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篇元话语对比研究

2012-08-15 00:46李健民李君容
重庆开放大学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人际语篇命题

李健民,李君容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系,湖南 娄底 417000)

一、引言

元话语(metadiscourse)是一种常见的语篇现象。人们在用语言进行交流时,不仅在基本话语层面上传达命题信息,而且在元话语层面上促使受话人对命题内容作出反应,引导其连接、组织、解释、评价命题内容,并形成一定的话语态度。元话语的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在语言行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语篇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言语交际中,传递命题信息的言语成分构成基本话语,而组织、调控和评价基本话语的言语成分构成元话语。元话语不增加命题信息,主要表达程序意义,对命题的真值语义不产生影响。元话语大量存在于汉语语篇中。例如,下面段落中的“不过”、“我在这里还想补充一点”、“即使我们知道”、“也仍然需要强调”即属于元话语。

例1

不过,我在这里还想补充一点,即使我们知道,艺术大师的表演远远不止于四功五法的单纯的展现,还要能够深刻体会戏剧人物的内心,也仍然需要强调,这是对京剧表演艺术最高境界的要求,而不是对京剧表演的基础与底线的要求。(傅谨《身体对文学的反抗》)

语言学家从语义、语用和认知角度对元话语展开了广泛的研究,但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英语语篇中的元话语,较少探讨汉语语篇中的元话语现象。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参照英语语篇元话语的分类模式,尝试对汉语语篇中的元话语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功能对比分析。

二、英汉语篇元话语形式结构对比

元话语的表现形式通常是词语(词汇元话语),主要包括词、短语和小句。但也有学者提出,在书面语中还存在标点元话语和视觉元话语。标点元话语是指书面语中用标点符号和印刷形式标识的话语形式,比如用括号、下划线、大写标识、引号或感叹号突出语篇的某些部分,用以表达作者的态度。视觉元话语主要指一些视觉性的非语言形态,如段落间缩排、版面设计、颜色搭配等。有学者指出,在交际过程中有许多副语言元话语标记,如口语交际中有语调、重读、手势、面部表情、身体语言等。本文只研究以语言形式存在的元话语。汉语中的元话语主要由连词、助词和副词充当,而英语中元话语的表现形式非常丰富,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情态动词、连词和代词都可充当元话语。

在英语语篇中,元话语通常出现在句子的开头、中间和末尾。例如:

例2

a.To begin with,it fills a goodmany hours of the daywithout theneed ofdecidingwhatoneshalldo。

b.Work therefore is desirable,firstand foremost, asa preventiveofboredom。

c.The doctorhasn't leftan address,unfortunately。

在英语语篇中,类似“unfortunately”的态度标记语可以位于句首,作为信息的起始点,突出说话人的某种态度和视角,当其位于句尾时,表达说话人事后的想法以及对事件的态度和评价。

在汉语语篇中,元话语常出现在句子的开头和中间。例如:

例3

a.坦率地说,要谈学理,所谓“京剧演员要不要刻画人物”在很大程度上完全可以说是个伪问题。(傅谨《身体对文学的反抗》)

b.然而,所有这些结论,无论它们多么正确,都不能推及短信中走向另一极端的表述,也就是说,强调演员和表演艺术的重要性,并不能因之否认京剧表演对人物形象的刻画的合理性与重要性。(傅谨《身体对文学的反抗》)

在汉语口语语篇和对话中,元话语也出现了后置的现象。

例4

a.我一定跟她说,会想通的我想。

b.我就是这么表现的,我认为。

c.兄弟搞了一生现代派还没入门——不瞒您说。

语用标记语在话语中多位于句首,因为在对话里最容易引起听话人注意的首先是句首成分。因此,在对话体里将最重要的信息放在句首的处理方式,既是说话人心理的直接反映,也是引起听话人注意的便捷手段。后置的语用标记语可以视为非常规句焦点信息的强化手段,其语用功能为强调、追加和修正。在对话中,要求说话人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最重要的信息传达给对方,因此必须采用简练原则,将次要的信息放到不显眼的位置上[1]。

三、英汉元话语分类对比

1.分类原则

Hyland[2]37把元话语定义为用来协商语篇互动意义的自我反省表达形式,其作用在于帮助作者或说话人表达观点,与读者进行双向交流。实际上,元话语是体现开放性语言项目的一个意义系统,这些语言项目只能在具体语境中被识别。Hyland提出了元话语的三个原则:

