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 洋
当代,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全球化、一体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取向愈益显现,国际化进程也不断加速,现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并在许多经济持续发展国家取得了实质性的较大进展。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推进和实现,离不开高素质、高水平、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师队伍,只有深入推进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才能更好地把握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从而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对此,有学者就曾指出:“教师的国际交流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核心部分”,“具有国际知识和经验的教师可以直接推动教学、科研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1]地方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主要围绕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为根本目标。这些人才不仅要具有较高的知识、技术和能力,而且还要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经验,能够开展国内外的技术合作与交流。由此可见,加强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地方本科院校改革与发展的客观需求和必然选择。本文拟以徐州工程学院为例,对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国际化有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以期能引起大家的关注和争鸣。
对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内涵的解读,国内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张华英认为:“师资队伍国际化是指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的利用已不再局限于一个地区或国家的范围内,而是以本民族的文化为背景,超越国家的范畴,在全球范围内开发、配置、使用,即高校教师资源的开发、利用呈现国际化的格局。”[2]顾华锋认为:“师资队伍国际化就是建设一支具有全球化意识、国际视野、跨文化教育背景和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能把握所在学科专业领域的国际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在全球范围寻找教育资源和进行资源配置的教师队伍。”[3]谢斌和郑文主张应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进行界定:“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广义上应包括师资队伍建设的管理理念国际化、建设措施国际化、队伍国际化等;狭义上主要指队伍国际化,是一所大学中外籍教师(包括聘用教师和访问学者等)以及留学归国人员(包括“海归”学者和通过创造各种条件送到国外进修学习的本校教师)在教师总量中所占的比例。”[4]倪雅则指出:“师资队伍国际化是指建设一支有跨文化教育背景的教师队伍,主要由三类人群构成:第一类人群是由学校派往国外进修后归国的各个学科中的优秀教师;第二类人群为拥有国际教育背景或在国外获得文凭的优秀人才;第三类人群则是来自不同国家的优秀外籍教师。”[5]
上述这些对师资队伍国际化内涵的界定,虽然认识的视角和侧重点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也表现出一些共同特征,即都强调师资队伍国际化的跨文化性,其根本价值取向是注重教师综合素质尤其是国际化能力的培养,如教师的国际视野和国际观念、教师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教师对所从事学科专业国际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把握能力以及教师的国际合作与创新能力等。据此,笔者认为,所谓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国际化,是指地方本科院校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区域经济发展国际化的时代诉求,着力打造一支具有跨文化教育背景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同时人才的合作与竞争、教师队伍的资源配置及其管理也达到一定程度的国际化水准。若从教师队伍整体的视角来看,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国际化的衡量指标主要表现在人才的合作与竞争、教师队伍的资源配置以及管理等不同的方面的国际化程度;若从教师个体的视角来看,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国际化的衡量指标则主要取决于教师自身素质的国际化程度。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国际化不是一个阶段性的静态的结果,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随着学校办学层次和水平的不断提升,其师资队伍国际化发展速度会越来越快,发展水平也会越来越高。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说,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完整结构,事物的结构决定事物的功能。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具有自己独特的构成因素,主要包括人员组成国际化、学历学缘国际化、文化知识素养国际化、能力素养国际化以及合作与交流国际化等五大方面。这五个方面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只有实现它们之间的协调统一和共同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的提高。
人员组成国际化是指教师队伍中具有国际教育背景的教师与没有国际教育背景的教师、外籍教师与本国教师之间的比例构成,这种比例构成在外语类学科专业中比重要大些,而在非外语类学科专业中所占的比例则可以相对小些。人员组成国际化是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国际化的一个最直观的构成因素。
学历学缘国际化是指教师队伍中具有本科和研究生学历、具有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在哪个国家的哪个高校接受的高等教育以及毕业之后的工作或创业实践经历等方面的比例构成,这种比例构成在学历学位上要突出低、中、高之间的合理搭配,在学缘上要尽可能丰富多样、百花齐放,要力求达到国际化所要求的结构标准。
文化知识素养国际化是指师资队伍中的人员所拥有的文化知识、教育教学理念以及教育技术手段和方法等符合国际化人才标准,具有较强的通用性,能为他国、他民族所承认和接受;具有交流性,能与外国进行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具有开放性,能够充分地对外进行开放与共享;具有创新性,能够在教育教学过程、课程和教学内容开发、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中充分地加以发挥和运用。[6]
心理学认为,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保证活动任务顺利实现的个性心理特征,它不仅包括一般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而且包括特殊能力如语言能力、操作能力、人际沟通和协调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由此可见,教师能力素养国际化既是指一般能力的国际化,也是指特殊能力的国际化,只有从这两个方面有机结合的角度来加以研究和分析,才能使教师能力素养达到国际化的真正要求。
