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章
〔关键词〕 数学教学;有效性;教学目标;教
学设计;教学情境;学习体验;主
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21—0044—01
数学教学是一种具有较强目标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指: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师通过科学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能够熟练地掌握数学技能,获得较大容量的数学知识,并切实学会解决相关数学问题的方法。下面,笔者就从教师 “教”的有效性与学生“学”的有效性这两个方面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 “教”的有效性
1. 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数学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以《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维度为依据,围绕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理解、掌握情况来制定,同时还要考虑教学目标检测的可操作性。教学目标在文字的描述上要做到简洁、明晰,应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抓住重点,把握难点,切合实际地设计各个教学环节。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及个性特点,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地制定教学目标。这样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才能够切合实际地设计各个环节。
2. 提高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课堂教学设计是指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一种预设方案。因此,教师对于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考虑其有效性。如,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新知导入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预设问题的有效性,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等。其间,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知识基础,要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3. 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如何才能保证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数学教学情境创设应遵循以下原则:(1)目标性原则。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保持相对一致。情境创设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在通过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教师应认识到其与教学内容的联系,不可牵强附会。(2)数学性原则。数学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已成为广大数学教师的共识,大家常常把数学教学置于一种生活化、趣味化的情境中进行,然而在情境创设中还应注重引导学生,设问应具有导向性,切不可一味地提出“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的问题,放任学生的思维能力低层次发展。
二、学生 “学”的有效性
1. 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他们提供体验、参与的机会,才能确保其学习的有效性。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体验,一般来源于强烈的认知冲突,并在亲历性的认知和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获得体验。不断地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有利于为其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的学习是从手、眼、脑协调活动入手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鼓励他们进行动手操作,可以缩短学生与认识对象之间的距离,以进行直接的认识活动,且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疏通必要的信息通道,使教学更加开放,同时要引导学生在信息收集的基础上进行思维的加工,以形成新的思维成果。
2.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的操作为主来设计教学活动,确保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性。在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时,首先,要让他们明确操作所要解决的问题,启发引导他们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然后,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操作不应作事前的各种规定,要使探索性的独立操作与机械的指令性操作区别开来。最后,要重视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和反思能力。操作不能流于形式,动手操作最好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并充分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当学生想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时,教师可适度予以引导,以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编辑:孟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