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飞
摘要:社会的快速转型致使西部农村养老面临巨大的挑战。社会工作作为西方的舶来品,在中国还处在本土化的过程之中,能否根据中国西部农村的实际情况,发展起能应对西部农村养老问题挑战的实践操作模式成为必须讨论的话题。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从经济服务、生活照料及精神慰藉三方面了解西部农村老人对社会工作服务的主客观需求,以冀为社会工作在养老领域的本土化构建中提供参考。
关键词:社会工作;西部农村;养老;需求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8-0056-03
继西方发达国家的“老龄化”之后,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也已经完全步入老龄化社会,成为“未富先老”的典型国家。由于中国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有较大比重,在社会快速转型及农村养老被学界与社会长时间遗忘的背景下,西部农村养老面临巨大的挑战。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政府大力推行下,越来越多的城市都将社会工作引入到社会服务领域,社会工作在短短的时间内,特别是本世纪以来,发展极为迅速。然而社会工作对于中国来说是舶来品,其价值理念,服务方式等都有着很深的西方文化传统,在中国还处在本土化之中。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不仅应满足经济发达的城市社会的需求,更应该满足农村、特别是在相对落后的西部农村社会的需求,从而发展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服务模式。这样,在应对西部农村养老问题的挑战的这一过程中,社会工作将责无旁贷。
然而,就目前的状况看,从社会工作的角度,无论是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大都关注城市社会领域,而对农村关注甚少。虽然也有少量的专家和学者进行了探讨,以中山大学的张和清,香港理工大学的杨锡聪、古学斌等学者为代表,但总的来看,学界与社会对农村社会工作的关注严重不足。
在此背景下,笔者在湖北省建始县,①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对养老问题的处理情况,从中抽取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乡镇作为调查区域,在了解老人生活状况的基础上,对这一区域的老人进行了社会工作服务的需求调查。以冀其调查结果为社会工作在养老领域的本土化的构建中提供参考。
本文从西方的社会工作理念与模式出发,结合中国已有的社会工作方式和模式以及西部农村的实际情况,从经济、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个方面来考察西部农村老人对社会工作服务的需求。
一、西部农村老人对经济服务的需求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信息,2011年全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5 198.57元,而西部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25 531.85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然而,本次调查的建始县比西部发展的平均水平还要落后,2011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9 612.25元。而老人是这一地区的低收入群体,本次调查的老人收入有54.2%的被调查对象集中在每月101元~200元之间,当然这也包含从2011年开始,国家开始实施农村养老保险,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至少可以获得50元的养老金。当问及是否愿意接受来自政府或其他组织的经济援助和支持时,98.7%的老人都选择了愿意。无论是从客观的经济环境还是从老人群体的主观意愿来看,这一地区的老人对经济的支援服务极为渴求。
二、西部农村老人对生活照料服务的需求
本文从老人的身体状况、医疗状况及日常生活照料三个方面客观了解老人生活照料的需求,同时也对老人对生活照料主体、服务形式及内容三方面的主观需求进行了调查。
从客观方面来看。首先,老人的身体状况让人担忧。在西部农村,老人除了因生理方面的老化和退化引起的疾病以外,由于完全西部农村手工耕作的原始生产方式,其劳动强度之大,致使因过度劳累而引起的痨病成为折磨他们的主要病魔。据调查,有63.3%的老人经常生病以及常年就处在疾病状态之中,老人的身体状况不容乐观。
那么,农村医疗条件又如何呢?调查发现,在西部农村,仅有农村合作医疗这一面向农村所有人的医疗保险实际发挥着老人的医疗保障作用,但老人的经济拮据、居住的分散及交通不便、医疗条件的落后和实施程序的烦琐等因素导致这唯一的医疗保障体制对老人的医疗发挥的作用实际有限。
然而,西部农村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也极度缺乏。调查显示,76.9%的老人自己照顾自己;20.1%老人子女是其照料的主体;3%的老人其照顾主体是养老机构。生活照料主体的如此缺乏不得不一起我们的关注。
从主观上来看,首先有96.2%的老人希望家庭来承担其生活照料的责任,家庭依然是他们最理想的生活照料主体,仅有3.8%的老人期望社会养老机构成为其生活照料的主体。但当问及“若生活无法自理,家庭无法承担其生活照料,在经济情况允许的情况下,是否愿意购买机构服务?”时,16.2%的老人选择了愿意;当问及“若生活不能自理,有专业的护理人员提供服务,是否愿意接受”时,66.2%的被调查对象选择了愿意。通过以上数据不难发现,在社会发展及转型的过程中,虽然老人对家庭在养老功能依然抱有极大的期待,但是面对家庭养老功能的逐渐减弱,老人对社会养老模式也逐渐“被迫”接受。
社会养老模式逐渐被接受,反映了对社会工作服务的需求也逐渐增强。调查数据显示其需求也呈现出多方位多层次的特点。75.3%的老人希望为他们提供免费服务,有24.7%的老人希望这种服务是付费型的;有82.3%的老人希望这种服务是以家庭为依托,提供稳定的家庭式服务,17.7%的老人希望这种服务是以村为中心,提供热线式的服务。