(1)元话语不同于话语的命题成分

命题成分和元话语成分在语篇中常常同时出现,两者对语篇的连贯和表义同等重要。命题成分主要表达真实世界,而元话语的主要功能是组织语篇、表达态度、开展互动,反映语言使用者与他人协商的需求。二者的区别在于:元话语不仅可以用来支撑命题内容,还可以使命题内容对于特定的读者来说是连贯的、可理解的并具有说服力的。Malinowski[2]39在讨论语言的寒暄功能时,认为语言不仅能反映思想,还可以满足交际需要,如运用语言来表达社会关系并与他人建立联系。Sinclair[3]从语言运作的动态观提出语篇应分为自动层和互动层。自动层反映语言的命题、信息和概念维度,互动层表达人际意义,互动层是连接真实世界和语言本身的桥梁。和命题成分一样,元话语也能传递作者的意图,是语篇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次要部分,与命题成分结合共同构建语篇。

(2)元话语体现“作者-读者”互动

所有的元话语都具有人际意义,元话语的使用有助于构建语境。体现语篇功能的连接词既能表达概念意义,也能表达人际意义。一方面,语篇连接词表明语句和语段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对命题意义具有详述、延伸和增强的作用。另一方面,连接词使读者参与语篇建构,具有互动性。连接词将语篇连接成连贯的整体,有助于读者理解语篇内容,并预测读者的背景知识以及可能产生的反应。因而,连接词作为元话语标记是语篇人际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凸显语篇的组织和关系,引导读者阅读和理解语篇。Martin和Rose[4]指出,表示让步的连接词作为介入资源,能对读者的预期实施监控。语言使用者面对这种语言现象时,承认除作者之外的其他声音的存在,是一种有效的使读者介入的语篇策略。

(3)元话语只针对语篇内部关系

语言不仅可以反映说话人的主客观经验,而且可以对某一前提作出推论和论证,但这往往反映个人观点,不一定符合客观事实。例如连接词可以涉及外部连接或内部连接。外部连接涉及情景本身,连接外部世界的活动;内部连接用于组织安排文本的不同阶段,如说明性文本里各步骤的安排,议论性文本里各论据的安排等。外部连接决定于客观世界之间的关系,不受说话人主观认识的影响;内部连接决定于说话人对不同事物关系的认识,不同说话人可因认识的不同对事物关系作出不同的判断。

例5

a.Iwant to agree about the date,then we can talk about the venue。

b.Iwaswaiting an hour then he told me the train had already left。

5 a句中,说话人在谈论如何组织讨论,then表明语篇的顺序。5b句中,then表示事件在时间上的联系。

例6

a.杜竹斋仰起头来闭了眼睛,……杜竹斋再睁开眼来。

b.要你自己看风使蓬!再者,他是你的好朋友,你总该知道他的处境如何?(茅盾《子夜》)

6 a句中的“再”表达外在的语义,因为眼睛“再”睁开是个行为过程。6b句中“再者”的语义却指向内在,因为说话人在论争中觉得有必要引入其个人的观点。

2.分类对比

Kopple[5]根据Halliday提出的语言元功能理论,把元话语分为两大类:语篇元话语和人际元话语。语篇元话语涉及作者组织语篇的方法,其作用是把命题信息组成一个令人信服的连贯整体。人际元话语表明作者与读者的互动关系,体现评价性和参与性,表明作者与读者的亲疏关系,表达作者对命题信息或读者的态度,显示读者的参与程度。Hyland从功能的角度出发,将元话语视为作者指称语篇、作者或读者的方法,提出元话语的人际模式,把元话语分为两类:交际元话语和互动元话语。Ifantidou[6]主张把元话语分成内部篇章元话语和外部篇章元话语。本文采用语篇元话语和人际元话语分类模式。

(1)语篇元话语

①过渡标记

过渡标记表示语段之间的语义关系。例如英语语篇中表添加的“in addition”、“and”、“moreover”;表对比的“similarly”、“likewise”、“in contrast”、“but”;表结果的“thus”、“accordingly”、“anyway”。汉语语篇中的过渡标记有:“再说”、“再者”、“再有”、“进一步说”、“此外”、“相比之下”、“相对而言”、“反过来说”、“反之”。

