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钦
(福州市晋安区启智学校 福建福州 350012)
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学习数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逻辑思维的过程。而智障儿童由于生理的缺陷,使其理解、记忆、逻辑思维等各种能力较弱,这给他们学习数学造成极大的困难。因此在培智学校里就出现教师不喜欢教数学,学生不爱学数学的现象。但是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明确指出《实用数学》是属于一般性的课程,同时还提出要培养智障学生具有初步的计算能力、初步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1]笔者认为要想解决这个矛盾,学校和家庭必须紧密配合,可以从生活入手,让智障儿童在生活中轻松﹑快乐地学习数学。
杜威认为“生活即教育”。强调了教育与生活的本质联系。[2]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来源于生活,植根于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离不开数学。例如从早上几点起床﹑穿几件衣服、坐几路车上学到放学后打电话给父母﹑去超市买东西﹑晚上看几频道的电视等等都跟数学知识息息相关。家长可以利用生活情景,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润物细无声地对智障孩子进行数学知识的渗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些数学概念就能深深地刻在孩子的大脑里。为将来到学校系统地学习数学知识做好储备。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罗莎琳德·查尔斯沃斯认为儿童学习分为自然的、非正式的和结构化的三种形式。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在兴趣、好奇心等内驱力的驱使下自发地探索世界时,就属于自然的﹑非正式的学习形式。由于这两种学习是由孩子自主萌发的,所以孩子学习的兴趣高,学习的主动性强。大人如果能及时发现捕捉到孩子的闪光点,适时地给予眼神交流、点头、微笑、语言描述等反馈,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3]如:当孩子在洗澡,看到身上泡泡很多而发出惊叫时。妈妈就要及时表扬孩子:“宝宝真棒,看到了自己身上泡泡很多!”接下来孩子就会愿意与妈妈一起玩辨认“泡泡多与少”的游戏。这不仅能丰富了孩子的数学经验,还发展了辨别判断能力。
数学是一种符号,语言也是一个符号。但是人们为什么总是觉得语言比数学好学呢?关键是大人总是帮孩子把抽象的语言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让孩子意识到语言与自己周围的事物紧紧相关,自然而然孩子有意识地掌握语言的愿望就会越来越强烈。伟大的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成人只要给孩子准备一个有利于学习数学的环境,他也会像学习语言一样主动学习数学。[4]智障孩子则更离不开具体生活环境的支持。因此家长要积极为孩子创造有利于学习数学语言的环境,重视对智障孩子数学语言的培养,让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生活中的具体事物一一对应起来,使其深深地扎在孩子的心中。
学校的课堂教学一般是采用严谨的﹑一本正经的结构化教学形式。[3]这种教学形式的目的性太强,教师往往只关心学生对知识点是否掌握,经常是通过“一问一答”这种流于形式的启发式教学把学生引到教师所预先设计的教学活动中。由于智障学生生活经验少、各种能力弱,因此往往很难适应这种教学模式。这就需要培智学校的教师把课堂教学形式生活化,情趣化,让智障学生在活动、游戏、日常生活情景中来学习数学知识。[5]例如:在复习数字1—3时,笔者不是简单地让孩子复习认数、数数、写数。而是创设一个生活情景,告诉孩子我们要到农场玩,先让孩子认识老牛、鸭子、公鸡这三种动物。接着教孩子学会用体态语言和声音来表演这几种动物。最后才将数字卡片贴在动物身上,再请学生看着动物身上的数字来表演。这样可以将严肃的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静态的数学教学动态化;枯燥的数学知识情趣化;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使学生既掌握数学知识,又了解到生活常识,还能补偿智障学生的大动作缺陷,可谓是一举多得。
前苏联教育家斯托利亚在《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很多看似抽象的数学符号其实蕴藏着生动有趣的东西。[6]培智学校的数学教师要学会在不改变知识的前提下,结合智障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抽象的数学符号或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转化为形象生动的日常生活语言,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如:识记数字“7”的字形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的不同说:“7像镰刀、7像锄头、7像老爷爷的拐杖”。再如教“2+3=?”教师可以说“妈妈有2粒糖,宝宝有3粒糖,合起来有几粒糖?”这样会让智障学生更容易理解与识记。由此可见教师数学语言的生活化是引导智障学生轻松理解数学、掌握数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数学知识本身来源于生活。数学问题其实就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智障学生不可能去学习一些深奥的数学知识,他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必须要为其生活服务,能够学以致用。这就需要教师要善于把书本的数学问题转化为生活问题。比如在小数教学中,培智学校的教师不能像普通小学里的教师那样,跟智障学生讲小数的意义﹑小数与整数的区别等等。而是要将小数问题直接转化为生活中的商品价格,只需教会智障学生懂得看6.70;53.80;0.70等小数所表示的商品价格就达到学习小数的目的了。
