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美玲
〔关键词〕 数学教学;教学反思;课前;课中;课后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0—0091—01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它是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工作行为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持之以恒地写教学反思,能引发教师对教学领域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而在思考中提高自我监控能力,提升专业素质与综合水平,最终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并积极地进行教学反思。
一、课前反思,选择最佳方案
课前反思又叫前瞻性反思。在授课前,教师首先要备教案,也就是备教学案,要明确教材的特点以及作者编排的意图,确立三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思考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或者可能出现的问题,也就是备学情,充分掌握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认知规律,对学生可能会在哪些地方遇到哪些问题做到心中有数。课前反思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
例如,教学“循环小数”时,教师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传授知识,而是教师自己说上课,要求学生说下课,教师再说上课,学生再说下课……反复数次后教师提问学生:“如果一直说下去能说完吗?这种现象我们可以把它叫什么?”在学生初步理解“循环”的意义后,又让他们在生活中寻找有关“循环”的例子。这样,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实例出发,更深刻地理解了“循环”的意义。
二、课中反思,提高教学质量
课中反思又叫适时性反思。课堂教学过程是动态的、生成性的教学过程。任何一个小小的插曲、小小的问题、小小的疑问都会成为新的教学资源,教师应该及时捕捉这些教学契机,立刻进行反思,随机应变地对生成的教学问题进行有效处理。
1.教学行为反思。课堂教学的优劣在很大层面上取决于教学行为的合理与否。教师应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观察,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来衡量教学目标达到的程度。因此,教师要以学生的角度为基准,不断调控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节奏,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而且还要逐步实现“我要学”向“我会学”转变。
2.教学策略反思。教师既要知道“教什么”,又要知道“怎样教”。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学策略主要体现在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方面。
例如,教学“鸡兔同笼”问题时,教师借助教材上的列表法的同时结合画图方法和假设法,并努力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弄懂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解题思路。这节课中师生共同经历了三种不同的列表方法后,问学生能否用图形来表示鸡、兔的头和腿之间的关系。虽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操作活动,但是,在画图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了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目的,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学习过程反思。教师在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同时,还要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知识,遇到了什么问题,解决了什么困难,形成了怎样的技能和技巧等等。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捕捉信息加以重组整合,更应利用这些信息资源作为教学的宝贵资料,以此研究和共享,通过反思来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
三、课后总结反思,积累经验
课后反思又叫后观性反思。课后反思也即课堂教学的效果评价的过程,即存在哪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有哪些需要关注的地方或有什么困惑,课堂上的一些事件对日后的教学有何意义等。通过文本写作的方式,准确地记录、归纳总结、深化提炼,从而提升教学反思能力。课后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