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霞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北碚400715)
当前,理论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矛盾的理论研究与表述主要有以下三种学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说、社会要求与受教育者说以及受教系统与施教系统说。
陆庆壬教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掌握的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规范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1]。邱伟光教授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按照社会的要求所提出的教育任务与受教育者现有的思想道德基础之间的矛盾”[2]。张耀灿教授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阐述为“教育者掌握的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状况之间的矛盾”[3]。罗洪铁教授将其表述为“教育者所掌握的一定社会的执政阶级所规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思想政治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4]。
可以看出,上述定义都是围绕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来阐述的,内容基本一致,只是在文字的表述上有差异。总的说来,这些差异具体表现在:
1.“思想政治品德”、“思想道德”、“思想政治素质”、“思想品德”等概念之间的差异。笔者认为,“思想道德”、“思想品德”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政治社会化,“思想政治素质”过分强调政治社会化,难免给人以误导。虽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包括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和法律意识等方面的教育,但用“思想道德”、“思想品德”来概括则显得比较狭窄。所以笔者认为,应该采用“思想政治品德”的概念。
2.“根据”、“掌握”、“实施”等语词之间的差异。三个词之间的侧重点不同,笔者认为“实施”一词更为恰当。首先,教育者进行施教的前提是“根据”社会要求,了解、学习和接受知识,并内化为自己所“掌握”的认识;其次,“实施”是在施教过程中进行的,“实施”的内容是由教育者所“掌握”的认识转化而来的。
3.“水平”、“现状”等语词之间的差异。鲁洁教授在《德育新论》一书中指出,“水平”仅表示“程度”,“现状”则包括发展方向(质的表现)和发展水平(程度、层次的表现)两个方面。所以笔者认为采用“现状”一词显得更为合理。
陈秉公教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与教育对象现有水平的矛盾”[5]。陈万柏教授与张耀灿教授将其阐述为“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6]。
上述代表性观点,主要的分歧表现在:“一定社会”与“社会”的差异。对此罗洪铁教授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社会”是较为宽泛的普遍性范畴,“一定社会”则是带有限定语的特殊性概念。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任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只能是具体的、历史的“一定社会”的存在物[7]。
受教系统与施教系统说典型的代表性观点认为“教育子系统与接受子系统的矛盾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8]。显然,这种观点的缺陷在于用上位概念无法把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下位概念具体化。
综合以上三种学说的观点,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发展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现状之间的矛盾。其原因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相对独立的教育实践,它的主体包括三个层次:国家或社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性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国家或社会的代言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主体。所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只有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国家意志性和独特性入手,才能使其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的价值属性。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具体包括哪些环节,理论界存在不同的观点。其中,最大的分歧之一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否应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交往互动之前的准备阶段和之后的总结评估阶段。很多学者认为准备阶段和总结评估阶段属于思想政治工作过程而不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而有的学者则将两者纳入为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把理论界普遍认可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定义为狭义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各要素相互运动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要运行起来,首先依赖于教育者的受教育活动,即“教育者与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发展要求”的矛盾运动。只有教育者首先受教育,“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发展要求”才能通过教育者形成进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施阶段的具体要求(教育者所传递的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其次,实施阶段的完成并不代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完结。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把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政治品德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解决矛盾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而受教育者是否在思想政治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上达到一定社会的要求,形成新的认识和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行为习惯,无疑需要一个检验评估的阶段。所以说,笔者认为,完整的、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应该包括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评估阶段。
理论界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矛盾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矛盾。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要素,则众说纷纭,总的来说大致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因此笔者将目前理论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矛盾概括如图1所示。
图1 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及其矛盾