教具是智障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各种新颖教具和多媒体被广泛地运用到课堂中。但是色彩鲜艳的教具和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演示却无论如何也代替不了生活中的简单教具。这是因为市场上的教具虽然很漂亮,但是有些教具智障学生根本就不认识,反而会给他们学习制造障碍。多媒体演示虽然很形象但不如让智障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来得深刻。因此培智学校教师在教具的选择上,要首选生活中的教具,这样会让学生感到更加亲切。譬如在教学“对应”数学概念时,笔者就选择了衣服、裤子、碗、筷子、牙刷、牙膏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来做教具,会显得更有意义。
1.家长与学校可以共同来制定教学内容
智障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必须要符合其实际智能。英海德认为智力落后儿童的认知程度同皮亚杰的四个认知阶段存在如下关系:重度智力落后——感知运动智能;中度智力落后——前操作思维;轻度智力落后——具体操作阶段;临界智力落后——形式阶段。[7]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鼓励,越来越多的轻度智障儿童到普通小学随班就读,使得培智学校的学生主要以中度和重度为主。他们的智力都只能停留在感知运动阶段或前运算阶段。教师和家长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共同来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既不拔高也不降低。智障学生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择还必须遵循两个原则:一是符合智障学生的智能,二是要解决智障学生当前最需要解决的生活问题。要做到数学内容和生活问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家长与学校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必须要一致
智障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差,迁移能力更差。如果课堂上教师的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和家长辅导的方法存在很大的差异,那么他们就会对所学的新知识感到茫然,不知所云,无所适从。因此为了让智障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学习数学,家长和教师事先要沟通,保证教学策略一致。
学校生活是学生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学校可以将教室布置成一个小社会,分为购物区、生活区、游乐区等。在每一个区域都摆放一些跟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用品。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学习区域,把数学课堂变成学生的生活演练基地。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身的操作、体验、发现,才能体会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例如认识钟表时,就可以选择在生活区学习。老师在生活区挂一盏钟,让学生观察,说说你几点到学校、几点上课、几点吃午饭、几点午睡、几点放学等等。让智障学生在具体的、感性的生活环境中学习,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用的才是最有趣的”。这既是人类情感的一种价值取向,也是孩子产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因此,用“数学”很重要。[8]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帮助孩子将每天在数学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及时地运用到生活中,把日常生活变成孩子数学知识的实践场所。当学校在教认识人民币这个单元时。家长就要抓住生活中每一次用钱的机会让孩子大胆地去实践、去尝试。每天可以带孩子去市场买菜;周末到游乐场让孩子自己去买票;每月家里的水电让孩子去缴等。只有让孩子不断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才会日益浓厚。
只要家长和学校能够紧密配合,让智障儿童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把生活和数学结成为一对亲密伴侣,就能激发智障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真正学会能够正确的理解、运用的数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从而越来越喜欢数学。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基[2007]1号[EB].(2007-02-02)[2012-05-18].http://www.moe.gov.cn.
[2]晏唆根.让数学教学植根于生活之中[J].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09(2):46.
[3]罗莎琳德.查尔斯沃斯.3-8岁儿童的数学经验(第五版)[M].潘月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8-22.
[4]钱继芳.蒙台梭利幼儿数学教育/蒙台梭利教育实践中国[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2-3.
[5]陈华娟.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导数学教学[J].现代特殊教育,2012(2):26-27.
[6]吴凯莉.数学是数学语言的教学[J].青海教育,2006(3):40.
[7]陈云英.智力落后儿童教育的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3.
[8]玛利亚.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教法[M].李继勇编著.吉林:延边大学出版社,20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