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情绪是儿童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或应对社会生活情景的能量来源。愤怒是最基本的人类情绪之一,是一种幼儿常见的、激活水平很高的爆发式的负面情绪,它会对幼儿的生活产生困扰,甚至影响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本研究通过观察对小班幼儿愤怒情绪的表现方式、诱因以及应对策略进行了探究,以期为正确调节幼儿愤怒情绪、保障幼儿身心健康提供教育借鉴。
【关键词】小班幼儿;情绪;愤怒情绪;调节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9-0025-04
【作者简介】何为(1987-),女,四川南充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2010gt在读研究生。
一、问题的提出
情绪是沟通婴儿与成人交往的最初媒介,是儿童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或应对社会生活情景的能量来源。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J.B,Watson,1878-1958)指出,新生儿有三种非习惯性情绪:爱、怒和怕。伊扎特(Izard,1982)根据实验得出结论:3个月~4个月的婴儿就会表示愤怒,可见,愤怒是人的一种原始情绪反应。同时,愤怒也是幼儿常见的一种激活水平很高的爆发式的负面情绪,它会给幼儿在生活上产生可大可小的困扰,因此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合理地调节与排解。已有研究多采用实验法,主要从学理层面对幼儿的情绪应对策略进行了研究,而较少在生态化的教学情景中探究幼儿愤怒情绪的产生、表达及应对策略。本研究通过对小班幼儿愤怒情绪的表现方式、诱因及应对策略进行观察与探讨,以期为正确调节幼儿愤怒情绪、促进幼儿情绪能力发展、保障幼儿身心健康提供教育借鉴。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重庆市某实验幼儿园中的一个小班作为观察班,共30名观察对象,其中男孩18人,女孩12人,年龄分布在3岁~4岁。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事件观察法,具体观察以非参与、叙述性观察为主,每周二进行,连续17周。研究所使用的研究工具是《幼儿愤怒情绪观察记录表》,此表主要包括“幼儿愤怒情绪的诱因”“幼儿愤怒情绪的行为表现”以及“幼儿愤怒情绪的应对策略”三个维度的内容,并对幼儿愤怒情绪的起因和行为表现进行了编码。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通过对小班幼儿愤怒情绪的行为表现、诱因和应对策略三个主要维度进行观察,共收集记录小班幼儿愤怒情绪事件20起,整理数据并分析如下:
(一)小班幼儿愤怒情绪的表现形式
当我们处于愤怒的状态时,内心所承受的压力是很大的,因此愤怒的时间愈长,愤怒可能就会愈强烈,有时行为就愈难控制。因此,在幼儿处于愤怒情绪时,能够选择适宜的方式来表达自身的愤怒就很重要。
美窦(Madow,1972)在《愤怒》一书中,将愤怒的表现形式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修正过的表现形式”,即旁人一听便能知道当事人的愤怒,但其表现形式已经被修正而显得伪饰,怒气受到控制而比较不会伤到他人;第二类是“间接的表现形式”,这种方式是把愤怒隐藏起来,说者、听者皆不能直接感受到愤怒的情绪,诸如不满、挑剔、烦恼、苦恼、怨恨等形式;第三类是“沮丧的形式”,如忧郁、沮丧、无望、低潮等,比第二类——间接的表现愤怒更难被人察觉。在本研究所收集到的20件愤怒情绪事件中,小班幼儿的愤怒表现形式主要包括表情(愤怒,厌恶,冷漠)、言语和动作三个方面,具体统计结果如图表一所示:
1.表现形式
由图表一可知,小班幼儿愤怒情绪的表情(愤怒,厌恶,冷漠)表达率占100%,在20起愤怒情绪事件中幼儿都伴有愤怒表情,还有5起伴有厌恶表情,2起伴有冷漠表情;言语表达率占80%;动作表达率占45%。可见,小班幼儿主要通过表情和言语来表达愤怒情绪。在幼儿的表现形式中,言语表达包括有:哭泣、叫嚷、唾人和辱骂,其中哭泣所占比率最高;动作表达包括有:拍打、脚踢、摔打物品和逃跑。小班幼儿受其身心发展特征影响,往往采取最常见的表达方式,即直接表达,诉诸表情、言语、肢体攻击。因此,小班幼儿的愤怒也很容易辨识。
