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说教材

2012-04-29 00:44韩春利
黑河教育 2012年3期
关键词:公因数公倍数课标

韩春利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说教材是我在反复研读《课标》,认真通读教材、教参的基础上着手设计并实施的。其流程是:说课标对本单元的基本要求,说教材的编写意图和体例,说知识结构和内在逻辑关系,说教学建议及评价建议。下面我对这几个环节的设计思路进行逐一介绍和说明:

一、深入研读课标,抓住课标主旨

说课标对本单元的基本要求时,我反复研读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此基础上,首先交代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所属学段和知识领域,给这部分内容一个明确的定位,然后从中提炼出对本单元教学的基本要求,以知识树的形式清晰而直观地呈现出来。同时,我特别注意从《标准》极具概括性的表述中挖掘出隐含在其中的含义。比如,《标准》提到“进一步认识分数”,我认为这是针对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而言的,意在对本单元的教学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从而体现了课程目标的发展性和阶段性;在与旧《大纲》的对照中,我还特别注意到以往的“求”字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找”字,也就是说不再采用唯一的、固定的短除法分解质因数,而是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从而体现了算法多样化、尊重学生个性化选择的改革意图,做到了不是机械地照搬课标的原文,而是结合自己的学习、理解,抓住了《课标》的主旨和要义,领会其精神实质,以便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

二、领会编写意图,熟悉编写体例

通过对比,我发现本套教材对分数认识的编排较之旧版教材做了很大的改进,其主要意图在于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加强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为了准确而简练地表达这一点,在说教材的编写意图时,我将其概括为“两个加强”和“两个调整”。“两个加强”,即“加强直观,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加强开放性,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两个调整”,即“将分数大小比较与通分结合在一起教学”,“将以往约数与倍数的部分内容与分数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教学”。我还以电子课本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展示出教材中的相应内容,给人以清晰深刻的印象,以便大家更好地领悟和把握教材各部分内容的编写意图,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说编写体例这一环节时,我重点介绍和分析了本单元教材在例题的安排、课堂活动的设计、练习的设置等方面的特点和作用,使教与学活动的基本线索清晰地显现出来,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三、剖析知识结构,把握逻辑关系

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了知识体系图的形式,将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完整而清晰地呈现出来。并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结合幻灯片的动态演示,从横向与纵向两个方面对教材进行了立体式整合。横向上,首先从宏观的角度入手,分析了整个单元六节内容所具有的从概念到性质,再到方法技能的内在逻辑联系;然后又深入各节,从微观上解析了每小节内部蕴含的从概念到方法的逻辑关系。纵向上,我采用归类的方法,连点成线,将整个小学阶段分数的相关知识作了一个系统的链接。我认为,这种立体式的整合,对于教师清楚地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准确而完整地建构知识体系,进而对教材有一个高屋建瓴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经过多次实践,我觉得说教材这种方式是锻炼和培养教师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给出具有指导意义的教学建议及评价建议

在对教材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解析后,重要的一环就是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提出具有可操作性、指导性的教学策略了。本单元是这册教材中最大的一个单元,课时数占全册总课时数的三分之一,重点和难点比较多。我没有对每个重点和难点分别制定教学建议,而是依据各节知识的特点,寻找和制定了普遍适用于多个知识点的策略。比如,第三节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第四节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第五节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等内容的教学,都可开展折、画、涂、拼、摆等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真切、具体的感知,理解有关概念和性质。针对这些共性问题,我给出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建议,即重视揭示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突出得出方法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操作方法背后的算理,依靠理解掌握方法。说评价建议环节时,我考虑到本单元的知识点非常多,为了便于检测,将本单元的主要知识归纳为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分数的概念、分数的分类、分数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分数与小数的互化,重点围绕这四个板块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掌握水平和运用能力,以便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

(责任编辑 冯璐)

猜你喜欢
公因数公倍数课标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小小数迷泽西之小房间里的大世界(下)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最大公因数》教案
浅谈快速求最小公倍数法
浅谈快速求最小公倍数法
《约分——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约分
——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