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德育如何直面微博时代

2012-08-15 00:44孟娇妍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德育高职

孟娇妍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部,南京210048)

微博,也称微博客,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在140字左右的文字中,表达思想、传递情感,并可实现信息的即时更新、即时分享。近年来微博作为一股强势的力量在高职学生群体之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从对“药家鑫案”、“小悦悦事件”的反思到对“最美司机”、“最美街坊”的颂扬,微博越来越成为高职学生关注社会,参与社会的重要媒介。

一、微博:高职德育必须迎接的挑战

埃瑟·戴森指出:“数字化世界是一片崭新的疆土,既可以释放难以形容的生产能量,也可能成为恐怖主义者和江湖巨骗的工具,或是弥天大谎和恶意中伤的大本营。”[1]微博信息的庞杂性、微博传播的迅捷性、微博的开放性加之高职学生对信息选择的自主性,微博对教育对象——高职学生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更使高职德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1.信息来源的复杂性与高职学生心理的不成熟造成德育工作难度加大

微博的开放性使高职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从微博上获取各类信息。微博不同于广播、报纸、电视等大众媒体,微博上发布与转播的很多信息并没有经过“认证”,真假难辨。在信息的传播上,微博改变了以往信息的层层传递,实现了信息的网状传播,增加了其在高职学生群体之间传播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信息的不可控。高职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对事实真伪的甄别能力不强、自控能力较差。对微博中一些有碍于健康成长,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负面信息,容易盲目跟从、转发,造成此类信息在高职学生中泛滥,使个别社会不良现象被无度放大,这种情况极易引起高职学生对真实社会状况的理解出现偏差,可能滋生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仇富和过分追求民主等一些不健康和偏激的社会心态。微博时代德育工作的难度大大的增加了。

2.人际交往的虚拟性与高职学生的过度沉迷造成高职学生对现实认知能力降低

微博迎合了高职学生对快节奏的喜好,成为他们主要的网络交流媒介。手机终端的普及,使处处上微博、时时上微博成为可能。学生对信息的发布和接受比以往更加自主,更具不确定性和难以控制性。有一些高职学生单纯为了满足猎奇心理,过度关注微博信息,迷失其中。在不断的刷新、转发之中,浪费大量的时间,打乱了原有的学习、生活、工作规律。沉浸在这种虚拟的人际关系中,虽然可以释放内心的压力和不满,但这种“轻松表达”往往缺乏真实的感情,不利于培养高职学生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长时间的虚拟人际交往,造成高职学生现实交往与网络交往混淆,真实人格与虚拟人格产生激烈冲突,使他们的人际交往变得困难,无法适应现实社会沟通交流方式,从而逐步以微博交流代替现实交流,以微博世界代替现实世界,长此以往,他们在现实当中的人际交往能力、交际欲望都会不断下降。

二、微博:高职德育的有效载体

载体承载和传递着德育工作信息,对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取得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德育工作载体主要表现为开会、座谈等形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作为具有自身特质的微博可以更加凸显高职学生的主体地位,表达高职学生的利益诉求,反映高职学生的思想脉动。微博可以成为高职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使高职德育的辐射范围更广、效率更高、也更容易获得高职学生的认同。

1.微博的开放性有利于提升高职德育的影响力

微博的开放性可以使德育工作更容易切准高职学生的思想脉动。微博作为完全开放的平台对所有注册用户开放,微博的注册用户对其他用户的状态、更新的内容等均可以实现即时关注、评论和转发。高职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已成为使用微博的重要群体。他们越来越多地通过微博了解社会,通过微博对社会事件、他人的行为、言论发表自己的观点,而这些较为简洁的话语,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高职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价值取向。德育工作者通过关注高职学生的微博,可以在第一时间内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与利益诉求,从而使德育工作的内容更加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更加契合高职学生的需求,增强高职学生对德育工作的认可度,提升德育工作的影响力。

微博的开放性可以加快德育信息的覆盖过程,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促进德育工作效果的转化。传统的德育工作载体大多表现为理论教育、谈话、开会等形态,受众有限。依托微博,大量的德育工作信息在一对多、多对多的转发过程中可以得到广泛传播。以李开复、崔永元的微博为例,他们的微博因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教育思想而受到高职学生的广泛关注。在不断的关注、转发与评论中,这些思想拓宽了高职学生的视野,丰富了更多高职学生的人生阅历,润物细无声地浸入高职学生的内心世界,促进他们思想的成熟。

2.微博的灵活性有利于增强高职德育的渗透力

微博作为德育工作的新型载体,可以跨越时空障碍、即时性较强、周期短、见效快;可以覆盖受教育者更多的空间,效果也较为持久。微博用户可以通过计算机,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客户端轻松实现随时随地的发布、更新、关注与转发微博信息。微博的这一特质使德育的主客体的交互性更加明显:高职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内传递个人的困惑与体悟,德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关注高职学生的微博,及时了解高职学生的思想变化,结合实际情况生动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微博的灵活性大大降低了德育的工作成本,提高了德育的工作效率,充分拓展德育工作的时间和空间,大大提升了德育工作的渗透力。

微博的灵活性更突出表现在承载和传播德育信息方面的优势。与传统博客相比较,作为信息分享、传播的平台,微博的门槛大大的降低,不需要精湛的写作技巧,不需要大幅的篇幅,在140个左右的文字中,用户可以简洁高效地传递思想、表达观点,这种“只言片语”式的表达,具有很强的便捷性。此外在微博的内容中还可插入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的支持形式,可以使严肃的德育内容做到声色俱全、图文并茂、动静结合,使德育工作的表现形式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形象有趣。在传播效率方面,微博作为即时信息传播媒介,可以轻松地实现信息的传递和舆论的聚集。微博使高职德育工作更能吸引高职学生主动接受教育信息的熏染,提高认识和审美能力。

