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教育中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分析

2013-02-15 08:40黄大庆都三强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心理剧教育课心理素质

黄大庆,都三强,洪 霞

(1.北京联合大学 心理素质教育中心,北京 100101;2.唐山学院 学生处,河北 唐山 063000;3.解放军316医院 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北京 100093)

人文素质主要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行为三个方面[1]。人文素质教育不仅应该包括“知”——了解人文知识,更应包括“行”——践行人文精神、修正人文行为,这样才能符合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价值,帮助大学生在接受人文教育的同时能够深入思考人生的本真,进而实现自我的升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作为一门注重体验、讲究应用性与实践性的课程,不仅有利于人文知识的普及,更有利于人文知识的实践。

一、心理素质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可行性

人文素质体现着一个人对自己、他人以及社会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准则,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它的最高表现形态就是人文精神,主要是通过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特征、审美情趣等体现出来。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问题。在这一点上,人文素质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课是相通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并非是心理学的专业课程,不以讲授心理学专业知识为目的,而是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从教育与发展模式出发,让不同年龄的大学生了解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掌握处理心理问题的态度与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精神需要,指导学生发挥自身潜能,最终获得心灵的成长、学业的成功。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的内容更多指向大学生关于自我意识、人格发展、人际关系、个人成长、生命等主题的意识活动。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意义就在于满足大学生来自于精神层面的心灵追求,让学生懂得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是促进社会和谐之根本;让学生懂得唯有心灵的满足,才是真正的幸福。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体现了人文素质教育的灵魂——对人心灵的培养,可以加强大学生对人生意义、生命价值的认识。因此,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就成为了人文素质教育中最重要部分。

二、心理素质教育中培养人文素养的途径与策略

1.转变教学理念,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

心理学家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指出人类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教育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2]。因此,教师应以大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倡导人本主义的理念。首先,注意营造一种宽松无条件接纳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教学情景中感到自信、轻松和安全。其次,当学习涉及信念、价值观等内容,由于这些内容涉及学生的自我概念,会与学生的自我认识形成冲突,学生往往会采取防御抵制的态度。但如果在一种相互倾听、理解、支持的环境里,与大学生进行平等的探讨,他们就能够在主动参与中识别与体验不同的意义,并试图把它们组合起来,价值观念的教育就自然而然取得了进展。再次,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内部需要、动机、兴趣、能力、知识经验,让学生主动地、负责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创造、自我评价。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成为“催化剂”。对涉及学生自身的情感、兴趣、需要等学习内容,自我参与的学习效果最深刻、最持久。最后,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十分必要。为使学生由衷地认可某一观念,就必须让大学生面临与他们自身的意义或价值有关的问题。切忌将问题概念化、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隔绝开来,要让他们经历将来会成为其真正问题的情境,以真实的问题情境来引发他们的动机,促使他们从内心寻求改变。

2.依托团体活动,在活动体验提升人文素质

团体活动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是为吸引团体成员积极投入与参与,引发成员互动与成长而设计的活泼有趣的讨论、游戏等活动。团体活动不仅注重活动过程中的参与,更强调活动结束后的交流与讨论。通过鼓励和引导成员分享多样化的观点和资源,产生思想的碰撞,获得内心的感悟,从而达到澄清观念、提升认识、改变行为、促进成长的目的。因此,运用团体活动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载体,将某些人文主题设计成团体活动,将空洞的人文概念转化为现实的体验情景,通过团队互动、活动、体验、分享、讨论等形式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以培养合作精神的团体活动为例。在团体活动中,将大家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完成某项任务,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关心、信任、支持、交流、协作,令大家感受到彼此的关心和尊敬,建立起直接的社会支持、共享的亲密关系、关怀。通过活动中切实的感受将这种积极的体验与关系内化为内心的信念、价值观。

3.善用心理剧,在角色扮演中提升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属于人文社会学科的内容,与自然科学有着本质的区别。比如,社会对个体所承担的角色提出了相应的规范与期望,即角色的权利和义务对角色行为范围的限定。然而,在现实社会环境下,个体往往会根据社会文化、社会环境、时间等因素的不同而做出不同的行为选择,因此,一种人文素质内容就可能产生多种的变式。这就给人文素质的教育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人文素质教育若不能体现出差异化,便容易导致内容空洞、高高要上、脱离现实。而心理剧(psychodrama)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心理剧也称社会剧,是一种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形式。让个体扮演某种角色,使其重新经历情绪冲突的体验,在指导者的引领、支持和帮助之下,探索个体的人格特征、人际关系、心理矛盾等,使心理问题得到解决,心理剧中最主要的技巧是角色扮演。将社会中的现实人文问题演绎成为心理剧呈现在舞台上,让个体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把观念、行为模式表达出来,与剧情产生共鸣,重新审视内心深层次的自我,从角色中受益。心理剧可以将人文问题变得更加形象化、生活化、深入化,能够整合个体的认知观念和行为模式,帮助个体建立正确的行为模式,形成健全的人格。

人文素质教育应践行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将人文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行为、理念,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即人的全面发展。而心理素质教育中的理念、教育活动能够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有力保障,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明确个人的社会责任、学会宽容与合作、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1] 宋唯一.浅谈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教育探索,2011(7):93-94.

[2] Carl R.Rogers, H.Jerome Freiberg.伍新春,管琳,贾荣芳,译.自由学习(第3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94.

猜你喜欢
心理剧教育课心理素质
劳动教育筑未来——吉安市初中劳动教育课例展示活动有感
本期话题:如何有效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疫情是一堂特殊的教育课——开学之际,给孩子们的一封信
校园心理剧助力农村初中“临界生”心理强韧性的实践研究
校园心理剧的意义重构与功能优化
中小学校园心理剧的概念与特征辨析
青少年皮艇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探讨
高校军事理论课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关系整合研究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
学习毛泽东的作战指导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