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杰
摘 要:德育是学校各项工作的核心,是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德育工作,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为出发点,要注意德育多种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发展与转变,注意德育特点,与时俱进,并采用多种形式来进行德育。
关键词:德育功能;德育特点;德育之“要”
一、全面理解德育的功能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德育是学校担负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贡献神圣使命的生命线,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政治保证,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现代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社会发展至今,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矛盾,对学校德育提出了新挑战,须思考与探究。
人们往往将德育和政治思想教育联系起来。这一方面说明了德育的政治性功能是显著的,但也与以前我们对待德育工作存在着简单化倾向相关。实践中,德育的含义是非常广博的,德育的功能是非常丰富的。尤其在世界飞速发展变化的今天,只注意德育的政治性功能显然是不够的。应既要注意德育的政治性功能,又要注意德育的单层面个体性功能,还要注意德育的多层面集体性功能;既要注意德育的限制性功能,又要注意德育的发展性功能。而且,在我们实施德育工作中,要充分注意各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发展与转变。曾有份材料披露,某市职工由于劳动纪律涣散影响了生产,且造成了重大损失。如果我们只注意德育的政治性功能,而忽略其他功能,显然是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的。再如,在各级学校中存在着学生升学后来到新环境不适应的问题,而新升入大学的学生更明显。如果德育工作不注意青少年个人修养的培养,即不注意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只抓学生的学习和集体活动的教育,只注意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显然也是难以取得最佳效果的。因此,德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调动和利用其全部功能,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各项功能的灵活运用和密切配合。
二、德育的特点
(1)先行性。人的行为都是受一定的动机影响的,而动机的产生与其思想品德有着直接的关系。应该看到,思想品德是人的个性结构中的核心因素和动力因素,它渗透在所有的个性特征中。依循这一科学原理,把先进、高尚的德育内涵输送给受教育者,就会对受教育者的品德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
(2)稳定性。人的世界观的形成是社会意识内化的结果,德育要常抓不懈。一个受教育者,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应该形成德育的系列性、接续性、持久性、发展性,这就必须与时俱进。
(3)整体性。即把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情操和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的教育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德育是多层面、多角度的有机整体,学校各部门都要视德育为自己工作的核心。
(4)对象主体性。不能把受教育者看成是被动接受者,应培养他们的自主精神、独立思考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要促使受教育者主动适应发展变化的社会,不受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影响。
(5)参与立体性。德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让学校、家庭、社会全力参与。由于当今世界的发展变化及复杂性,应注意将过去的经验与今天的发展紧密结合,发展性地创新德育。
三、德育之“要”
人的品德情操、思想意识的形成因素是广泛的,学校、家庭、社会的因素都起重要作用。但应看到,学校教育还是主渠道。目前有“2·5”说法论,即学生在学校教育5天的正力,不如走出学校2天的负力,以此强调学校德育的“软弱无力”。即使存在此现象,我们也要更加重视学校阵地,充分发挥学校——主渠道优势,最大限度地去影响社会,优化社会环境,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此,应从以下几点予以重视。
要摆正德育的位置。把德育放在首位,即要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的正确立场与态度。
要坚定政治方向。必须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用社会主义道德观教育学生,用科学发展观引导学生自我成长与发展。
要优化德育内容和目标结构。要从德育内容的结构上研究如何做到更为合理,层次分明,具有实效性。内容要新颖、独特,充满时代感。
要建立完备的德育途径网络。要使德育工作平台更加科学化,德育形式更加丰富,且实现“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要改进德育方法。德育方法常用的有:讲授法、指导法、教育情境设置法和行为管理法。四种方法各有所长,但不管用哪种方法,都要与时俱进。其核心是教会学生用所学理论知识正确地认识、分析社会现象,正确指导自身行为。
要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素质的内涵很广,就德育角度来看,主要指坚定的信念,真挚的情感和模范行为等。
要发挥学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在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中,学校党组织要抓住“学习、参与、调查、研讨、组织、协调、总结、表彰”等八个环节,发挥好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海波.当前学校德育现状及改进对策[J].云南电大学报,
2006(3).
[2]王逢贤.价值取向多元化与学校德育对策的思考[J].中国
教育学刊,1994(6).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