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红 郝明超
一、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师:同学们,三峡群山耸立,雄奇壮丽,是世界闻名的风景区。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游览三峡,欣赏秋日里三峡带给我们的秀丽景色。
师板书课题,并出示三峡风光的图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自由读文,遇到课文中的生字多读几遍,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自由读文。)
师:大家读得很认真,看来课文中的生字也难不住大家,我们找几名同学展示一下他们的朗读水平吧!其他学生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呢?(生朗读。)
师:听了同学们的精彩朗读,谁能说说他们读得怎么样?
生:我认为第一名同学在朗读时,语气把握得比较好。
师:同学们听得认真,评价得很到位。谁能回答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
生: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写了三峡在中秋节这一天早晨、中午、下午和夜晚的景色。
师:很好,你很会读书,不仅读得快,而且边读边思考,我们都要养成这样的好习惯!
三、细读课文,仔细品味
1.早晨的三峡
师:既然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我们就按时间顺序来学习!请同学们仔细读写早晨的段落,想想这一段作者写了三峡的哪些事物,有什么特点?你能感受到什么?(生自由读,然后汇报。)
生:读了这段话,我知道作者主要写了橘树和柚树。(对于学生的发言,只要正确,就肯定。然后再请其他学生汇报。)
师:你们读了这段,有哪些想法?
生:我感觉三峡秋天的早晨空气很“清新”。
生:我从“明净”一词感觉到三峡的早晨很明朗干净。
生:绿色的被洗得更绿,黄色的洗干净了,在阳光的照耀下,变成金色的了。
师:所以,课文中有词在描写这种景色,是哪个?
生:明丽!
师:在这种环境下,你想干什么?
生:我想唱歌。
生:我想伸出手去接住一滴露水。
生:我想抱着橘树柚树摇一摇,让露水洒在我的身上。
师:对呀,老师觉得三峡的早晨就像一曲笛子独奏,轻快明朗。
教师播放笛子独奏《三峡情》。
师:你们知道该怎么读这段吗?带着自己的感受去读一读!
学生自己读。教师指名读,评读。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早晨这一段,你们说说,我们刚才是怎么分析的?
生:找到这段话主要描写了什么事物,了解这种事物的特点和变化。
生:还要在文中去抓住重点词语理解秋天的特点。
2.中午、下午和夜晚的三峡
师:很好,大家学得很用心。那现在就带着这些要求,读读后面三个时间段,喜欢哪段就选哪段读。
学生自学后汇报。在汇报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段后的真实感受。以下是一些同学的发言:
(1)中午
生:我感觉中午的三峡很热烈,就像一首雄浑的交响乐曲,豪迈,奔放。
(2)下午
生:在读“黄昏到了……”这一段时,应该读得平静而轻缓。
生:我想起了八册的时候老师教我们的《秋思》。
师:你们能举一反三,这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恭喜你们找到了这把钥匙!这段确实是有点舒缓,但是有你们所说的这么多的离愁别绪吗?到课文中去看看!
生:老师说得对,长江在黄昏时像“一条明亮的小溪”,读的时候应该稍微慢一点,但是还是要很快活的样子。
(3)夜晚
生:“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我感觉到三峡到了夜里很宁静。
师:是啊,长江白天太累了,夜晚也该休息了。可是,长江不会把时间白白浪费。你们听,夜里,他醒了,望着渐渐升起的月亮,明亮的眼睛眨巴着,他想干什么呢?
生:他想看他的妈妈还在不在。
师:可是长江到了夜里是个很乖的孩子啊,他会向他妈妈哭闹吗?
生:不会。
生:他想让他的妈妈给他讲个故事。
师:对呀,我们一起来当他的妈妈,给他讲个月亮的故事吧!
学生讲故事。
四、总结全文,课后延伸
师:学了这课,你最想做什么?
生:我想用笔把三峡的秋天画下来,永远地保留起来。
生:我想用竖笛吹一首曲子。
生:我想唱《三峡情》。
师:课文中以优美的文字,独特的视角向我们描绘了三峡之秋,让我们从课文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这只不过是我们祖国大好河山的一个缩影,你们既然想到用那么多的方式来赞美三峡,那就请你们自己动手来完成吧!
五、课后作业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美三峡。
(责任编辑 冯 璐)