②框架标记

框架标记标识语篇行为和语篇结构,指出语篇的序列、阶段。例如英语语篇中表序列的“first”、“finally”、“to startwith”;表语篇阶段的“to conclude”、“in short”、“to sum up”;表目的的“aim”、“goal”、“intend to”、“seek to”;表话题转换的“back to”,“return to”。汉语语篇中的框架标记有:“首先”、“第一”、“其次”、“最后”、“总之”、“一言以蔽之”、“简而言之”、“归根结底”、“说到”、“顺便说一下”、“话说回来”。

③内指标记

内指标记标识该信息与语篇内部其他部分的关系。例如英语语篇中的“noted above”、“in section 2”;汉语语篇中的“如前所述”、“上面提到”、“第一章提到”。

④言据标记

言据标记标识来自语篇外部的信息。例如英语语篇中的“according to X”、“X states”、“cite X”、“quote X”;汉语语篇中的“据悉”、“诚如…所言”、“正如…所说”。

⑤注释标记

注释标记详细阐述话语并帮助读者理解话语意义。例如“namely”、“e.g。”、“such as”、“in otherwords”、“forexample”、“thatis tosay”、“thatmeans”、“putanother way”。汉语中的注释标记有:“即”、“也就是说”、“换句话说”、“例如”、“比方说”、“打个比方”、“以…为例”、“具体地说”、“具体而言”、“确切地说”、“这意味着”。

英汉语中语篇元话语基本上有对应的标记。但汉语中没有表示语篇目的的元话语,而英语中表示目的的元话语较多,汉语中相应的表达是“旨在”等。汉语中还有表示推论的元话语,如:“由此看来”、“由此可见”、“可见”等,这是英语语篇中没有的。

英语中有一类if条件句不构成真正意义的条件,而只是对主句的整体或部分语言形式或意义进行评述和解释,称为元交际条件句。这类条件句的语用功能是强调语言的得体性[7]。如:

例7

a.If Imay say so,that'sa crazy idea。

b.Hisstyle is florid,if that's the rightword。

汉语中的“如果”、“如果说”具有对比意义和引入话题的功能,例如:

例8

a.如果说三毛的文学有点脱离现实,只是对一种理想生活状态的摹写,那么张爱玲的文字则直接指向现实,揭示现实生活的凡俗与琐屑。(荷依纤纤《由三毛和张爱玲说起》)

b.我们需要敢于想像,如果我们要想像人类历史在地球上是如何发展的,那么是什么给居住其上的人们的环境以外形和轮廓?如果我们要寻求定义环境并看看历史上人类是如何使用这种粗糙的手段作为围墙,以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某种定义和限制的,我们就必须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来思考问题,我们或许可以从欣赏“历史变化的辉煌脉动”开始。(林赛水《中国与美国的内边疆》)

英语中的连接词如 “although”、“because”、“then”表示内部关系时,属于元话语。汉语中连词的归属仍存在争议,有学者研究了自然口语中弱化连词的用法[8],如:“可是”、“不过”、“所以”、“而且”、“然后”、“因为”、“那么”,认为这些连词不再表示语义关系,而被用作组织言谈的话语标记,因而具有元话语功能。

(2)人际元话语

①模糊语

模糊语表示说话者的话语有所保留,作用在于打开对话。英语语篇中的模糊语有 “might”、“perhaps”、“possible”、“possibly”、“about”、“inmy opinion”、“from my perspective”、“inmostcases”、“estimate”、“appear”、“mostly”、“mainly”。汉语语篇中的模糊语有:“或许”、“恐怕”、“在某种意义上”、“在某种程度上”、“在很大程度上”。

②增强语

增强语强调说话者话语的肯定性和确定性,作用在于关闭对话。英语语篇中的增强语有 “in fact”、“definitely”、“beyond doubt”、“clearly”、“certain”、“indeed”、“believe”、“prove”。汉语语篇中的增强语有:“说到底”、“很显然”、“显而易见”、“不言而喻”、“毫无疑问”。

③态度标记

态度标记一般表示说话者对命题内容的态度。英语中的态度标记有:“important”、“unfortunately”、“hopefully”、“agree”、“disagree”、“surprisingly”。汉语中的态度标记有:“遗憾的是”、“有趣的是”、“不幸的是”、“坦率地说”、“说实在的”、“恕我直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④自称语

