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忠虎
〔关键词〕 阅读教学;信息技术;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3.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3—0061—01
教育部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要整合,强调信息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相应成了我国基础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然而,现有的研究大多都是从宏观层面进行探讨,从学科教学的角度切入探究现代信息技术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尤其是有较强的课堂教学操作性的研究还是鲜见。本文旨在从学科教学的角度出发,在课堂教学操作层面上探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播放背景音乐,适情适景,创设和谐的阅读情境
用音乐来渲染情境,用文字诠释意境,将声音、文字结合为一体,引发想象,化静为动,虚实相生,创设一个崭新的阅读审美时空,使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如,笔者曾经在讲授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荷塘月色》一文时,就以《月光奏鸣曲》为背景音乐,淡淡的月色在钢琴声中流淌,淡淡的荷香在月色中飘扬,营造出了一个诗情画意的散文意境,学生自然而然进入生动传神、浓郁深邃的情境,在阅读中进入了忘我境界,以境孕情,循情造境,境随意高,使文字与音乐的完美结合。由此可见,在阅读中合理适度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从多角度拨动学生的心弦,从而更深刻地体味语言文字的含义,使思维进入一种奇妙的境界。
二、观赏影像,缩短时空距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阅读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真实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可以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能有效克服学生直接经验不足、体验不够的问题,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在笔者组织的一次教研活动中,一名教师教授姚鼐的《登泰山记》一文时,播放了一段泰山日出的录像片,那形态万千的险峻山峰,那旭日升腾时灿烂的光彩,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在一片赞叹声中,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为大自然的神奇壮美深深折服,对眼前的奇妙景象赞不绝口。课后评课活动中,笔者对此如此评论:文中虽然有许多优美、生动、形象的句子来描绘泰山日出及日出前后的美景,但由于大部分学生缺少直接经验,很难从这些文字中获得真切体会与美感的熏陶,单凭教师着意的渲染赞叹似乎也颇显费力与空洞,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如能借助这些优美画面,让他们眼见为实,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走进文本,获得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就能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合理应用网络资源,拓展阅读,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互联网的信息流量大,简便快捷,交互性强,能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异常丰富的资源,为师生获取相关信息提供不竭的源泉。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有些课文的理解需要借助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相关评论,让学生借助互联网搜集到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材料,使学习内容变得更加宽泛、开放。
四、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扬长避短,谨防走入误区
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时,应扬长避短,避免走入误区。下面是笔者在教学教研活动中总结出来的两点误区,供大家参考。
第一,过度追求花哨,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有的教师喜欢选用一些与阅读主题毫不相干的图片做背景,而学生往往因强烈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将他们的注意力放到了这些热闹的场景上,效果适得其反,降低了课堂学习效率。 第二,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部分教师在课堂上采用音频资料来示范朗读,教师只是放放录音,却殊不知语文教师诵读时表现出的儒雅气质、饱满激情、抑扬顿挫的语调等,会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对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些都是多媒体教学所无法做到的。因而,我们要防止走入误区,不能为技术而技术,技术要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总之,教师需要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安排等诸多因素,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语文阅读教学。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