从需求内容来看,老人对生活照料的服务内容需求呈现出自身的特点。调查数据显示,西部农村老人对农活援助、医疗服务和家务援助的需求最为迫切,分别为32.3%、27.7%和26.2%。仅有13.8%的老人认为自己最需要和日常生活照料。通过以上的数据不难发现,西部农村老人的生活困难主要来自其生产生活方式,若要改善他们的生活,仅仅提供传统的日常生活照料服务是不够的,更多的应思考减轻其生产生活的压力。
三、西部农村老人对精神慰藉服务的需求
老人的精神生活的质量是衡量老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社会成熟及进步的重要指标(陶立群,2002)。本文主要从老人的闲暇时间安排、家庭环境及社会交往活动三个方面来考察目前农村老人的精神慰藉状况。
在西部农村,受其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只有少数享有退休待遇的老人拥有较多的闲暇时间外,大部分老人没有太多的闲暇时间供自己支配。那么,少有的闲暇时间,老人们又是如何安排的呢?调查发现,在西部农村中,基本上没有组织或机构来组织老人们的闲暇时间。只有较少的发展比较好的村设置了老人活动中心,但是绝大部分都仅此设置而已,基本上没有加以利用。所以老人的闲暇时间安排相对比较单一。调查显示闲暇时间选择最多的活动主要是与他人聊天,看电视和走亲访友,分别有70.8%、59.2%和40.8%的选择了此类活动;其次较多的老人选择了打扑克、麻将和睡觉,分别有33.1%和36.2%的老人选择了此类活动。而选择看书、绘画、种花草、下棋、听收音机等活动的老人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少,仅占3.2%。然而有71.8%的老人渴望能有机会和本村的老人在一起开展聊天、打牌和下棋等娱乐活动。可见老人对积极的娱乐活动抱有较高的期待。
除了闲暇时间安排能反应老人的精神生活的质量之外,家庭环境也是一个重要指标。老人的晚年生活主要生活在家庭,邻居及社区的范围之中。而家庭在西部农村中基本上发挥着养老的所有功能,其中,精神慰藉是最为重要的功能之一。家庭环境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影响老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的好坏。本文从老人与家庭成员的沟通状况、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家庭和谐状况以及老人对目前家庭的主观感受四个方面考察其家庭环境。
由McMaster大学精神病学和行为神经科学系的学者们所研发出了一种家庭功能模型——McMaster家庭功能模型,认为沟通是家庭功能中的重要维度,家庭成员的充分沟通是家庭成员之间感情建立的基础,也是家庭成员心理健康的基础(Epstein等,1993)。
调查发现,西部农村老人沟通存在对象极为缺失、效果欠佳等问题。当问及有心事和谁沟通时,有老伴的老人95.3%只选择了老伴,而没有老伴的老人92.1%选择了没有沟通对象。仅有32.3%的老人选择了子女,但问及与子女的沟通效果时,62.3%的老人认为是无效沟通。当问及是否愿意跟服务人员进行沟通时,只有11.6%的老人选择了愿意,39.2%和44.6%的老人选择了不愿意和不知道。通过调查了解到,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以及对服务人员及服务内容及形式的不了解使他们选择了不愿意和不知道。
家庭角色和家庭地位是影响家庭沟通的重要因素(王思斌,2002)。同时,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及受尊重额程度,也是老人的精神生活状况的一部分。然而调查数据显示,老人在在家庭中的地位不容乐观,有31.5%的被调查对象认为自己在家庭中不受尊敬,甚至部分老人在家庭中,还受到子女的虐待,只有32.3%的被调查对象在家庭做出有关老人利益的重大决定时会征求自己的意见。正如美国人类学家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所说的那样,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随着社会的快速变迁越显明显(张文霞、朱冬亮,2005),这样不仅影响老人与家庭成员的沟通,还会影响老人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调查发现,家庭不和谐因素与老人有关的主要是婆媳矛盾、赡养老人的责任分担和家庭财产的分割等,导致有63.1%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家庭矛盾重重。这样的家庭环境致使老人对家庭的精神慰藉功能评价不高,只有35.1%的老人对家庭氛围表示满意。
除了闲暇时间安排、家庭环境之外,老人的社会交往情况也是反应其精神生活的重要指标。马克思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个人是社会存在的物。而需要是人的本性,社会交往是人需要的重要内容(杨伟才,2007)。
有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加,老人逐渐退回家庭,与原来同事的交往越来越少(田雪原,2007)。农村老人的主要交往对象相对比较狭窄,其交往对象除了家人之外,其次就是亲戚和邻居,只有很少部分的老人还与朋友交往。同时,随着年龄的增加,老人平均交往人数也呈下降趋势(田雪原,2007)。农村老人的社会交往主要趋于地缘和亲缘关系的交往,交往面比较狭窄,交往也对象比较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老人因此就没有社会交往的需求。调查显示,75.7%的老人渴望通过组织相应的活动来增加与其他老人的交往机会,同时有部分老人特别是能够享受退休制度的老人,其家庭对其角色功能需求不旺,这一类老人中62.8%的老人希望退休以后还能够在社会上扮演一定的角色,希望再就业。可见农村老人还是有较强的社会交往需求,只是条件的限制,无法满足他们的这一需求罢了。
四、结论与思考
通过以上三方面的描述,不难发现,因社会的快速转型,西部农村老人的养老支持体系极度缺失,对社会养老的需求较为迫切,社会工作作为专门助人的一门专业,在养老功能由家庭向社会转移的这个过程中理论上应大有作为。
