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护理人才培养中的体育策略

2017-01-20 12:00杨勇
青年时代 2016年32期
关键词: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体育教育

杨勇

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现代护理人才基本素质分析,论述了体育教育在高素质护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了高校体育应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以护理岗位的职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评价,以全面提高体育教学实效。

关键词:护理人才;体育教育;职业体能;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

自1860年南丁格尔开创现代护理以来,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和人类健康观的转变,医学护理的基本思想逐渐实现了从单一功能性治疗为中心的疾病护理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重视患者身心健康的整体护理转变。高级护理人才被国家列为了四大紧缺人才之一,加快护理人才培养已成为国家人才培养的优先发展战略。[1]所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伴随护理工作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高素质的护理人才的培养是显得尤为紧迫。因为现代护理的范畴已远远超出打针送药、功能检查等单纯技能性工作,而更多表现为康复理疗、心理疏导、健康咨询、护患沟通等服务性工作。因此,一名优秀的护理工作者,不仅要具备良好的理论功底和精湛的专业技能,还要拥有良好的健康素质、职业道德、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高等院校作为培养高级护理人才的重要基地,要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一、体育在高素质护理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在护理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培养能起到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教学,不仅可以教会学生各类体育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培养终身体育习惯和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健康情绪,体验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心理感受,增强意志力、抗挫折能力、竞争意识、合作精神、爱岗敬业精神和自我心理调控能力,加强社会交往和人际沟通,强化纪律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一)体育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职业体能素质

职业体能,是指与职业(劳动)相关的身体素质以及在不良劳动环境条件的耐受力和适应能力。健康的体魄是从事护理工作最基本的保证。护理工作属流动型职业工种,工作时间长、强度大、工作时间不规律,且经常性处于紧张状态。护士每天往返行走距离长,经常性处于站立状态或躬身操作,下肢负担重,易患胫骨骨膜炎、腰肌劳损、下肢静脉曲张、心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关节损伤等职业疾病。同时,因心理能量在长期奉献给别人过程中被索取太多,护士容易产生极度心理疲惫和感情枯竭,“身心耗竭综合征”现象普遍存在。[2]运动可增大肌肉血液供应,增强肌肉内营养物质,特别是蛋白质的供给,使肌纤维变粗,肌肉质量提高。经常性参加体育活动,可使骨骼变粗,骨密度增厚,增强骨骼的抗弯、抗折、抗压能力。运动还可以更好调节不良情绪和紧张心理,消除烦躁与不安,使人心情更加愉悦,机体免疫力不断提升,抗职业病能力增强。体育教学中,立足护理岗位需求,针对性选取与护理职业特点相适应的运动项目,如健身走、健身跑、立卧撑、双杠支撑摆动、健美操、跳绳、仰卧起坐、台阶跳、各种球类运动等,重点加强学生相关部位的力量素质和柔韧性、灵敏性、反应力等训练,可有效提高学生职业体能素质,塑造良好的体态和气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胜任未来工作,增强对职业不良环境影响的抵抗力,预防职业伤害的发生。

(二)体育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智力因素

构成智力主要有六种因素: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像力 、思维力、创造力。其中,思维力是核心,创造力是最高表现形式。运动对人体机能的改善和提高作用毋庸置疑。科学合理的锻炼,可有效改善人体,尤其是脑部的供血、供氧,增强大脑皮层兴奋度,训练神经过程的均衡、敏感性,提高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速度,使得大脑的分析综合能力更强。科学研究表明,人进行创造活动时,绝大部门是受大脑右半球支配的。针对性开展学生右脑训练的体育教学,对于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辐合思维、想象力、创新意识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体育游戏以及各类竞赛活动等活动平台,采取“翻转课堂”、“小组讨论”、“主题研讨”等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思考和求知,可以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在互动中提高、在竞争中突破,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稳定的注意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智力水平。