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存在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系统之中。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动态性过程,一对矛盾的解决并不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完结,而是另一对矛盾运动的开始。所以对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矛盾的研究,应该将其放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动态性运动发展中来分析,用过程系统论的视角来阐述。(如图2、图3所示)
图2 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系统及其矛盾
图3 思想政治教育各阶段的具体矛盾
1.准备阶段的具体矛盾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矛盾的解决依赖于教育者这个中介,只有教育者才能把“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发展要求”传达给受教育者,所以准备阶段的具体矛盾表现为: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发展要求与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首先,从社会要求的角度看,由于社会要求外在于实施阶段,而教育者在实施阶段中作为组织者、实施者、调控者,所以社会要求在进入实施阶段前会同教育者产生矛盾。其次,从教育者的角度看,教育者能否完整、准确地把握社会要求关系到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效果,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从主观方面讲,有的教育者内心并不认同社会要求,仅仅是出于职业要求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从客观方面讲,有的教育者由于自身素质,比如政治素养、理论水平及能力素质等不高,对社会要求不能完整、准确地把握,有时甚至会曲解社会要求。这些都不利于教育者对社会要求的把握,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2.实施阶段的具体矛盾
(1)施教系统自身存在的矛盾
在进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实施阶段后,首先产生的矛盾存在于施教系统自身。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运用会直接影响到受教育者所接受的教育,进而影响到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所以该阶段的第一个矛盾具体表现为:教育者与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之间的矛盾。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不可能直接传输给受教育者,而在于教育者对它的理解程度。为了能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好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并制定出具体的教育目标,选择恰当的内容和方法,教育者必须要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及能力素质。同时,教育者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选择特定的内容和方法,才能实现具体的教育目标。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从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符合其身心特点的内容与方法才会产生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2)施教系统与受教系统之间的矛盾
施教系统与受教系统是整个实施阶段最为重要的两方面,两者间的矛盾也成为该阶段最为重要和核心的矛盾。
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存在矛盾。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最为重要的两个基本要素,二者之间的矛盾也是显性的。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两者在地位上存在差别。虽然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但在实施阶段,教育者作为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的代言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发挥着组织、实施和协调的功能。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虽然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教育,但在与教育者的互动关系中,处在被支配的地位。第二,两者在政治素养、理论水平和能力素质上存在差别。从整体上看,教育者在政治素养、理论水平和能力素质上尤其是在专业知识能力上要高于受教育者。第三,两者在年龄上存在差异。一般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年龄上要大于受教育者,尤其是教育者与青少年受教育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年龄差距,有时甚至出现代沟,这些都会影响到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第四,两者在个性上存在差异。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也不例外。个性上存在的差异可能导致两者兴趣爱好和行为方式的不同,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有较多的联系与互动,如果这些差异处理不好就难免出现矛盾、摩擦乃至冲突。
②教育目标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现状和能力之间存在矛盾。一方面,教育目标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现状之间存在矛盾。教育目标是教育者为教育、培养受教育者以达到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发展要求而制定的具体目标,而受教育者作为接受过一定社会影响的群体,在思想政治品德现状上具有层次性与差异性,所以教育者在制定教育目标时往往容易出现偏高或偏低的情况。当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认识与教育目标相一致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顺利开展并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当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认识与教育目标不一致时,受教育者可能会固守自己的经验而与教育目标产生矛盾冲突。另一方面,教育目标与受教育者达到这种目标的实际能力之间也存在矛盾。目标定得太低,无法吸引受教育者真正提高其思想政治道德状况;目标定得太高,会使受教育者感到可望而不可即,最终放弃。所以,教育目标的制定一定要适度,既要高于受教育者现有的思想政治道德状况,也要保证受教育者经过一定努力能确实达到。
③教育内容和方法与受教育者的需要之间存在矛盾。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的需要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内容的普遍性与受教育者需要的特殊性之间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是为了使受教育者达到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道德状况,因而教育内容具有普遍性。而受教育者是具有特殊需要的个体,是否接受一个事物首先在于该事物能不能满足人们当前的需要。在这种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就会产生矛盾。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有针对性,要考虑受教育者的需要,以人为本。二是教育内容的稳定性与受教育者需要的易变性之间的矛盾。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受教育者的需要不断发生变化,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往往具有稳定性,有时会显得过于理论化而无法回应人们的现实需要,最终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施教系统与环体之间的矛盾
