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东霞
〔关键词〕 物理教学;新课程;演示实验;学生实验;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7〔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0—0074—01
实验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体系下,怎样才能搞好实验教学呢?为此,我们进行了专题研究,总结出了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方法。具体介绍如下:
一、演示实验的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组织学生观察、思考而进行的实验操作演示活动。它为学生学习物理提供感性认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因此,要根据不同的演示实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演示实验,增强演示实验效果。演示实验是最直观的教学手段,因此,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要做到现象明显,准确直观,以求最佳效果。
2.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根据我校物理实验器材的配备条件,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将某些课堂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使某些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物理公式经过学生自己动手,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出来。这样,既加深学生印象,又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二、学生实验的教学方法
学生实验就是由学生亲自动手做的物理实验,它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他们的个性得到发展,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1.示范——练习——总结法。练习使用物理仪器的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物理仪器的使用方法或读数方法。在学生练习使用某种物理仪器前,教师应该向学生说明该仪器的操作方法、读数方法及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在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及时总结使用方法及读数方法。
2.观察——分析——总结法。观察物理现象的实验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现象产生的条件,观察现象发生的过程,从而加深对现象的理解。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物理现象,分析物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在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起,要对观察实验的方法与技巧、物理现象的本质以及如何利用这个物理现象解释有关物理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提高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3.引导——实验——分析法。测量物理量的实验目的是通过物理实验测出某些物理量的数值,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这些物理量的理解。
在学生做实验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被测物理量与哪些因素有关,采用什么方法测量最方便、准确。在学生进行实验时,教师要加强个别指导,对学生中有创造性的好方法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对学生中错误的操作方法予以及时纠正。学生通过实验测出有关数据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例如,在高中物理“牛顿运动定律”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二定律,在学习这一节之前,我们先用两课时,指导学生测出加速度跟力的关系和加速度跟质量的关系的有关数据,然后再用一课时,师生共同对所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结论:在质量一定时,加速度与外力成正比;在外力一定时,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
总之,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实验教学的机会。在教学中,选择恰当的实验课题,给出实验所需的器材,让学生去设计实验的方法和步骤,然后用实验去验证其方法和步骤是否正确和恰当,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
编辑:张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