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德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留守幼儿德育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家庭德育功能失调,幼儿园德育效果弱化以及家庭、幼儿园与社会三者的互动德育机制缺失三个方面。为了加强农村留守幼儿德育建设,需要发挥家庭在幼儿德育中的基础作用,强化幼儿园在幼儿德育中的主导作用,同时要注重社会因素在幼儿德育中的补充作用,多方联手共同促进幼儿德育乃至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留守幼儿;德育;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9-0054-03
【作者简介】孙彦(1983-),女,陕西宝鸡人,宝鸡文理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系教师,硕士。
留守儿童是伴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目前留守儿童问题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当大多数人都将目光投向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时候,却忽略了学龄前留守幼儿。本文所谓“农村留守幼儿”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幼儿自己留守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地区,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而是随祖辈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6周岁及以下的幼儿。Ⅲ
幼儿德育是按照社会的要求引导和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以培养和形成幼儿道德品质为目的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它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系统工程的第一环,是道德品质教育的启蒙阶段。维果茨基的发展心理学理论认为,学前期是一个人最早产生道德规范、形成道德准则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幼儿开始建立对世界、社会、自己乃至身边一切事物的基本概念。因此,我们要抓住幼儿德育的关键期,促进他们良好品行的养成。而在现实生活中,农村留守幼儿德育却面临着一些困境,本文试图对当前农村留守幼儿德育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对策与建议。以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农村幼儿德育理论构建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当前农村留守幼儿德育面临的困境分析
(一)家庭德育功能失调
家庭是德育的第一课堂,对个人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一切美好、善良的品德都首先是在家庭中萌芽并发展的。亲子关系在孩子的道德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父母以直接的形式向孩子传递道德知识和价值观;另一方面父母还会以间接的方式扩展家庭生活以外的情感支持。农村留守幼儿尤其是双亲都不在身边的幼儿与父母长期分离,无法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由于长期缺乏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呵护,幼儿易产生焦虑以及对他人的不信任感,久而久之易形成孤僻、自卑、不合群、任性、暴躁、易怒等性格特点,难以养成健康良好的道德情感品质。
另外,祖辈成为了农村留守幼儿的主要照看人,他们大多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文化素质低,有的甚至是文盲,教育孩子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别是对孩子良好学习习惯和文明礼貌行为的培养不够重视。且不懂得科学的教育方法。加之在隔代监护中,祖辈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较多采用溺爱型的教养方式,只求物质生活上的满足,缺少道德上的管束和指导,面对幼儿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多持一种宽容甚至放任的态度,总是认为“孩子还小,以后再说,等长大了自然就好了”。祖辈这种溺爱的教养方式,容易导致孩子形成不良的品德行为,缺少基本的生活自理和自我保护能力,还助长了孩子过分依赖、娇气、独立性差等不良习气。
(二)幼儿园德育效果弱化
幼儿园是幼儿德育的重要场所,教师是幼儿德育的重要他人。要真正将德育落到实处,教师应首先在思想上重视幼儿的德育,并树立良好的品行典范。而在大多数农村幼儿园,德育往往被看成是可有可无的“软指标”,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部分教师从观念上认为对幼儿进行德育为时过早,意义不大,或是单纯地注重五大领域的知识教学,忽视了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这一基本培养目标。即使是具备一定德育意识的教师,在开展教育活动时也仅将德育的内容看做“附属品”,方法贫乏单调,不是灌输就是在最后环节稍带即过。另外,农村幼儿德育理论研究相对滞后,造成理论与现实的脱节或错位,而且德育内容往往较为松散或比较教条,未能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加之有些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应有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对幼儿多进行言语说教,缺少行为层面的榜样示范,难以激发幼儿对德育活动的兴趣,更难以体会德育的价值和意义,这会造成幼儿对于道德说教的逆反心理。