首先,从经济需求上来看。西部农村的老人因西部农村整体经济的落后及老人在家庭中经济地位的变化等因素,致使其处于绝对贫困的状态。那么为了提高老人的物质生活条件,除了政府加大投入,减轻农民负担,完善农村养保险制度之外,社会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应充分发扬“助人自助”的精神,从优势视角挖掘老人拥有的资源,在西部农村中获取相应的物质资源,提高生活质量。
其次,从生活照料的情况来看。西部农村老人的身体状况,医疗卫生及生活照料主体的缺失都因西部农村的实际情况而呈现出自身的特点。但客观上都无一例外地反映出对社会养老的较强需求。由于其观念落后等因素的影响,主观上对社会养老还有一定的排斥性。然而因家庭的养老功能快速萎缩,西部农村老人从主观上对社会养老也只能逐渐“被迫”接受。社会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根据西部农村老人家务繁重、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家庭观念浓厚等特点,发展适应农村老人的以家庭为依托的社会工作服务方式及项目,譬如可以在已有的老年人活动中心定期举办老人活动,组织全村老人开展互助互帮,开通老人服务热线、流动服务站等等。
最后,从老人的精神慰藉服务需求来看。西部农村老人的兴趣爱好、家庭环境及社会交往等也呈现出自身的特点。老人兴趣实现途径的缺失、家庭环境的变迁及社会交往的萎缩,从客观上直接反应老人对社会工作在农村中可能提供的精神慰藉服务的迫切需求,需求内容上同样呈现出多层次,多方位的需求特点。从主观上来看,由于西部农村养老支持体系的相对缺失,致使老人对社会养老模式的“被迫”接受。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工作根据不同背景、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老人提供多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内容。
当然,调查数据仅仅显示西部农村对社会工作迫切需求的现实,但要实现以上的假设,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但是政府积极关注农村养老问题,努力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制,大力推行社会工作的决心都为社会工作服务农村老人提供了可能;同时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精神,西方已有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践模式以及中国在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过程中的经验,都成为发展出适应中国西部农村实际情况的社会工作实践模式提供理论及实践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陶立群.中国老年人社会福利[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99.
[2]田雪原.中国老年人口[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25.
[3]杨伟才.马克思人学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3).
[4]张文霞,朱冬亮.家庭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33.
[5]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89.
[6]Epstein NB,Bishop DS,Ryan C,et al. The McMastermodel: View of healthy family functioning. In Walsh F ( Ed).Normal family
processes[M].2nd ed. New York: Guilford.1993:160-1383.
The Western Rural Elderlys Demands of Social Work
PANG Fei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 Departmentm,Chaozhou 521041,China)
Abstract:The rapid transformation of society resulting in enormous challenges of the western rural old-age,social work as a Western imported goods in China is still in the process of localization,whether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as western rural development the practice mode of response to western rural pension challenge should be a topic of discussion. The paper practice an actual survey to understanding western rural elderlys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needs of social work services from the economic services,life care and spiritual solace three aspects,so that it would make an effort to provide a reference to build the localization of social work in the pension field.
Key words: social work;western rural;pension;demands
[责任编辑 陈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