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瘀在高血压病病机中地位的转变

2013-02-20 04:25谭元生李晓屏叶舒婷
吉林中医药 2013年11期
关键词:医家瘀血高血压病

谭元生,曾 勇,谭 超,李晓屏,叶舒婷,卿 俊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长沙 410000)

血瘀在高血压病病机中地位的转变

谭元生,曾 勇,谭 超,李晓屏,叶舒婷,卿 俊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长沙 410000)

《内经》中最早对高血压病病机进行论述,历代医家陆续提出自己的见解。直到宋代,医家杨仁斋首创“瘀滞不行,皆能眩晕”之说。明清时期,众多医家倡导“瘀能致眩”之说。新中国成立后,部分中医学者开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高血压病及其病机进行研究。大量研究结果证实,高血压病患者血液处于浓、黏、凝、聚的状态,主用或辅用活血化瘀法治疗高血压病取得良好疗效。血瘀在高血压病患者中存在普遍性。从宋代医家杨仁斋首创“瘀滞不行,皆能眩晕”,到血瘀贯穿于高血压病病机的始末,血瘀在高血压病病机中的地位发生了重大转变。

血瘀;高血压病;病机;《内经》;《金匮要略》;《医学衷中参西录》

高血压是西医学的一个概念。祖国医学无高血压病一词,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高血压病当属祖国医学“眩晕”“头痛”“肝风”等范畴。高血压病病变过程中表现出头痛如针刺、健忘、项背僵硬、胸闷痛、肢体麻木甚至中风偏瘫、舌质黯红或紫黯,均为“血瘀”的具体体现,而非传统的阴虚阳亢或肝肾阴虚等所能概之。从宋·杨仁斋首创“瘀滞不行,皆能眩晕”,到血瘀贯穿于高血压病始终,血瘀在高血压病病机中的地位发生了重大转变。

1 “瘀能致眩”之说的提出

1.1 病因病机论述之先河 早在殷商出土的甲骨文就有“疾亡旋”[l]的记载。旋,旋运转动,“疾旋”即眩晕。撰写于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开高血压病病因病机论述之先河。如《素问·五脏生成》曰:“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是也。”又曰:“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减,甚则忽忽善怒,眩冒巅疾。”《内经》“血实者宜决之”“疏其血气,令其调达”等治则,成为活血化瘀法治疗高血压病的理论渊源。另外,《素问·五脏生成》云:“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灵枢·五味论》中云:“血与咸相得,则凝。”过食咸能使血行凝泣,现代医学理论认为过食盐能改变血液流变状态。这种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中盐与高血压病的关系的是一致的。

1.2 对病因病机的进一步认识 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等篇中首先提出“瘀血”病名,未提及“瘀血”与“眩晕”的关系,而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基本原因之一,始创“因痰致眩”之说。其所创的“黄芪桂枝五物汤”应用于现代临床治疗高血压病所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有较好疗效。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则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动乱的时期,绝大多数医学著作主要记载药物和方剂,理论研究相对较少。晋代王叔和之《脉经》一书对眩晕的论述只一处,云:“病先发于肝者,头目眩,胁痛支满。”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列“风头眩候”专论此病,皆未涉及血瘀与该病的关系。

1.3 “瘀能致眩”的提出及病因病机的进一步完善 宋代以降,杨仁斋在《仁斋直指方论》中首倡“瘀滞不行,皆能眩晕”。其所论述的内容相对较少,但该理论开了从血瘀认识眩晕的先河,为后世从瘀认识高血压病奠定了基础。至金元时期,形成了以金元四大家为代表的中医学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对眩晕的病因病机认识进一步完善。如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言:“头目眩晕者,由风木旺……动相搏,则为之旋转。”认为本病发生系由内生风火所致。朱丹溪则宗仲景痰饮致眩之论,倡“痰火致眩”之说,主张“无痰不作眩”。

2 “瘀能致眩”之说受到广泛重视

至明清时期,在继承和发扬前贤诸论的基础上,“瘀能致眩”之说日益受到重视。如医家汪机《医家必读》载:“瘀血停蓄,上冲作逆,亦作眩晕。”李中梓在《医宗必读》则谓:“瘀血停蓄,上冲作逆,亦作眩晕。”虞抟于《医学正传》中提出“血瘀致眩”之说。清·潘楫《医灯续焰》认为:“眩晕者,有因于死血者……诸阳上行于头,诸经上行于目,血死则脉凝泣,脉凝则上注之薄矣,薄则上虚而眩晕生。”吴谦在《医宗金鉴》也认为:“瘀血停滞,神迷眩运。”唐容川《血证论·瘀血》载有:“瘀血攻心,心痛,头晕,神气昏迷,不省人事。”叶天士则提出:“久发频发之恙,必伤及络。络乃聚血之所,久病必瘀闭。”所谓“久病人络”“久病人血”。该时期众多医家倡导“瘀能致眩”之说,对后世从瘀认识高血压病有着深远意义。