2.个体差异分析
情绪的表达是具有个别差异性的,这种差异可能源自文化、家庭、教养方式、性别或个人特质。例如:来自不同文化体系的人,承袭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受不同的社会传统所规范,因而在情绪的认识、情绪的归因,乃至于情绪的表达上都会有所不同。在本次观察研究中,小班幼儿情绪体验的个体差异主要体现在性别和气质上:在愤怒情绪的行为个体中,男孩所占比例为85%,女孩仅占15%,并且女孩的愤怒情绪表现形式均无动作表达。此外,平时活跃好动的孩子比安静的孩子更易愤怒。
(二)小班幼儿愤怒情绪的诱因
情绪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必有引发其产生的刺激。这些刺激既包括外在的人、事、物,也包括其他的一些内在的因素,如身心状况不佳、内分泌失调等。本研究通过观察,结合对幼儿进行适当、有针对性地提问,统计出小班幼儿愤怒情绪的主要诱因如图表二所示:
由图表二可知,在被观察的20起幼儿愤怒情绪事件中,因被教师批评或权益受损引发的占6起,因同伴冲突引发的占5起,因身体不适引发的占3起,因不喜欢、厌倦引发的占2起,因嫉妒引发的占2起。其中,教师批评、权益受损和同伴冲突在诱因中所占比率最大。
1.教师批评或权益受损、同伴冲突
观察发现,小班幼儿愤怒情绪产生的主要诱因有三方面:(1)遭到教师批评。即由于幼儿不遵守纪律、没按要求完成任务或是由于教师失误冤枉了幼儿,使幼儿遭到教师批评。(2)权益受损。包括幼儿遭到其他幼儿的言语攻击导致自尊受伤(例如:“他在班上最调皮”);东西被他人弄坏;玩具或食物被他人抢走等。(3)同伴冲突。以为争抢食物、玩具、空间引发的同伴冲突为主。
2.身体不适
身体不适主要包括生病和没有睡好觉。生病和没睡好觉之所以会引发愤怒情绪,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生病伴随身体的不适,容易使人产生自我的可怜感、挫折感觉,使幼儿变得更脆弱,对环境的要求也会变得更高;二是幼儿在生病和没睡好觉的状态下,不佳的负性情绪体验导致幼儿不满意自身的状态,进一步泛化为不满环境中的刺激,从而产生愤怒情绪。
3.被忽略
幼儿如果总是被忽略,得不到想要的物品或关爱,也会以愤怒的方式来唤起我们的注意。例如:在观察中研究者发现,当教师给小伙伴喂饭而不给自己喂饭时,有的幼儿就会通过愤怒的表情或哭声来换取教师的关注,以期达到让教师也给自己喂饭的目的。还有时,由于我们未能善待孩子,孩子就有充分的理由感到气愤,他们会迅速、强烈地进行抗议,他们的目的是要人爱而并非想伤害任何人。
4.嫉妒、不喜欢
嫉妒也是导致幼儿愤怒的重要原因。例如:当两个幼儿在做同样或类似的事情(画画、做操等)时,教师对一个幼儿的表扬也可能会伤害到另一个幼儿,并引发其愤怒情绪。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长处。教师要注意鼓励、表扬每个小朋友,使幼儿都充满自信,能够彼此欣赏对方的优点、彼此学习,而不是嫉妒。另外,不喜欢或者说厌倦也是导致幼儿愤怒的潜在原因。
综上可知,引发幼儿愤怒情绪的诱因很多,这些诱因未必单一出现,有时混杂在一起。
(三)小班幼儿愤怒情绪的应对策略
情绪调节是为了使个体在情绪唤醒情境中,保持功能上的适应状态,使情感表达在可忍耐且具有灵活变动的范围之内。Dodge(1989,1991)根据情绪调节来源的不同将情绪调节划分为内部调节和外部调节。内部调节来源于个体内部,如个体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调节;外部调节来源于个体以外的环境,如人际的、社会的、文化的以及自然的等方面的调节。本研究中,当小班幼儿产生愤怒情绪时,主要通过幼儿调节和教师干预这两方面的应对策略来调节情绪。幼儿愤怒情绪的调节过程也是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的过程。为了对这两方面的应对策略进行探究,本研究通过观察作了如下统计。具体参见图表三:
1.幼儿调节