自称语标识说话者的介入。例如英语语篇中的“I”、“we”、“my”、“me”、“our”。

⑤介入标记

介入标记是提醒读者注意或者把读者引入语篇的显性手段,其作用在于指出与读者的关系或确立与读者的关系。英语语篇中的介入标记有:“consider”、“note”、“you can see that”;汉语语篇中的介入标记有“请注意”、“亲爱的读者”、“大家知道”、“你”。

英汉语中人际元话语有较大的差异。英语中的模糊语包括表示情态的词语,如情态动词“can”、“may”、“will”、“could”、“must”、“need”,副词 “possibly”、“always”、“usually”,形容词“probable”、“willing”、“keen”,动词“allowed”、“supposed”、“required”,名词“possibility”,小句“Ithink”、“itseems that”。在汉语中有能愿动词与之相对应,如 “可能”、“会”、“能够”、“可以”、“应该”,但这类词不属于元话语范畴。英语中常见代词标识自称语,汉语中相应的代词如单独使用时不属于元话语。汉语口语中的一些语气助词具有元话语功能,而英语中没有类似的词,如“吧”、“嘛”、“啦”等。

四、英汉语篇元话语运用对比

受文化语境的制约,不同言语社团对元话语的使用是不一样的。李佐文[9]对英汉演讲词中的元话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元话语在英语演说中普遍存在,使用频率最高的分别是:“and”、“now”、“you know”、“so”、“but”、“however”等,基本反映了演讲者使用语言的倾向。而中国人在用汉语进行演讲时,则讲究言简意赅,力图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涵,很少用“嗯”、“是的”、“你知道”之类的词语。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来自于不同文化圈,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的交往度大大增加。有统计分析了中国学者和西方学者使用母语从事学术写作时使用证据性的情况。西方学者特别是英美学者,在论文写作中较多引用前人的研究成果,明示与前人研究成果的相同之处或联系,但同时也强调与其不同之处,突显独创性。中国学者在学术写作中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虽然善于引经据典,但缺乏批判性。英语为非母语的作者在其英文写作中较多使用夸张手法,经常使用 “always”、“really”、“strong”、“noway”、“a lot of”、“totally”等词语,所以其文章中强势语出现的频率比本族人要高。

英语语篇更多地使用显性的元话语标记,即更多使用形合手段。意合和形合是语言的组织方式。所谓形合,指借助语言形式手段(包括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所谓意合,指不借助语言形式手段而借助词语或句子所含意义的逻辑联系来实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前者注重语言形式上的接应,后者注重行文意义上的连贯。意合和形合是各种语言都使用的连结手段,但由于语言性质不同,使用的侧重点也不同,英语是形态型语言,使用的形合手段远比汉语多;汉语是语义型语言,在几千年重意、重神、重风骨的哲学和美学传统影响下,形成了一种注重内在关系、隐含关系、模糊关系的语言结构特点[10]。

五、结语

目前,汉语元话语现象研究还较为薄弱。本文初步尝试分析英汉语篇中的元话语在形式、功能、使用等方面的异同,从而考察元话语与文化语境的关系,揭示英汉语不同文化背景下语篇互动和语篇信息组织方式的差异,加深对这两种语言特点的认识。但汉语元话语仍需结合语料进行考察,元话语与其功能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某些元话语可能既表达人际意义也表达概念意义,而且同一元话语手段也具有多种功能。通过对英汉元话语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英汉语篇特点,根据特定的语境选择恰当得体的元话语形式组织语篇、表达态度、协商关系,有效地实现交际目的。

[1]张伯江,方梅.汉语功能语法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2]Hyland K.Metadicourse[M].London:Continuum, 2005.

[3]Sinclair J.Planesofdiscourse[A].InS.Rizvi(eds.),The Two-fold Voice:Essays in Honour of Ramesh Mohan[C].Salzburg:SalzburgUniversityPress,1981.

[4]Martin J,Rose D.Workingwith discourse: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M].London:Continuum,2003.

[5]Kopple K.Some exploratory discourse onmetadiscourse[J].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1985,(36).

[6]IfantidouE.Thesemanticsand pragmaticsofmetadicourse[J].JournalofPragmatics(37).

[7]项成东.元交际条件句的语用认知研究[J].外国语, 2006,(6).

[8]方梅.自然口语中弱化连词的话语标记功能[J].中国语文,2000,(5).

[9]李佐文.论元话语对语境的构建和体现[J].外国语, 2001,(3).

[10]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人际语篇命题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搞好人际『弱』关系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由人际代词与非人际代词的对立看语体分类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