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 茹
1998年教育部师范司正式启动“面向21世纪培养专、本科学历小学教师专业建设”项目,杭州师范学院和南京师范大学在全国率先招收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至此,我国开始了高校设置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尝试。2002年,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被正式列入国家教育部设置的本科专业目录,本科层次的小学师资培养正式纳入高等教育体系。但其生存环境与生存状态是否有了明显的好转或质的提升呢?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在师范教育新的格局尚未正式形成、新的培养模式尚未正式建立、新的培养机制和动力尚未健全之时,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面临着巨大的困窘与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社会经济越发活跃,就业机会越来越多,新的职位不断推出,学生就业的观念也在更新,对于从事生活相对平淡、不直接产出物质产品的教育事业,学生普遍缺乏激情。广西在近两年的高考志愿填报中,填报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考生人数远远达不到招生人数,不少院校是在复征志愿后再调配志愿才勉强录满指标,报到的情况也不是特别让人满意,广西玉林师范学院2006第一次招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报到率为60%,广西梧州学院2007第一次招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报到率为79%,皆在当年全院各系学生报到率中名列倒数第一。虽然近几年有所上升,但与其他专业相比,仍然较低。报读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考生到大学报到后,还有相当一部分要求转专业。此外,生源素质的整体水平下降是不争的事实,多年的招生表明,高分考生报读师范类的稀少,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录取的考生绝大部分刚上二本线,这和中等师范招收的基本是优秀拔尖的初中毕业生相比,生源素质的落差极为明显。
进入21世纪,适龄儿童人数渐次下降,使得对小学师资的需求比例减少,甚至出现负增长的情况。据《北京青年报》2003年12月29日报道,北京市目前中小学教师还缺3000人,但师资状况是小学超编,初中持平,高中缺编;以湖南省为例:湖南省小学生人数由1998年的805万迅速下降至2005年的517万,相应地,小学教师的需求量也由36万下降至23万。小学教师的就业形势由此可见一斑。同时,一些师范大学本科生(非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甚至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也会“俯就”小学教师行业,而这种可逆性(指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毕业生到高一层次就职)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本来就不大的小学教师就业市场受到各方抢占,无疑使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就业空间愈显局促。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进入高等教育的运行系统后,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注意,而是成为高校学科群体发展的附属和陪衬。长期以来,无论是我国《学科分类与代码》的国家标准,还是学问教育的《学科、专业目录》,在一级学科“教育学”之下,与幼儿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相并列的是普通教育学,“普通教育学”之下设立了中等教育学和初等教育学两个三等学科。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在高校学科趋向多科性、综合化的发展中被挤到了学科的边缘。
小学与初中教师教育一体化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因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这就需要培养一批能够从整体和全局上把握九年一贯义务教育课程目标、结构和功能、承担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教育教学的师资。同时,小学与初中教师教育一体化也是解决中小学师资供求矛盾的现实需要,在小学师资相对过剩时,可以向中学合理流动,从而实现供需总体基本平衡。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是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培养小学教师的专业,是定“向”在小学、定“格”在本科的专业。这样的专业性质决定了该专业在培养本科学历的小学教师时,不能一味追求大学教育层次的“格”,忽视或淡化了该专业面向的是小学教育,而应当将大学教育精神与小学教育特色紧密结合起来。首先,应吸收中师、大专小学教育专业的有效经验:重视师范生的专业情感的培养,注重“三字一话”等职业技能的训练,在培养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实施上加强与小学教育的联系。同时,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还应渗透大学精神,为学生提供一种精神氛围,这种精神氛围的特点是:第一,应具有通识性,即对学生实施通识教育,将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相结合,尤其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第二,应具有开放性与批判性,改变中师、大专培养的小学教师缺乏对思考能力、批判能力等素质的培养,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要培养开放性的教师,他们能积极、理性地思考教育中的问题。第三,应具有弹性。传统中师、大专小学教育专业培养过程弹性非常小,在课程上基本是必修课一统天下,学生只能按专业设定的路线发展,在管理上非常严格,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对学生培养应以引导、熏陶为主,为学生的生长提高自由的环境,开设丰富的选修课,供学生拓宽知识面,发展个性。第四,应具有发展性。培养学生的终身教育发展观,重视学生自我学习与发展意识的培养。
首先,要加大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将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加强选修课、综合课、实践活动课、微型课的设置,通过丰富多彩的课程设置,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优化课程内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应加强通识类课程的建设,增加人文科技、艺体类的课程,力求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使学生具备做人、做事、做学问必需的基本素质,为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活、甚至整个生活奠定基础。第三,在课程实施方式上,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任课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尤其是教育类课程的教师必须打破以“教室中心、教师中心、课本中心”为特征的传统教学形态,积极尝试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在“教”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抛弃对健全理论体系的一味追求,加强与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联系,重视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情意三方面素质的发展。
农村小学所处环境闭塞,交通不便,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收入低;而城市中大学生就业市场日见饱和,且通往农村就业的渠道始终不畅,造成城市滞胀、农村空缺等严重的局面。如由政府出面制定对边远落后地区农村小学定向培养师资的政策,与当年当地考生(必须是上线考生,也可适当降低标准)签订协议,确定毕业后的服务年限,政府拨出专款对培养对象的有关大学生给予补助。这样既解决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又解决了农村小学师资缺乏的难题。
一个新专业由诞生到成熟,必然要经历阵痛,如今的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正处在这一阶段。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对这一专业抱有信心,用积极的态度应对目前的困难,使这一专业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1]李志厚.关于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11).
[2]黄甫金、申仁洪.小学教育专业模块整合式课程的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02,(9).
[3]杨德广.关于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探索[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9).
[4]高师项目课题组.关于构建本科学历小学教师专业的课程体系研究[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2).
[5]谢广田.小学课程改革与小学教师的培养[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