3.微博的交互性有利于增添高职德育的亲和力

微博的交互性可以打破理论灌输的单一形式,使高职德育从“独唱”转变为“合奏”,为高职德育营造和谐的育人氛围。高职学生有思想、有知识、思维活跃,能独立思考,对传统德育的单一教条式、灌输式的教育接受程度不高。微博作为一种交流媒介,使参与者更具平等性。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可以共同参与对某个事件的讨论,在两者之间以平等的身份表达各自的观点。在宽松、自由、愉快的氛围中,教育的主客体之间不存在天然的心理戒备,德育工作的神秘感和思想隔阂被打破,高职德育从单调的指示、说教转变为轻松交谈或热烈的讨论,德育工作过程成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交流思想、交换意见的过程,双方通过“织围脖”传播观点、表达感受,更容易产生共同体验、形成共同认知。

微博的交互性可以充分调动并发挥高职学生的能动性,体现高职学生的主体性,增加高职学生对德育工作的认同。微博的“关注”、“评论”及“转发”的功能是微博交互性最淋漓尽致的表现:“第一,它与单纯的看客心理不同,表达一种‘我在’的立场;第二,它与事不关己不同,表达一种‘我知’的诉求;第三,它与暴力革命不同,表达一种非暴力不合作方式,‘我能’的博弈。”[2]微博的交互性,使德育双方的需求尤其是高职学生的需求得以彰显。依托这一平台,高职学生在社会问题、个人利益诉求等方面都有了广阔的表达空间。于“我在”、“我知”与“我能”之间,高职德育的出发点与归宿点找到了落脚点,高职德育工作的实然与应然也找到了最理想的结合点。高职学生对德育工作的认知由传统的自觉或不自觉的抵触转变为内心的认同,德育工作的面目为之焕然一新。

三、理性应对、主动求变:开创高职德育的新局面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说过:“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3]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网络时代的微博媒介在学生思想成长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积极用社会主流思想、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来占领这块正呈现出强大舆论引导力的新舞台,提高德育工作的主动性,赢得德育工作的主动权。

1.树立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

无论是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微博都更加满足了高职学生的情感需求和主体性人格的彰显。微博在高职学生中的普及性与影响力除了说明高职学生对于高端科技的追逐之外,更是反映出现实世界高职德育工作存在缺失,尤其是高职德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高职德育工作应充满对人的尊重、理解与信任,尤应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来开展工作。在工作中,应以人的方式而不是物的方式去对待高职学生。作为德育工作者不仅应关怀高职学生的思想状况,关怀他们的价值取向,更应关怀他们的利益诉求。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上,更应多一些平等的沟通,少一点强制的命令;多一些真诚的关怀,少一些过场式的活动;多一些对人性的尊重,少一点粗暴的断定;多一些由衷的赏识,少一些尖锐的批评。教育者需要从神坛上走下,以平等的姿态融入到高职学生的生活之中。

2.搭建高职德育的微博平台

德育工作微博平台的建立可以为高职德育拓展出一片大有可为的广阔空间,提高高职德育的时效性,扩大高职德育的覆盖面。有评论指出,微博已远远超越了传播手段或中性工具的范畴,而带有社会力量,甚至政治势力的属性。高职院校可以建立由双师型教师、辅导员、专职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优秀校友与优秀学生共同引领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格调健康的德育工作微博平台。这一平台在内容上应大力传递正能量,实现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让真、善、美在学生的内心深处生发出来、扎根下去,成长起来。在制度上应重视对德育工作微博平台的管理,建立信息发布、信息跟踪与信息反馈制度,建立重大微博事件档案,做到及时了解高职学生的思想动向,及时了解他们的利益诉求,进而真正地实现价值传承、思想引领。在表现形式上则力求契合高职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需求。

3.提升高职德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互联网趋势研究者谢尔·以色列在其新书《微博力》写到:“我们正处在一个转换的时代——一个全新的交流时代正在代替老朽的、运转不灵的传播时代。在这个由微博推动的、正在到来的交流时代,如果我们还没能跟上它的脚步,那么就可能会被这个时代所抛弃。”德育工作者应站在时代的潮头,顺应形势,与时俱进,充分意识到微博等新兴媒介在高职学生群体中使用的广泛性、对高职德育工作的推动性以及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敢于挑战,迎难而上,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如组织管理能力、综合表达能力、社交公关能力、信息能力、咨询能力、调查研究能力、以及开拓创新能力等等。做到在纷繁复杂的信息面前,有较高的鉴别力;在教育方法上,有更多的亲和力;在教育内容上,有强大的吸引力。主动利用微博介入高职德育工作,使微博成为开展高职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

4.网上引导与网下教育的有机结合

微博毕竟是一个虚拟的空间,需要与网下的实体教育形式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应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学生工作部门的负责人、一线基层辅导员、学生党员干部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微博进行舆情分析,密切关注学生微博中流露的思想上的波动、学生发表的偏激、片面的观点看法,主动进行网下的了解、沟通与教育,通过开展面对面的谈心谈话等干预措施,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应增强德育工作的及时性。微博传播的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高职学生的言行,而德育工作往往存在滞后性,对某个事件如果不能及时地开展分析和教育活动,极易造成对网络传言的“偏听偏信”。德育工作者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应及时解决,对高职学生在微博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动态及时进行疏导,防微杜渐。应增强德育工作的预见性。在现实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对高职学生的思想动向进行预测和有针对性地超前教育,变滞后的批评处理为超前的正面教育。

[1]埃瑟·戴森.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7

[2]胡泳.微博:看客如何实现落地?[N].时代周报,2010-11-25

[3]谢海光主编.互联网与德育工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7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德育高职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高中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些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