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恩伟
【摘要】 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至关重要.可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忽视计算教学. 计算教学,除了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完全可以与数学思维相随相伴. 这样才能真正达成数学教育的思维训练目标.
【关键词】 计算教学;数学思维;变式
数的计算无论是从现实生活还是后继学习,都是作为一个公民未来应掌握的基本能力. 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忽视计算教学,对计算本身的育人价值认识不足. 计算教学,除了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完全可以与数学思维相随相伴.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由于数学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数学感到枯燥、乏味,但当他们对数学发生兴趣时就会觉得“其乐无穷”,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 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例如:() + () = 10有几种填法?运用数的组成,学生很快就一道不漏地做完了. 0 + 10,1 + 9,2 + 8,3 + 7,4 + 6,5 + 5,交换位置就有11种填法,5 + 5交换位置还是5 + 5. 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再如:在一年级《乘法的认识》一课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 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虽然是一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 而后,教师又出示3 + 3 + 3 + 3 + 2,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3 + 3 + 3 + 3 + 2 = 3× 5 - 1 = 3 × 4 + 2 = 2 × 7……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二、注重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数学本身就来源于生活,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把每一节课的内容与生活中的情境相连,使学生主动贴近所学知识,例如教授一年级《购物》一节,先让学生认识元、角、分,然后让家长陪同到超市或市场体验购物的过程,并把自己购物的过程和购物中遇到的问题和收获记录下来,这样学生在交流时兴致勃勃. 有的学生记录:我买了一支铅笔花了8角钱,一只雪糕花了5角钱,一盒橡皮花了2元钱,一袋小食品花了1元钱,我给售货员阿姨5元钱,找回7角钱,一共花了4元3角钱. 在实践中有意识地将计算融入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计算的必要性,亲身感受到通过计算可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再如:结合课上内容经常让学生算一算,全校有多少学生,校园操场的面积有多大等,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时候,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从实际生活出发多角度理解所学知识,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关注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算法多样化,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这种发展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进行. 质的方面是指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有序思考,想得全,不重复,不遗漏,有规律地找出全部方法、结果. 量的方面主要指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方法精炼. 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大都注意了引导学生找出尽可能多的方法,从量的角度发展学生思维,但往往忽略了有序思维,从质的方面发展. 如何从质的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呢?这就需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种算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
如在教学“7+5”时,学生想出多种方法解答,如① 7 + 3 = 10,10 + 2 = 12;② 5 + 5 = 10,10 + 2 = 12;③ 7 + 6 = 13,7 + 5 = 12;④ 8 + 5 = 13,7 + 5 = 12;⑤ 8 + 4 = 12,7 + 5 = 12;⑥ 有的7后面接着数出5个是12……在找出方法后,可以引导学生对其整理、归类. ①②⑥的方法可以归为一类,它们都是根据算式的内部关系构造出的算法. 进一步细分①②根据加数特点,利用“凑十”法计算. ⑥根据数的顺序通过数数解决问题. ③④⑤的方法可以归为一类,它们都是根据这个算式与其他算式的关系推出结果的. 当然一年级的儿童不可能使其形成如此完整、清晰的过程,但我们仍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简单的反思、比较,使其对这些思路有所领悟,有所体会,有所发展,从而锻炼促进他们的思维有序化.
四、运用“变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深刻性
“变式”是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 在计算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变式”教学,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而且对思维的深刻性、流畅性都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例如教学“乘法的交换律”时,在用语言叙述的同时,利用“变式”来帮助学生理解,用算式直接表示交换律的含义,由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进而为深刻理解和掌握概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开拓了学生思路,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计算是眼、脑、耳、口等多种感官同时并用协调的动作,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很好的训练形式. ”但由于计算题较抽象、枯燥,学生在计算时容易产生烦躁情绪,甚至影响计算的准确性,因此在设计练习时,要根据儿童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采用多种方法,使形式多样化,促使学生心理始终保持积极状态,确保思维活动的持久与流畅. 如低年级用“帮小动物找家”“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等有趣的形式练习;中年级设计一些判断、选择、连线、归类等变式练习题的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 如:写出得数是6的算式,学生可通过小组讨论再进行回答,有3 + 3,2 × 3,6 × 1,636 ÷ 6,36 ÷ 9 + 2,2 + 2 × 2,18 ÷ 2 - 3,等等,当学生发现有许多答案时,就会引发求异思维,迸发出很高的学习热情. 这样既加强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训练,又确保了思维信号的顺畅,提高了思维的创造性.
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对计算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思考,重新认识计算教学的功能,切实改革计算教学,让学生在掌握计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还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把学生从纷繁的计算中解放出来,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思考更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启发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中寻找解题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要让计算教学与数学思维相随相伴,真正达成数学教育的思维训练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