幼儿调节是指在教师干预或不干预的前提下,幼儿自身对愤怒情绪进行了处理。在研究者收集到的20起小班幼儿愤怒情绪事件中,幼儿对愤怒情绪的调节率占70%,主要包括三种方式,其中,自由发泄占25%;转移注意力占25%;问题解决占20%。
(1)自由发泄:自由发泄属于内部调节。指教师未看到幼儿的愤怒情绪事件或看到了幼儿的愤怒情绪事件而不作出任何语言或行为上的反应,听之任之,教师对幼儿愤怒情绪的态度是比较模糊的,幼儿进行了自由发泄。例如:教师正带着幼儿唱歌做律动,而有一个幼儿发怒离开集体,到一旁摔打玩具,教师看见了,却没有表现出任何制止或鼓励的态度与行为,仍然按照计划带其他幼儿唱歌做律动。任由该幼儿摔打玩具进行发泄。
(2)转移注意力:注意力转移是指当幼儿处于愤怒情绪状态时,被其他事物、情境所吸引,而不知不觉地忘掉愤怒这一情绪体验。它既包括教师忽略、幼儿自发地进行,又包括教师创设情境并进行有意识地吸引后,幼儿通过调节自身转移了注意力。由于小班幼儿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愤怒只是短时的,且他们容易被其他玩具或活动吸引,因此,注意力转移对于不太激烈的愤怒情绪是较好的应对策略。例如:有幼儿在愤怒的时候就会选择画画来释放负面情绪,在绘画的过程中,幼儿渐渐转移注意力,忘了愤怒情绪体验,融入了绘画情境和审美享受中,产生了愉悦的替代情绪。
(3)问题解决:该策略主要发生在因同伴冲突引发的愤怒情绪事件中,由冲突的另一方发起,通过主动号愤怒情绪行为个体进行沟通、讨论或是安抚、道歉,以达成共同谅解,排解愤怒情绪。研究发现,由于小班幼儿的愤怒情绪持续时间比较短,在单纯由同伴冲突引发且没有教师干预的愤怒情绪事件中,问题解决策略是比较有效的。
2.教师干预
幼儿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和可塑性决定了教师在幼儿情绪调节中所起的作用举足轻重。本研究中,面对幼儿的愤怒情绪,教师采取了不同的干预策略,所使用的主要干预策略有“说明指导”等5个方面,其中,“说明指导”和“鼓励强化”使用率较高,分别占15%。教师的总干预率达到60%,对幼儿愤怒情绪的排解及其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说明指导:教师为了制止或排解幼儿的愤怒情绪,明确告诉幼儿应该怎样做,不可以怎样做。例如,一个幼儿生气摔打玩具,教师说:“玩具是给大家玩的,是大家的东西,你不可以摔。你摔它就像别人摔你一样,会痛。”
(2)安抚:教师为了稳定幼儿的情绪,在策略上采取温和、宽容、理解的态度与幼儿进行互动。例如,当幼儿身体不舒服时,教师就多给他关爱,抱抱他。
(3)批评压制:指教师用语言或行为指出幼儿发怒是不对的,提醒幼儿注意并告知其不可以继续,给予幼儿惩罚或提出要给予其惩罚。
(4)鼓励强化:教师以语言、实物、表情或动作鼓励、强化幼儿的正向行为,以达到调控幼儿愤怒情绪的目的。例如,当有一幼儿骂人时,教师蹲下轻抚幼儿的头说:“××平时最听话了,从来不骂小朋友的,骂人是不对的,我们××不骂人好不好,做个乖宝宝。”
(5)提醒后果:采用直接的语言说明或暗示的方法来提示幼儿如果继续发怒所即将得到的结果。例如,一个幼儿扔别人的东西,教师说:“××再扔小朋友的东西,他马上也会扔掉你的东西,不听话,小红花也没有你的了。”
从以上干预策略可知,教师对幼儿愤怒情绪的干预方式多是教师加以主导控制,而不是营造出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发挥幼儿情绪调节的自主性,促进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幼儿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和可塑性决定了教师在幼儿情绪调节中的不可或缺性,但这不等于教师可以替代幼儿的主体地位。在幼儿的情绪调节中,教师需要对幼儿进行引导而非控制。此外,无限制地发泄愤怒或是完全压抑愤怒,两者都不是真正消除愤怒的好办法。在对本实验幼儿园的研究中,“自由发泄”占25%,“批评压制”占10%,共占35%。这也进一步说明幼儿愤怒情绪的应对策略还有待科学化。
三、结语
科学的观察和分析不仅利于观察者客观了解小班幼儿愤怒情绪的表现、诱因,且能帮助幼儿教师深入剖析背后的原因,采取合理策略进行适当干预。此外,对幼儿进行科学的观察与评价还能促使幼儿教师进行教学反思,达成自身专业成长。
(责任编辑 张付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