(三)体育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非智力因素

燕国材教授认为,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因素以外的所有心理因素的总称,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五种基本心理组成,主要包括12项心理因素,即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制性、坚持性、独立性。[3]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能对认识过程起到积极的定向、引导、维持和强化作用,对于护理工作者来说非常重要。护士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操守,视患者为亲人,要富有爱心,为人坦诚,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工作中,护士要具有乐观、开朗、稳定的心态、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同时,良好的情绪调节与自控能力、团队合作意识、预判力和决断力、人际交往和护患沟通能力、创新思维和能力、慎独精神等也是高素质护理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优良品质。体育教学中,通过精选教学内容,创设各类教学情境,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绪体验,提高自身的非智力水平。如通过情景教学和游戏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宽容的心态,进一步提高沟通技巧,增强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和组织纪律性。通过长跑等练习,可以很好的磨炼学生的顽强意志,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性格和勇往直前的精神。通过跳箱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勇气与胆量,帮助学生客服心理障碍,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通过课外体育作业的布置与完成,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慎独精神”。

二、高素质护理人才培养中的体育教学策略

(一)转变教学理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真正从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切实改变只重视运动技能传授而忽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错误做法,从健康、职业需求和终身体育等多个维度与视角建构体育课程体系,使体育教学真正做到“贴近学生”、“贴近专业”、“贴近社会”。在课程设计中,一方面,要以护理职业需求为导向,强化护士岗位能力培养,针对性提高耐力、力量、协调、灵敏、速度等职业体能素质,强健学生体魄,预防护理职业病。另一方面,要强化体育康复、体育保健、运动处方等理论教学,灵活运用竞赛、游戏、翻转课堂、小组研讨等教学形式和方法,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动机、兴趣和情感动力,促进学生智力和非智力水平的提升。“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作为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强化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意识,积极成为学生健康的促进者和终身体育的引导者。

(二)优化教学模式

学生在大学期间一般要学习3—4个学期的体育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教学模式是相对科学合理的。必修阶段侧重学生的职业体能开发。应相应选取田径、体操等传统运动项目进行教学,如短跑、中长跑、跳高、跳远、仰卧起坐、健美操、单双杠等,重点加强学生的上下肢、腿部、腰腹等部位的力量训练,提高学生的基本体能素质。选修阶段应根据学生的运动爱好,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瑜伽、轮滑、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篮球、排球、足球等课程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习惯和综合素质水平。护理专业通常学习任务重、实习时间长,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和学习的时间相对较少。将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纳入教学和评价范畴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形式可有效解决上述矛盾,且利于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需求。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时,课内以选修和必修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课外通过参加体育社团、俱乐部、运动训练与竞赛等形式进行体育学习。课内规范,课外开放;课内服从整体,课外尊重个体;课内强调一专,课外注重多能。[4]通过课内外体育学习的互补与整合,最终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完善教学评价

科学合理的学生体育成绩评价体系,对体育教学运行能起着良好的导向、调节和激励作用。应建立有利于引导、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锻炼的教学评价体系,从生理、心理、知识、技能、习惯、认知等方面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进行多元评定。评价主体上,应避免教师的一言堂现象,自评和他评相结合,更加客观、公正、公开的对学生体育学习情况进行整体评价。评价内容上,应涵盖体能素质、体育理论、体育技能、运动习惯、学习态度等多个方面。评价方法上,应积极倡导体育新课改要求的“尊重差异、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要求,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全面实现评价从结果到过程的重心转移。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知识获得、参与实效,少一点批评、多一份鼓励,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建立运动自信、激发运动兴趣、享受运动快乐。

参考文献:

[1]孙建萍,陈丽莲,牛建华等,高职高专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2009(4):171.

[2]孙琳,护士的心理素质与沟通能力现状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14(4):117.

[3]刘明,李红,非智力因素理论及其在体育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2):111.

[4]陈海啸,陈壮荔,邱少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课内外一体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2):108-111.

猜你喜欢
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体育教育
非智力因素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的影响
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非智力因素的训练
浅析大学体操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物理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