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有效操作 打造高效课堂

2012-04-29 16:16陈燕芬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2年22期
关键词:学具三角形图形

陈燕芬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动手操作是学生参与知识学习,获得知识的必要手段,是智力的起源,思维的基础。

数学本身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而儿童的思维又以直觉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小学生认知特点和小学数学的抽象性,决定了学具操作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地位。有效的学具操作能为学生创设探究、思维和创造的情境,使学生成为探索者、发现者和创造者;有效的学具操作能使学生手、口、脑等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实践能力和创造意识,发展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具操作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有效操作,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驱动力。营造一个趣味盎然的课堂学习环境,可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探索数学知识。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课堂上精心组织有效的动手操作活动,就能唤起学生潜在的动力,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

【案例一】教学“6的分与合”时,我让学生数出6根小棒摆图形,学生的兴趣可高了,他们摆出了二十多种不同的图形,然后我有选择的把学生摆出的部分图形摆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观擦后说出:6可以分成1和5,6可以分成21和4,6可以分成3和3,也可以说6可以分成5和1……,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有效操作中,轻松掌握了6的分与合,从而体会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二、有效操作,建立概念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

【案例二】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先让学生把8梨(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出现四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得7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6个;一人得3个,另一人得5个;两个人各得4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

三、有效操作,理解算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和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手与脑的这种联系,把操作与思维活动结合起来,从具体的实践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和结论,从而理解其中的算理,掌握方法。

【案例三】教“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时,“23—7”怎么算?教学时,要求学生拿出23根小棒(2捆各10根,加上三根散开的)试着从里面拿走7根,想一想,该怎么拿?学生发现从散开的3根中减7根不够,从而通过动手操作学具找到三种不同的摆法:(1)将2捆小棒全部打开为20根,与散开的3根合起来是23根,从23根中直接拿走7根,剩下16根;(2)从2捆中拿出一捆打开为十根,从10根中直接拿走7根,剩下的3根与剩下的一捆加3根合起来就是16根;(3)将2捆中拿出1捆打开为10根,再与3根合起来为13根,从13根中拿走7根剩6根,最后与一捆合起来是16根。随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分别将自己的过程和结论有序地、完整地口述出来,然后请全班的学生评议哪种方法比较好。这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观点,收到了多方面的反馈信息。最后。由教师将比较好地算法示范一遍,讲出算理。推导出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具体算法,完成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一次质的飞跃。

四、有效操作,促进创新

创新必须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动手操作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探索和认识世界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只有当学生动手操作时,才能使大脑皮质的很多区域得到训练,才有利于激起创造区域的活跃,从而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

【案例四】在教学二年级《认识多边形》时,学生在初步认识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后,进行巩固练习。有这样一道开放性题:在一张正方形的纸上剪去一个三角形,剩下的是什么图形?于是,我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剪刀和正方形纸,学生颇有兴趣地开始操作。在汇报交流中我发现学生的答案是多种多样的,有剩下三角形的剪法;有剩下四边形的剪法;有剩下五边形的剪法。更让我惊讶的是,有的学生竟然想到了:在正方形的一条边上剪下一个三角形,剩下的是一个六边形或七边形。甚至有学生想出了在正方形一条边的中间剪下一个三角形,剩下了两个三角形的剪法。通过实践操作,不仅使学生对图形间的联系和变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在动态中认识事物的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富有个性的探索和尝试,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猜你喜欢
学具三角形图形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分图形
画一画
找图形
图形变变变
小学数学学具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的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