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2012-04-29 04:24周青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2年22期
关键词:余力智力因素全体学生

周青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造就具有良好素质的合格公民.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如何落实素质教育的任务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有四点体会.

一、实施素质教育,要坚持全员性原则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要实现这一宏伟教育目标,在教学中就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把每一名学生纳入自己的教育范围,不让一名学生掉队.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基本要求,是对全体学生的共同要求.能否使全体学生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基本要求,是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志.如果在教学中只偏爱那些“尖子生”,不仅会导致教学结果的“两极分化”,而且也严重损害了教师自身的职业形象.

在教学实践中,不能把学生看成是“标准件”,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由于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不同影响,学生的生理、心理结构、接受能力和发展状况都有着一定的差别,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切实解决好共性和个性的矛盾.应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分层次提出不同要求,分类组织教学,以求全员提高.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四点尝试.

第一,分层次提问.授新课前的准备阶段所提出的问题,我多让能力中下的学生来回答,因为准备阶段所提出的问题一般都是旧知识,这就有利于他们先“温故”然后再“知新”.而在课堂中所提出的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就让学习有余力的学生回答.

第二,分层次设计练习题.在设计课堂练习题时我有意地先设计一些基础题,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巩固练习,使他们把基础打牢.对那些学习有余力的学生,略增加一些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使他们“吃得饱”.

第三,分层次留作业.作业是学生对于课堂知识进行消化理解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留作业时,我总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来设计练习题.如设计一些基础练习题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解答;对于中等生稍增加一点难度来锻炼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学习有余力的学生则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思考题,使他们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第四,分层次辅导.在课余,我把辅导的重点放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身上.通过有针对性的辅导,排除其学习“障碍”,弥补知识缺欠,逐步改变“越学知识欠账越多”的不良循环.对于中等生的指导,我把着眼点放在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上.而对于那些学习有余力的学生,则把辅导的重点放在知识面的拓宽上.

二、实施素质教育,要坚持主体性原则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是课堂教学进程中的一对主要矛盾.没有不“学”的“教”,也没有不“教”的“学”.如何摆正师生关系至关重要.我认为,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教得怎样,要看学生学得如何.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全体学生自始至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是一个教师取得教学成果的关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应试教育”往往强调“学会”,而素质教育同时重视“会学”.现代的文盲含义包括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一个好教师不仅是教会学生知识的人,还应是能教会学生学习的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往,我总是习惯问学生:“这道题的得数是多少”、“谁的得数对了”等等,但解题思路是不是清楚,计算的道理是不是真正懂了却很少过问.经过一段实践,我吸取了以往的教训,在课堂教学中,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入手,在理清学生的解题思路上下工夫,通过点拨和启发,让学生自己讲清算理,揭示规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在教学中,由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因此,收到了十分明显的效果.当然,坚持主体性原则,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因为一节课要教什么,怎样教,归根到底还是由教师决定的,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也是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实现的.

三、实施素质教育,要坚持实践性原则

真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施素质教育,也必须重视教学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小学生的认知活动,是一个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借助操作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对感性材料的观察、比较、分析,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例如“毫米、分米的认识”一课,由于是概念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设计了通过让学生测量一分硬币的厚度,使学生清楚地测得了一毫米的具体长度.在教学“一厘米等于多少毫米”这一问题时,我让学生亲自去数一数直尺的刻度,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得知1厘米等于10毫米.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重视实践环节,注意加强操作能力的培养,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四、实施素质教育,要坚持激励性原则

坚持激励性原则,重视和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教学取得成功的一条基本经验.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成果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要取得教学的成功,不仅要重视智力的开发,也要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个人的“笨”与“聪明”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一个具有激励教学艺术的好教师可以把“笨”学生教“聪明”了;一个教学艺术功底较差的教师也可以把“聪明”学生教“笨”了.因此,在教学中坚持激励性原则,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给学生制造成功的机会,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将使学生终身受益.我曾有一个看上去智力一般的学生,从一年级起就不喜欢数学,上课无精打采,一接触数学题就头疼,家长也感到无可奈何.针对这种情况,我先做好她的思想工作,给她吃“定心丸”.在课堂上,我特别设计了一些难易适度的练习题让她做,做对了,就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扬她,做错了,我就当着全班学生的面鼓励她.为让她得到好成绩,有时我提前打招呼说:“下次老师还要提问你,相信你一定能够答对.”经过师生情感的交流,她学习数学的信心大增,听课聚精会神,课上积极发言,学习成绩明显提高,逐渐由数学课的“局外人”变成数学的爱好者.

综上所述,只要在数学教学中摆正多数与少数、教与学、理论与实践、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就能够把小学阶段素质教育的任务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余力智力因素全体学生
走马楼吴简余力火种田及相关问题辨析
学有余力
父母学会爱自己,才有余力爱孩子
因为相似,所以同行
江苏省淮安市繁荣小学活动掠影
高素质护理人才培养中的体育策略
问题教学法在历史课堂中运用的原则
小学英语课堂再创新
当前学校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探析
浅析大学体操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