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小芳
摘 要:作者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出发,结合教学实践,针对历史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情境问题设置、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运用等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具体做法。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历史课堂教学 实践 思考
不知不觉,新课程改革已经开展了十多年,在新课程实施中,怎样上出一堂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好课,无疑是每位教学一线教师都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作为一名较为年轻的历史教师,我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疑惑,也在不断地思考摸索。下面我就在实践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谈谈个人的实践与思考,与同仁共同探讨。
一、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做法,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然而,在历史课堂教学,很多教师在认识上仍存在着困惑,继而引发了一些教学行为上的偏差。一部分人或因操之过急,或因方法不当,出现了令人尴尬的教学局面:既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扎实地讲授基础,又没有落实新课程的精神实质。体现在设计情境问题时材料选取和运用不恰当,容量过大,问题设置简单粗糙;在探究性活动中,有的学生趁机喧闹、聊天。有的教师设计的课堂活动一个接一个,学生们眼花缭乱,跟着老师忙活了一堂课,却什么也没学到;有的教师脱离了课件就不会上课了。
二、课堂教学的实践和思考
(一)精心选择材料,合理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程改革改变了以往教教材的传统做法,把教材作为学习的材料和工具,在教学中由老师主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江苏地区而言,同一高考下就有两种版本的教材,所以高考考试说明明确表述:“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注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在新课程和新高考的导向下,历史课堂教学中新材料、新情境的运用成为主流。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学内容材料比比皆是,有的教学内容材料少之又少。如何恰当地选择材料并设计出高效的问题呢?我觉得关键是老师要做有心人,熟悉教学重难点,了解学情,平时注意积累,关注现实和生活,这样才能使历史课堂在灵活多样的形式下达到有效性的目的。下面以《抗日战争》为例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上课开始先播放《东京审判》片段,渲染气氛,引发学生反思并自然过渡到新课的讲授。对于日军的侵华罪行,我没有直接给出罪行的表现,而是先设置问题:“近年来日本特别是右翼势力极力否认侵华罪行,歪曲历史,并多次参拜靖国神社,作为一名中国人,如果让你驳斥日本的这些做法,你将如何用事实说话呢?”然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展示日军侵华的影视、回忆录、实物等史料,既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筛选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形成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严谨治学态度,并使学生直观地感受日军的惨无人道,而不是靠教师去灌输情感。
历史的历时性特点,使学生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距离感。历史课堂教学要消除学生的“距离感”,保持学生的参与性,这就要求教师关注时事、关注现实,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新闻时事、社会现实结合到历史教学中。在讲授《抗日战争》时正好日本发生了9级地震并引发海啸,当时我把这一热点引进课堂,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今年日本发生了9级大地震,引发了海啸及核泄漏等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各国的关注。在灾难面前,中国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对此,网友看法不一:‘为什么不来得更猛烈些呢?为什么不早在1937年前到来呢?‘给再多也是喂狼!看日本日后怎么‘报答中国吧!它会把钓鱼岛还给你吗?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呢?”由此把历史和现实问题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并对中日关系形成正确的认识:我们牢记历史但不延续仇恨,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一次在校外听课,内容是《近现代物质生活变迁》中婚俗的演变,授课老师就引用了《非诚勿扰》节目中的一些观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适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以,历史教学的素材是很多的,关键是缺少发现它的眼睛,这需要教师在平时多发现、多积累、多思考,恰当运用到教学中。
(二)落实探究性学习的时效性。
当下,探究性学习已成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时尚。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讨论似乎成了一种摆设,缺乏实效性。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老师还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指导,如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不统一时,使得探究“活而不乱”。有时还可以引入竞争机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探究性学习就不再是课堂教学的点缀,而是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扎实、有效的学习方式。
(三)注意多媒体制作的实效性。
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多媒体教学也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一大特色。但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两种现象:一是多媒体制作花哨,实效性不强,花费时间过多;二是多媒体内容过多,频率过快,导致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思考,学生等于和机器在交流,很少与老师有直接的情感交流,课堂效果不好。多媒体只要达到辅助教学功能即可,不要太多的花架子,同时注意学生的接受程度,不是越多越好。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命运,更关系到一代学生的质量。以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大多数教师会遇到。我们既要正视困难与问题,又不能因此失去信心。随着课改的深入,出现的问题还会很多,当然也会一一解决。本文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课程改革的研究者、实践者参与到新课程实施的思考与讨论中来,指出改革过程中存在的新问题,提出更多新思路、新举措。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刘军著.历史教学的新视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