(三)家庭、幼儿园与社会三者互动机制缺失
多数人认为德育是教育机构的事,容易忽视家庭、幼儿园和社会三者互动对幼儿进行德育的重要性,这也大大制约了幼儿德育的效果。在农村,大部分留守幼儿都是由文化水平不高的祖辈照顾,这些照顾者把幼儿园当作万能保险箱,认为孩子的教育应当由教师全权负责,自己只需照顾好孩子的吃穿。在家园合作共育活动中往往也不予以积极配合,甚至有些祖辈家长会对幼儿园的一些品德教育活动提出质疑和反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园德育活动的开展与落实。当家庭、幼儿园和社会教育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或脱节时,就容易导致幼儿无所适从,在思想及行为上滋生出诸多问题。加之现在社会信息包罗万象,大众传媒充斥着幼儿的生活,仅就幼儿喜欢的动画片来说,其内容繁多,有积极健康的,也有一些充斥着暴力、攻击、自私和不健康的东西,幼儿由于自控力差、模仿能力强,在监护人无暇监督和正确引导的情况下极易沉迷其中而深受其害。
二、加强农村留守幼儿德育的对策
(一)发挥家庭在幼儿德育中的基础作用
1.引导父母注重亲子教育
父母的言行举止、道德品性、生活习惯等非文化知识方面的示范是最好的德育素材,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天然的影响。留守幼儿的父母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育儿观,不能认为把孩子交给长辈就“万事大吉”了,应意识到将子女托付给长辈教养的不利因素,并尽力加以弥补和消除。一般来说,留守幼儿的父母往往认为自己长期离家,亏欠了孩子,于是会通过给孩子买新衣服、新玩具、各种零食等来进行弥补,但再多的物质给予也不能替代亲情的传递。特别是在亲子依恋形成的关键时期,爱的缺失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因此,留守幼儿的父母要尽量创造与孩子接触和沟通的机会,例如经常给孩子打电话、利用网络与孩子进行交流或在节假日尽量回家陪伴孩子等,总之要多向孩子表达对他们的重视与关爱,用爱温暖孩子孤独的心,为幼儿良好道德品行的发展奠定基础。
2.挖掘其他家庭成员的教育影响
尽管祖辈对幼儿的教育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在祖孙关系中仍然蕴藏了独特的教育因素,即尊重和理解。祖辈家长不妨敞开心扉,接受孩子的顽皮和贪玩,并试图去理解孩子的天性,以尊重的方式教育孩子,让孩子愿意接受自己的教导。理解和尊重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幼儿潜移默化地将理解和尊重这些美好的品质内化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践行。此外,还应充分挖掘其他监护人或亲属对孩子的影响作用。父母不在身边,与孩子接触最多的就是监护人,他们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监护人的选择要慎重,要把孩子托付给放心可靠、素质较高的亲属照管。监护人应当负责任地对待孩子,切实尽到其看护、教育的职责。
另外,家里的同辈对幼儿的品德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皮亚杰指出,同伴关系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基础,同伴之间的交往有助于发展儿童的自我概念。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幼儿心理通向健康的桥梁,同伴也是幼儿学习、模仿的主要对象。因为他们相互之间的心理认同和亲密情感比较强烈,同辈孩子在共同生活中可以相互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年龄较大的孩子可以为幼小的孩子树立好的道德榜样,从而促进幼小孩子的品行发展。
(二)强化幼儿园在幼儿德育中的主导作用
幼儿园作为教育机构对幼儿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特别是对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的农村留守幼儿来说,幼儿园更应主动承担较多的教育责任。
1.教师应提升自身素养,从思想上重视幼儿德育
教师应善于创造充满爱和尊重的精神环境,关爱每个孩子,特别是善于去发现留守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引导和培养;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和孩子一起游戏,在平等的关系中和孩子保持情感上的交流,引发心灵上的共鸣;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每个孩子,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
教师还应严格要求自己,发挥榜样的示范力量和引导作用。在幼儿心目中。教师是具有权威的人,他们会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注意自己的言行态度对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各种榜样形象,如故事中的人物或和生活中的好人好事等,积极引导幼儿模仿和学习。利用榜样进行德育,有助于将抽象的道德认识具体化、形象化,易于幼儿接受。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运用鼓励和赞美的方式肯定幼儿的进步和良好表现,增强他们的上进心和自信心,从而有效促进良好品德行为的养成。
2.注重专门的德育活动和生活中德育的融合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儿童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中。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环节中,时时处处渗透着德育的内容,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帮助幼儿养成遵守规则、懂礼貌、有自制力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教师还可以根据幼儿喜爱游戏的心理特点,让孩子在快乐的游戏过程中,通过各种角色扮演来体验并逐步习得分享、团结、合作、互助、友爱等良好的道德行为。
