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淑萍
〔关键词〕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开
放式教学;现代教师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10—0077—01
开放式教学,即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冲破“闭合式教学”的怪圈,冲破课堂的约束,参与社会实践,打破课程局限,做到各科相互渗透,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全方位育人网络。品德与社会课只有与其他学科,与家庭、社会,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才能成为一池活水,才能得到有序发展。笔者认为要做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开放式教学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更新教育观念,做开放型的现代教师
人们往往把师生关系比喻为“一桶水和一杯水”或“一条小溪与一杯水”的关系,但是这一比喻只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给予,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因此,要打破教师万能、唯我独尊的观念,容纳不同意见,尊重并强调学生的个性。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获得知识的全过程,教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应该扮演好欣赏者、主持人、学习者……去为学生服务。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参与教学活动的能力也不断增强。为了充分调动学生自学、自励的积极性,要逐渐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如教学《祖国妈妈在我心中》一课时,上课前,教师可以向学生明确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要点,让他们查看、搜集有关资料,听取家长和同学的意见,然后给同学上课。该同学在讲课中,结合课文内容和相关资料,用学生的语言、情感,解释了祖国尊严的表现和重要意义,学生听了倍感亲切,很受鼓舞。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发言热烈,提出的观点,讲述的内容大都符合课文要求。最后,教师总结升华,画龙点睛,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比教师讲学生听的效果要好得多,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极浓,有关知识也会记得更牢固。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的速度在不断加快,获取信息的渠道在不断拓展。学校和教师显然已经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在这样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一个教师如果不学习,那么他过去所拥有的知识或许就不能成为今天“传道、授业、解惑”的资本。因此,教师要把自己当作一个学习者,在与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共同学习,共同陶冶情操。因为只有当教师把自己看作是与学生共同受教育的学习者,才能够想学生所想,感学生所感,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真正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烙印。
二、沟通课本内外,活化教学内容
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教法在变,教学内容岂能不变?因此,教师在使用手中的课本时,应该特别注意创造性地使用,既善于利用课本,又敢于跳出课本。特别是品德与社会课,三分得于课内,七分得于课外,课堂应既包括课本内容,又充满生活内容、现实内容和时代内容。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实践能力的情况,对于他们的品德教育尚处在学会最起码的做人道理,养成最初步的道德行为阶段,因此教育内容要由大变小。如《让世界充满爱》一课,培养学生的国际主义精神,对小学生来说,白求恩、罗盛教这些英雄人物离他们的生活实际太远,因而目标太大。为贴近学生实际,可补充现实材料,使学生对重大国际事件关注了解,对世界各国小朋友生活状况关心,让学生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
三、创新课堂结构,创建开放型的教学模式
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必须在自主、和谐的气氛下才能进行。因此,构建开放型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首先,要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而不是通过书本或者别人的传授而获得知识。比如讲尊重残疾人,不如让学生坐上轮椅驱车爬坡;讲拾金不昧,不妨让学生换位体验,体验失主的心情,这样更能增进对残疾人、失主的理解和同情。
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在教授《信科学不迷信》一课时,学生就提出问题:既然封建迷信是骗人的东西,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相信它呢?这问题提得好,真正达到了“投石冲破水底天”的境界。学生的思维活跃了,他们结合自己的感受,谈了自己的想法:“搞封建迷信活动的人往往缺乏科学知识,信以为真;一般搞封建迷信的人往往都去迎合人们的心理,把人弄得神魂颠倒。”通过讨论,学生揭下了封建迷信的假面具,思想认识得到了提高。
此外,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所学的道德知识必须在日常生活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才能得到巩固、深化,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因此,教师还要使教学向学生的生活领域拓展、延伸,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特定环境中进行探索,自主地运用所学的道德知识推理、判断,选择道德行为,独立地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使教育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创新性。
编辑:杨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