3 中医学在曲折中前行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学东渐,西医迅速传至我国,中西医学发生激烈的碰撞。中医学先后经历了存废之争、科学性之争,中医学面临严峻挑战。该时期,中医学发展受到客观环境的严重制约,眩晕、血瘀证的研究亦明显减少。以张锡纯为代表的医家则结合中医的情况,认真学习西医新说,试图沟通融会中西医。在其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中,首先报道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经验,并对高血压病血瘀证理论有所创见。其对运用活血化瘀法颇具发挥,书中174首方,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方剂27首,用活血药物治疗高血压病并发症中风的“脑中血瘀”,针对“脑充血门”,创建镇肝熄风汤,成为现代治疗高血压病的主要方药。

4 血瘀贯穿于高血压病始末

新中国成立后,一些中医学者开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从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甚至基因水平对高血压病及其病机进行研究。大量研究结果证实,高血压病患者存在微循环障碍、血液流变学异常、血栓形成率增高等,血液处于浓、黏、凝、聚的状态[2-6],为血瘀在高血压病病程中地位的转变提供了重要依据。首次提出血瘀贯穿于高血压病始终的当属袁肇凯教授[7]。他认为,高血压病各期皆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血瘀证候,且呈现出3期重于2期,2期重于1期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初,余天泰[8]提出血瘀在高血压病中客观存在,且贯穿整个病程,随病程发展和病情的严重,血瘀的程度也逐渐加重。此后,血瘀贯穿于高血压病始终的观点也得到众多医家的认同[9-12],王兵[13]甚至提出“无瘀不作眩”的观点来说明血瘀在高血压病发病中的作用。传统方法治疗高血压病多从平肝泻火、滋阴潜阳等着手,但临床疗效多不理想。而随着对高血压病血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参照血瘀理论的研究成果,运用活血化瘀为主或辅助治疗高血压病都显示出良好临床疗效[14-18]。

5 小结

综上所述,对高血压病与血瘀关系的认识可简要概括为:渊于宋朝,成熟于明清,缓慢发展于近代,蓬勃发展于现代。高血压病起病缓慢、病程长、缠绵难愈,久病而致血瘀,正如叶氏所言“久病入络”。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说,高血压病的病理改变是动脉硬化、狭窄,管壁的粥样斑块形成,且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增高等诸多因素使血液流动性减低、阻力增大,使血液流变状态及微循环障碍,符合中医“血瘀”。结合笔者多年临床与科研经验,血瘀的确贯穿于高血压病的始终。从宋代医家杨仁斋首创“瘀滞不行,皆能眩晕”,到血瘀贯穿于高血压病病机的始终,血瘀在高血压病病机中的地位发生了重大转变。

[l]张炜.商代医学文化史略[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00-101.

[2]蒋瑞峰.甲襞微循环障碍与中医血瘀证之关系探讨[J].新中医,1983,15(8):48-49.

[3]徐应抒,欧亚龙,廖大忠.化瘀承气汤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实验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1989,19(4):21-24.

[4]郭慧君.高血压病与血瘀证[J].北京中医,1995,14(2):60-61.

[5]程文立,乔占兵,陈郁生,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红细胞流变学异常与血瘀证关系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2002,17(9):563.

[6]任红杰.高血压病血瘀机制探讨[J].中医研究,2011,24(11):8-10.

[7]袁肇凯.高血压病血瘀辨证与舌尖微观变化的初步研究[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2,37(3):1.

[8]余天泰.活血化瘀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观察[J].福建中医药,1991,22(2):17.

[9]李辉,徐贵成,刘坤.高血压病相关病证的临床调查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3,1(3):142-144.

[10]王昀,颜乾麟.试论痰浊瘀血与脑血管疾病[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7(3):1-2.

[11]李姝娟,曲东辉.从瘀论治高血压病的理论探析[J].临床进展,2008,10(23):10.

[12]孙静,李宝珍,李英.论活血化瘀药物在高血压病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民间疗法,2012,20(1):63-64.

[13]王兵.无瘀不作眩再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6(9):1075.

[14]李忠业,安辉,杜兰庆,等.消牯散袋泡剂改善高血压病甲襞微循环障碍的临床观察[J].新中医,2001,33(3):38-39.

[15]程志清,黄科.活血化瘀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作用与地位[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28(1):1-4.

[16]陈志亮,顾宁.顾宁主任医师治疗高血压病经验[J].吉林中医药,2010,30(6):473-474.

[17]李冬玉,殷子杰.活血化瘀法对原发性高血压病血压及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2,9(27):110.

[18]刘玉霞,王亚红.郭维琴教授从“心主血脉”治疗高血压病.吉林中医药,2013,33(2):119-121.

R544.7

A

1003-5699(2013)11-1085-03

湖南省科学技术厅科技计划重点项目(2013SK2025);湖南省财政厅项目(2011湘财社指0036)。

谭元生(1962-),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心血管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

2013-07-12)

猜你喜欢
医家瘀血高血压病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卒被损瘀血候”导引法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有一种口渴和瘀血有关
中老年高血压病的预防及蒙医护理
高血压病中医规范化管理模式思考
清代著名医家莫枚士之《经方例释》临证用药思路探析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