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和防范措施

2012-04-29 00:44武之华
黑河教育 2012年3期
关键词:教育网络道德观念道德规范

武之华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据统计,在众多网民中,学生占了20%。其中,大部分学生上网玩游戏,相当一部分学生上网聊天、看娱乐新闻,并达到了痴迷的程度,由此引发了我们对网络负面影响及其防范措施的思考。

一、网络的负面影响

1.影响思想道德观念趋向。大量的网络信息为上网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大大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但是这些信息都是没有经过加工筛选的原始信息,良莠不齐。在各种信息、观点自由表达的网络上,夹杂着大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的思潮。由于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还没有成熟,尚未构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大量地接受这类信息,势必影响中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趋向,进而动摇传统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另外,网络也是色情、暴力等文化垃圾生存和传播的土壤。由于学生的分辨能力比较弱,对这些信息的抵抗力差,思想容易受这些信息左右,不利于其良好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

2.影响现实人际交往。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思维异常活跃,他们渴望获得与成年人同等的交流自由。这种交流是以网络为中介,以文字为载体,以虚拟化的交流角色为主体的交友方式,具有间接、虚拟、平等、自由的特点。这种特点使得中学生可以在网上宣泄自己内心真实的快乐、烦恼、孤独、痛苦,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扮演一个满意的角色,真实生活中的缺憾可以通过上网制造出的虚拟来弥补,而且网上交流是虚拟的平等交流,可以自由选择交流对象。中学生的性格尚未定型,长期迷恋网上交友,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他们与真实世界的交往能力,严重的还能导致心理疾病。

3.影响身心健康成长。中学时代是一个人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至关重要。迷恋网络世界,一方面挤占了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和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有的甚至挤占正常的学习时间,不利于养成健康的体魄,也不利于学习。另一方面,长时间上网,也易导致眼睛疲劳和神经衰弱,造成视力下降、情绪不振等,影响身体发育。另外,网络传播的形象化(图、文、音、像),强化了学生“看”的接受方式,而弱化了学生“想”的思维方式,他们的写作、分析综合、评论欣赏能力也随之弱化。

二、防范措施

1.做好上网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网上世界的精彩丰富和网络文化的简单快捷,对学业重负下的中小学生具有极大吸引力,因而也极易使其沉迷上“瘾”。但教师不能因此禁止或阻止学生上网。相反,应积极让已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学生上网,对因上网而导致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积极疏导。首先,在学生上网前向学生传播有关上网可能导致心理障碍的信息及防止心理障碍产生的方法,使学生尽量避免上瘾。其次是对已患“上网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矫治。如适当控制上网时间,要求学生在上网的同时不要忽视与同学、家长、教师的人际交往,引导家长正确指导孩子上网等。

2.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免疫力。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其政治敏感力和鉴别力,树立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感和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其在西方的价值观和腐朽生活方式、黄色信息面前,能够自觉地抵制。

3.加大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力度。多让学生参与各种道德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面对各种道德问题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4.加强对中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目前还没有成熟和有效的法律和道德规范来约束上网行为。上网人只是按照自己在信息网络中的需要来活动,这就对现实社会中主导的道德规范形成巨大的冲击,并使其约束力明显下降。世界各国纷纷开始研究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道德规范。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网络伦理声明中,指出了6种网络不道德行为类型。这些规范都是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的补充和发展。当前,我们应该加强青少年学生的上网道德规范教育,使他们从一开始就能按照一定的规范行事,避免等到以后出现问题时再寻求方法矫正。

5.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与管理。面对网络上良莠不齐的信息,有必要建立有关的监控机制,可通过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控制信息源头。特别是有关技术部门,应承担起保护青少年的重大职责,及早研制出能“过滤”有害信息的软件。

6.加快教育网络的建设。随着信息技术向教育领域的扩展,计算机网络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中小学教育网络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但是提供的内容明显缺乏对学生学习功能的开发,且趣味性、信息量等远不及互联网。因此,一方面,对尚未建立教育网络的地方,我们要加快建设步伐;另一方面,有必要对已建的教育网络进行改造,以吸引更多的学生访问,使之成为中学生喜爱的网站。

总之,网络对中学生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要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以培养适应21世纪信息化社会需要的人才。

(责任编辑付淑霞)

猜你喜欢
教育网络道德观念道德规范
孔祥渊:“我”的出现有助于提升个体道德认同
论中西方神话创作的异同性及成因
试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公民教育
素质教育的可行性实施细节研究
2015年度教育网络舆情概述及特点分析
新常态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融合模式
国家治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传统伦理道德现实价值研究
教育网络舆情议题演变分析
教育网络舆情监测评估指标体系权重量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