合作与交流国际化是指教师能够经常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同时在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数量多少、层次高低以及质量好坏等方面能够达到国际化要求,教师国际交流与合作不能仅局限于少数几个发达国家和地区,也不能仅限于少数几所世界著名大学,而应当促进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地开展教师国际合作与交流。
徐州工程学院作为一所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虽然成立时间较短,但学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战略,近年来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学校从2010年起启动了师资队伍建设 “五大工程”,有效改善了学校师资结构,较快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养。其中,“中青年骨干教师海外培训工程”是一个开展最好、最具特色、最符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应用型人才办学目标的工程。徐州工程学院在推进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方面所采取的主要策略有以下几个方面:
重视和加强国外教师的招聘,是实现师资队伍人员结构国际化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对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更是如此。为此,徐州工程学院在近几年加大了海外教师的招聘工作。第一,学校组队去美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国开展海外教师招聘活动,产生了较大影响。第二,积极参加每年举办的“长三角海外人员人才交流会”以及其他国际人才招聘会,以优惠条件吸引海外人员来校任教。第三,利用《新华日报》等报纸媒体发布海外人才招聘信息,扩大和畅通人才招聘的渠道。第四,加大外籍教师的聘任,来自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韩国等国的十几名外教来校进行教学活动。
第一,学校出台相关文件政策,鼓励教师到发达国家进行留学和学历提升,对于取得海外博、硕士学位的分别给予奖励5万元和2万元,同时在海外留学期间工资和福利照发。第二,积极争取“国家留学基金委”海外留学项目资助,先后有3位教师获得了该项目支持,分别赴美国和俄罗斯公费留学。第三,积极制定和出台相关政策,花大气力引进国外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教师来校任教,学校在办公条件、科研条件、住房以及奖励方面均制定优惠政策。第四,在对海外人才进行引进时,十分注意对这些人才的国家背景、学校背景、导师背景和学科背景等加以考察,以期能实现其学缘结构的合理优化。
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师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跨文化性”,其符合国际化人才标准,能为他国、他民族所承认和接受。这就需要学校为教师创造条件,能实地感受国外的风俗习惯、文化氛围和教育科研特色。为此,2010年以来,学校先后组织19名青年骨干教师到加拿大培训21天;两批41名中青年学术骨干和管理干部到美国加州大学长滩分校培训28天。通过海外培训,拓宽了教师的教育视野,扩大了教师的学术交流,提高了教师的文化知识素养,从根本上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
近年来,学校先后派出13名专业教师到法国圣太田商学院、俄罗斯圣彼得堡理工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商学院等国外合作院校进修学习,派遣16名教师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知名大学进行访学,派遣33名英语教师到英国进行28天专业培训。通过培训,促进了受训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同时也为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提供了机遇。如赴英国培训返回后,教师们积极把所学的理论与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教学科研实践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其中1名教师的研究成果“人文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改革研究”被确定为江苏省201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文化精品研究课题;他发表的一篇论文《语言学对英语阅读能力的影响》还获得了江苏省2011年社科类成果交流大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近年来,学校积极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系,加强与国外高水平专家、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和感情联络,努力实现教师学术的零距离国际对话。学校已2次召开国际化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电工大学、法国圣太田商学院、韩国大佛大学等高校代表应邀参会。学校还组织国外友好高校参加“徐州国际教育合作论坛暨徐州首届国际教育合作展”,共同探讨国际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近年来,学校共接待外籍专家和访问团58批次160余人,其中,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电工大学、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新泽西工程学院、法国圣太田高等商学院、韩国忠州大学和新西兰奥克兰商学院等代表团先后访问我校。学校邀请了著名科学家、社会活动家、国际环境岩土工程协会主席Hi1ary I.Inyang教授,兼职教授、美国新泽西工程学院Jay N.Meegoda教授、英国著名矿山地质环境工程学家Sue Struthers教授、哈佛大学杨一冰博士等国外知名学者专家来校讲学30多场。除了“引进来”,我校还努力“走出去”,派遣教育交流团先后访问了英国、美国、法国、澳大利亚、韩国、俄罗斯和新西兰等友好学校。通过与这些国外高校的合作交流,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大大提升了我校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和素养水平。
[1]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跨世纪的大趋势[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13.
[2]张华英.人才国际化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仁[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03,(4).
[3]顾华锋.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创新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7,(4).
[4]谢斌,郑文.广东高师院校师资队伍国际化探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5]倪雅.地方综合性大学师资国际化的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8).
[6]冯海志.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探析[J].韶关学院学报,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