①教育者与教育环境之间存在矛盾。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离不开一定的教育环境。但教育环境包含着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所以在教育者与教育环境之间存在的矛盾具体表现为:第一,教育环境影响着教育者开展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利因素促进教育活动的开展,不利因素制约着教育者能力的发挥及教育活动的开展。第二,教育者有优化教育环境的重任;教育者应充分利用好环境中的有利因素,积极改善环境中的不利因素,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
②教育内容和方法与教育环境之间存在矛盾。教育内容和方法与教育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教育内容的制定与教育方法的采用必须依托一定的教育环境,如果超越了一定的社会环境就会脱离实际,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同时教育内容应及时回应一定社会环境中的问题,否则就只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教育方法也应紧跟时代潮流,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教育环境中的积极因素有利于教育内容的实施与教育方法的运用,消极因素则会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进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4)受教系统自身存在的矛盾
①受教育者的期望与能力之间存在矛盾。有学者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个体不可能都自觉地产生主观需要。笔者认为,受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在接受教育以前已经存在一定的思想政治道德认识,所以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有其自主需要,只是受教育者接受知识是一种能动性的接受,一种批判的、有选择的接受。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目标与教育内容的指引下,受教育者会形成一种期望。受教育者能否实现这种期望与其自身的能力有很大关系。期望过分超出自身能力时会脱离实际,出现眼高手低的状况,无法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期望过低则不能激发受教育者的上进心和培养受教育者的能力,从而也无法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②受教育者的原有经验与受教育者接受的认识之间存在矛盾。这对矛盾发生在受教育者的内化阶段。受教育者的原有经验是在一定的生活环境中经历了社会实践之后积累下来的,有对有错,具有稳固性的特征。教育内容在进入受教育者的思想中并形成一定的认识时,这种认识与原有的经验之间就会产生矛盾。如果原有经验与接受的认识一致,就会促进受教育者对所接受的认识的认可并加深认识;如果不一致,则会产生矛盾甚至引起冲突,引发受教育者对原有经验和所接受的认识重新评价。一般说来,受教育者不会轻易否定自己原有的经验,但也不会轻易否认社会公认为正确的思想观点,所以这个阶段的矛盾较为突出和敏锐,也关乎受教育者的内化是否彻底。
③受教育者的认识与行为之间存在矛盾。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并不终结于使受教育者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认识并建构起自己的思想政治道德体系,更重要的是帮助与引导受教育者将这种思想政治道德认识转化到行为中来,完成由知、情、信、意到行的转化。而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受教育者的认识与行为之间存在矛盾。这一矛盾首先表现为受教育者认识是否转化为行为。有的受教育者在建构起思想政治道德体系后并没有转化为自己行动的指南,也就是说,停留在内化阶段没有进入到外化阶段。其次,这一矛盾还表现为受教育者认识转化为行为的程度大小。有的受教育者只进行了一次性、偶然性或间歇性的转化,不够彻底,没有连续、稳定地去践行以致没能建立起一种习惯行为模式。
(5)受教系统与环体之间的矛盾
①由知到行转化过程中,受教育者与环境之间存在矛盾。在外化过程中,除了作为“助产士”的教育者会对受教育者产生帮助、促进、鼓励、诱导等作用外,教育环境对受教育者也会产生影响。当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与受教育者内化的认识相一致时,就会促进受教育者的知行转化。当环境中的不利因素与受教育者内化的认识不一致时,就会使受教育者在知行转化的过程中出现选择困惑甚至矛盾冲突,有时还会影响到受教育者对所接受的认识产生动摇,从而放弃转化。
②由知到行转化后,受教育者与环境之间存在矛盾。在受教育者将所接受的认识转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后,环境依然会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受教育者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践行自己经转化而形成的行为习惯时,如果整个社会环境与受教育者的行为习惯不协调、不一致,就会导致受教育者产生内心冲突与选择困惑。如果环境不能及时改善,久而久之受教育者的行为习惯也会慢慢消失。
3.检验评估阶段的具体矛盾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其基本矛盾即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发展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现状之间的矛盾,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之中。受教育者外化的完成并不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完结,因为在新一轮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前存在一个检验评估的环节,这一阶段的矛盾具体表现为: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与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发展要求存在的差距。所以在检验评估阶段应该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按照定性与定量、静态与动态有机结合的原则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估,这样才能够正确引导下一轮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并为充分提高下一轮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笔者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环节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矛盾进行了梳理。当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不停运转的系统,每一对矛盾并不孤立地存在,也并非固定地存在于某个阶段之中,上述种种矛盾只是每个环节较为突出的主要矛盾。分析、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这些具体矛盾,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1]陆庆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
[2]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
[3]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5]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王新刚,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矛盾研究现状与发展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1,(1).
[8]刘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矛盾新探[J].理论月刊,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