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素华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领导要明确责任,分层管理,相互配合,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协调有序地进行。
l.将“积极心理学”贯穿到整个课程体系内。长期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直把存在的心理问题、成因分析、改进措施作为讲课的主要内容,这种“关注问题”式的教育方式,往往把学生看成是消极的、被动的,不仅达不到教育的效果,还有可能导致学生过多地关注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号入座,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而“积极心理学”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目的在于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的发展,并探索人的健康发展途径。将“积极心理学”思想引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幸福感、希望、乐观等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挖掘学生积极的心理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自我成长。
2.围绕“以理论为基础,以应用为引领,以自助为目的,以发展为核心”的课程设计理念,优化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第一,从大课程观的视角构建一个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即构建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主干、包括系列延伸课程、热点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和系列专题讲座在内的课程群体系[1];第二,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建立“1+6”多元法教学体系,即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案例教学、团体心理辅导、心理视频赏析、心理测试、角色扮演、成长性作业等6种辅助教学方法,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延伸。
l.成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学校分管领导任组长,其它相关中层领导任组员;制定《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暂行办法》,明确领导、老师、学生的相关责任以及有效的预防和干预办法,预防重大心理事故的发生。
2.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建设。建立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平台,由学校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院(系)心理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健康信息员组成的四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首先,专职心理辅导老师负责在师生中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对四级网络成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其识别问题学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上报的心理危机信息,及时制定心理危机干预方案并进行处理。其次,院(系)心理辅导员负责具体落实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识别心理异常学生,并及时处理和上报。再次,学生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健康信息员通过接受专业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培训,在师生之间进行信息沟通,成为心理问题学生的发现者、陪伴者、帮助者,对严重心理问题及时上报。
3.面向所有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档及筛查,形成早发现、早评估、早预防、早干预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尤其对“需要关注”、“重点关注”的学生进行长期跟踪辅导,加大护防力度,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给予有效的心理帮助和人文关怀。
4.个体心理咨询与团体心理辅导有机结合。个体心理咨询不仅能直接解决来访学生的心理困扰和问题,而且能间接地促使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上做出改变,从而提高其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景下,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知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大学生所遇到的心理困惑多为发展性问题,所以在大学生中开展认识自我、人际关系、时间管理、两性成长、职业生涯规划等团体心理辅导尤其适合。将个体心理咨询与团体心理辅导有机结合,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对于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促进其健康发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l.利用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首先,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开展各类专题讲座,例如通过面向全体新生开展“适应大学新生活”的专题讲座,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适应期;通过面向女生举行“认知自我,健康发展”专题报告,提高女生自我保护能力和自尊自爱意识。通过面向骨干学生开展“大学生常见心理困惑及危机预防”专题讲座,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及互助能力。其次,通过师生共同编印、发放《大学生心理健康应知应会手册》、《心理健康报》和心理健康宣传页,建设“心灵港湾”网站,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开放心理阅览室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2.成立大学生心理社团。在许多高校中,大学生们自发成立了“心理服务部”、“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及“心理朋辈小组”等称呼各异的心理社团,很好的弥补了高校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不能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活动的现状,另外,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相互影响大,他们能够更具体地提供和反映学生在身心健康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的优势,为学校全面掌握学生的身心健康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咨询和辅导提供了便利通道。
3.对大学生心理团体给予大力支持。一方面加强专业培训,提升心理社团成员的心理教育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心理社团开展各种心理健康宣传活动,通过自办报纸、开设网站、网上论坛、板报、橱窗、宣传册、心理影片赏析、心理知识图片展览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实现“健康自己,关爱他人”的目的;通过举办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情景剧大赛、心理博客大赛、心理微博大赛等,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力。
l.建立完善的工作制度。明确责任,责任到人,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层层有人管、面面有人负责。学校要针对各个层次的相关领导及师生制定明确的工作职责和各项规章制度,强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将工作制度化,如制定《心理咨询的原则》、《心理咨询师工作守则》、《心理服务部成员工作守则》等,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序开展;学校其它各级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均要制定出有效的规章制度,支持并协助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顺利完成各项工作。
2.保证经费投入,加强软硬件建设。高校应为心理健康教育划拨专项经费,并纳入到常规性经费预算中,做到专款专用,如购置心理测评软件和心理学书籍、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改善心理健康教育场所与设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专兼职心理咨询教师培训学习等,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提供物质基础。
3.建立“学校—家庭—社会”支持系统,从整体上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高校教育者要树立整体教育的新观念,建立“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的立体心理健康支持系统,通过各种渠道将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纳入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培养计划中来。首先,改变过去忽视、低估大学生家庭教育的作用,要重点关注大学生的家庭状况与成长经历,通过如下途径让父母有意识地参与到学生的成长发展中来,重新学习和调整错误的教育理念和教养方式。第一,通过向家长发放心理健康手册等传递新的教育理念;第二,建立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档案并及时向家长反馈教育建议;第三,建立家长委员会,邀请不同年级、不同职业的家长来校共同探讨学生的成长问题;第四,通过家长热线、网络(家长园地)建立“家—校”沟通平台。其次,保持和强化社会教育的补充和延续作用。第一,通过宣传提高全社会的心理健康意识;第二,继续建立健全对贫困生等特殊群体的资助和奖励制度;第三,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实习提供有利的条件;第四,从制度上为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提供支持。
[1]潘柳燕,刘惠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初探[J].高教论坛, 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