除了做好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工作外,教师还可根据本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品德行为的发展现状,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一些专门的德育活动,比如讲故事、谈话和讨论、情境表演、参观活动等。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注重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活动形式应生动活泼、新颖有趣,切忌成人化和简单说教,这样才能使幼儿品德教育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幼儿品德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他们的品德行为广泛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待人接物过程中。日常生活为幼儿品德行为的反复练习与实践提供了机会,是实施幼儿德育最基本的途径。
3.因地制宜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活动
为了更好地做好农村留守幼儿的德育工作,幼儿园可为外出务工家庭子女建立个人成长档案,详细记录这些留守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及学习状况,并主动及时地与监护人联系,汇报孩子在园情况;定期召开以德育为主题的家长座谈会、提供学习资料,帮助家长改变重智育、轻德育的错误观念,切实提高他们实施家庭德育的能力。针对部分留守幼儿的品德行为偏差,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品德情感教育,给予这些幼儿更多的关爱。比如,可以通过与幼儿谈心、说悄悄话的方式,让幼儿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还可通过定期家访了解留守幼儿在家庭中的品德表现,与监护人共同引导幼儿,让孩子充分认识和改善自己的行为。实践证明,这些方法在培养农村留守幼儿良好的性格、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激发参与活动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等方面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三)注重社会因素在幼儿德育中的补充作用
1.在社会层面关注留守幼儿的德育问题
农村留守幼儿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需要社会的关注。首先,政府应加强农村文化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充分调动幼儿周围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形成强有力的德育合力,让农村留守幼儿在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中受到良好的道德熏陶。其次,政府、村委会以及妇联等部门要形成合作机制为留守幼儿服务,通过广播宣传、监护人培训讲座以及深入留守幼儿家庭实际指导等途径,切实提高监护人的素质与监护水平。最后,应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充分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有序流动,减少幼儿留守现象,让孩子在父母双亲的关爱下充分享受他们的美好童年。
2.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监管,挖掘其中的德育价值
信息环境是人们获取信息知识的外部环境,包括图书、广播、电视、电脑以及外界的各种信息传媒等,对幼儿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幼儿的品德发展也是利弊共存。由于幼儿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教师、家长以及社会要对这些信息加以控制和选择,特别是要加强对幼儿喜爱的文学读物、卡通动画片等的审核。例如,动画片在幼儿社会化的过程中往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动画片的情节发展主要是通过人物问语言交流与行为交往来展开的,这些人物问的语言与行为交往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一种社会交往的行为模式,幼儿在观看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这种行为模式的影响,往往喜欢模仿动画片中人物形象及行为。此外,还应善于挖掘大众传媒中有利于幼儿品德健康发展的各种信息。已有研究表明,那些观看过动画片中表现助人为乐、合作和共享行为的幼儿,要比没有看过节目的幼儿产生更多的良好行为。
3.保持幼儿园、家庭、社会三方德育要求的一致性
幼儿的可塑性很强,但控制力较弱,坚持性和稳定性也较差,这就决定了幼儿的品德教育决非是一劳永逸、一蹴而就的。正是由于幼儿容易随着外界环境的改变而变化,所以幼儿品德行为的培养必须重视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即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共同、长期的努力,形成教育的合力,保持教育上的一致和配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多方携手,持之以恒,才能有助于幼儿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责任编辑 罗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