领导之间的感情,促进新教师成长,以稳定教师队伍。
我们今天所培养的幼儿教师,也应该如陈鹤琴先生所言,是“具有科学实验的态度,来谋教育的进步”的人。这种人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观察事实,发现问题,能够围绕问题主动搜集和处理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并验证之,在此基础上,能够将科研实践进行总结,撰写出教育经验和科研论文。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必须在做中教、做中学的。因此,新人职教师培训要遵循“活教育”的原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责任编辑 张付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